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盘点智能穿戴设备的六大“陷阱”

时间:2024-05-22 11:17:38 科技赋能

作者:吴熹燕 近期,智能穿戴设备创业在互联网圈、投资圈、硬件圈以及众多垂直行业圈开始流行。

那么互联网创业者呢?这种兴奋感感染了投资者和传统硬件制造商。

想法疯狂,产品层出不穷,一个大时代即将到来,然后……就不复存在了。

作为一名参与过一些智能终端产品的设计开发,见过很多智能产品的产品经理,我会利用现在的时间去玩玩智能穿戴设备。

我玩得很随意,主要是基于个人意见。

官方没必要去看一下。

认真一点,因为如果你认真的话,你就会输。

1.我通过自己的YY了解到并描述的几个例子1.某款智能手表。

据说一张UI图,一个微信营销,就卖出了几万台(实际上是预购的),还进行了各种投资,非常可观。

老板以前是硬件行业的专家,突然觉得网上很好玩,然后就开始各种进度、鸡汤式的朋友圈、微博来传达他们的团队有多牛逼,有多牛逼。

他们的硬件有多棒,他们的创造力有多棒,等等。

多么NB。

我有幸与他有过两次交流。

当时我就关注他们手表的使用场景。

他说他们的手表设计很nb。

一张UI图片可以卖到几万。

同时,他问我想要订购多少件。

最好先给他下命令。

50% 定金或者类似的东西。

当时,根据我肤浅的硬件知识,我判断:1)出货时间没有他那么乐观; 2)他推荐的显示屏无论从技术难度还是用户体验上都无法让人接受; 3)该软件不太容易操作。

然后就听到各种延迟订票,再听到体验用户、预购用户、退货的各种抱怨,然后还在努力。

2、某智能秤号称有非常酷的BMI算法。

它有蓝牙和应用程序。

它可以通过称重告诉您有多少磅脂肪和多少磅瘦体重。

看到样品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站在上面会看到灯在闪烁,而且不知道自己的体重?了解后哦,需要下载app,通过蓝牙连接才能阅读。

我不禁想起了这一幕。

体重秤一般放在浴室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称一下体重(这时候我更有信心了),然后我就得拿着手机。

问题是,我们应该减轻手机的重量吗?否则误差肯定会在0.1公斤以上。

还有,不擅长使用手机的人,基本上也不会使用。

这东西还是卖很多的。

后来我有幸得到了一个,打开了一段时间……这东西居然卖得更多。

3、某胎音仪的老板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年纪很大,也很热情。

带着看老鼠的灵感,我设计了一个ID,做了一个多普勒手持式B超。

据称,孕妇可以通过该设备听到、记录和分享胎儿的声音。

产品包装上其实含有B超耦合剂。

当时我有一些担心,1)安全吗? 2)这不被视为医疗器械吗? 3)这是一个多么垂直细分的市场。

想想这家伙时不时活跃在各种论坛上,讲需求、讲经验、讲大数据、讲分享平台,创业真是不容易。

另外还有追踪产品、空气质量监测的智能终端等。

2、我们来说说智能穿戴产品的分类和特点。

智能穿戴产品,顾名思义,分为智能产品和可穿戴产品两大类。

所谓智能化,是指各种传感器、互联、用户数据。

可穿戴产品主要是手表和手环。

从用途上来说,就是健康和运动。

在传统医疗领域和体育领域,相关传感器和设备都有不错的产品。

例如计步器和运动手表。

这些产品通常比较具体,缺乏对个人属性的持续记录、分析和建议。

当然,在过去,当无线互联网还没有达到今天的情况时,这些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所以看起来今天有很多新产品问世,但实际上它们在过去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现在只是被互联网所利用。

传感器还是那个传感器,GPS还是那个GPS,连接到手机,绑定到用户,玩起网络营销,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目前所有智能产品的创业故事基本都是以下几个版本: 1、大数据。

我这样的产品一旦被很多人使用,我就会知道有多少人的数据、他们的行为,然后我就可以确定价值。

类似... 2.从军转为民。

它原本是专业设备。

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集成度高、价格低廉,已经进入日常生活。

3、用户需求,胖子可以有救,懒人可以勤奋,孩子可以安全等等。

3、企业家从哪里来?目前开始智能设备创业的人通常有三类背景:互联网人、硬件设计与制造人、垂直行业人。

互联网人非常熟悉并善于分析用户和市场需求,有能力设计整体产品体验和网络营销。

不管产品最终是什么样子,至少在包装和故事方面,其他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伟大而美丽的项目。

优势在于数据分析、内容制作、营销推广。

当涉及到硬件时,他们通常会被欺骗。

有硬件设计和制造背景的创业者通常会觉得硬件不是问题,有一定的硬件设计和生产能力。

他们的平均水平高于珠三角的山寨公司和工厂。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很活跃。

在经历了传统行业生产、营销的辛苦后,接触互联网后,他们感到第二春即将到来。

通常产品问世很快,但消失也很快。

垂直专业公司。

通常具有医疗相关背景的公司也集中在健康领域。

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深厚的专业技术能力积累,同时也拥有良好的设计和制造能力。

他们的劣势是对用户体验和互联网比较陌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在他们自己的利基市场中,他们自己就是赢家。

4、智能穿戴设备的一些陷阱智能产品本身就是跨行业的产品,这意味着价值链会更长,也就意味着整合的难度很大。

陷阱 1) 硬件设计、生产和制造。

硬件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各个功能已经变得非常细分。

芯片、ID、主控、各种产品、生产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通常的做法是找主机厂,但供应商管理仍然是一门专业。

如果你看看小米早期,你就会知道它被供应商欺骗的次数不止一两次。

投资巨大。

陷阱2)硬件渠道、销售、客户服务和维护。

这些也是投资巨大的专业领域,也是互联网人的陷阱。

陷阱3)网络营销并不那么美好。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苏宁是做电子商务的。

感觉网络销售不再需要店面了。

这么多导购,成本肯定会低。

后来我发现网络推广一点也不便宜。

这些都是硬件企业家的陷阱。

  坑4)软件技术。

例如,定制ROM。

珠三角手机厂商众多,但真正懂Android的却很少。

当谈到一些底层的发展时,互联网公司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陷阱5)盈利模式。

当发现硬件已经不能赚钱的时候,那么即使卖掉很多产品,也依然看不到未来的利润在哪里。

这对所有企业家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陷阱6)来自大公司的竞争。

相信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传统硬件巨头也都在看这里的市场,但还没有清楚地看到机会在哪里。

这种潜在的威胁很可能使先驱者变成烈士。

五、看到的机会 1、学习和整合能力将是创业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只有熟悉硬件和互联网价值链的团队才有机会。

2.智能家居将是一个更大的机会。

个人设备将取得营销成功,但缺乏长期价值和粘性。

3.细分领域的机会。

4、两端都有机会,一是硬件技术厂商,二是互联网公司。

创业团队只有立足自身优势,两端发力,才能成为小而强的公司。

夹在中间的都是在给别人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