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MWC活动上,随着三星、索尼、华为等纷纷亮出手环、手表的“杀手锏”,智能穿戴设备再次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当你出风头的时候,一定有强大的对手!在可穿戴设备主打的健康监测领域,国内外手机巨头纷纷推出类似功能的APP。
例如,最新消息是苹果正在开发 iOS 8 应用程序 Healthbook。
可穿戴设备这次可能真的想要它——准备好接管苹果吧。
终极一招!使用具有放射性的手机来监测您的健康状况?事实上,想想都觉得可笑。
人们普遍认为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害,但现实却与常识相反——植入APP,利用手机监测健康状况,如监测心跳、卡路里燃烧值、血糖测试等量一下你的血压……三星已将S Health健康管理服务集成到所有Galaxy系列旗舰机型中,苹果和微软也紧随其后。
前者将在iOS 8中内置Healthbook和Watch Utility软件,可以通过手机内置传感器监测健康状况。
最新消息称,Healthbook可以用来检测身体健康数据,包括步数、血压、睡眠质量,甚至是用户是否喝了足够的水。
微软在Windows Phone应用商店推出了Bing Health测试版,该软件还可以帮助用户制定健康计划和分析食物热量。
笔者认为,健康监测APP的诞生其实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式。
首先,它抓住了人类目前对手机的强粘性,采用“寄生虫”的方式爬上大树。
毫无疑问,智能手机现在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新“器官”。
数据调查显示,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约34次,频繁用户查看手机的频率高达每6.5分钟一次;其次,满足了用户“长寿”的深层次需求,因此高举“健康”大旗。
虽然它所依赖的手机运营商在外界看来并不健康。
该APP以这种方式推出后,抓住了可穿戴设备的“弱点”——复杂性和局限性。
这样一来,比使用其他移动终端将穿戴式手机与手机连接起来,是不是更简单呢?这比一天24小时不离开身体戴着手环或手表更容易,对吧?可穿戴健康设备的优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穿戴的梦想已经变成了噩梦。
至少目前来看,健康监测应用还无法撼动可穿戴设备作为热门“炸鸡”的地位。
自2019年谷歌眼镜诞生以来,自从“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将2019年誉为“可穿戴设备年”以来,外界对可穿戴产品的概念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在科技圈,如果你和朋友聊天不聊传感器、软+硬+云这样的词,他们就会认为你是E.T.与APP相比,可穿戴设备的首要优势是外观。
当智能手机的竞争因单调、陈旧而不断走向死胡同时,智能手环、手表等成为了新一代拯救硬件的高手。
因此,单从外观酷炫的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更胜一筹。
就像爸爸给基米看一只死蜘蛛作为玩具时,只是说“这不是很酷吗?”可穿戴设备可以让像 Kimi 这样的“头脑冷静的人”惊叹不已。
如果健康监测应用程序专注于嵌入,那么连接性已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标准功能。
手机的另一端,连接着各种形式的硬件入口,比如手环、体重秤、牙刷、血压计……这些可穿戴设备对应的监测位置是人体的各个部位,针对性很强。
针对性强无疑带来了相对准确性的问题。
比如一款测量心跳的健康监测APP一直让我很困惑。
整个测量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用手指盖住相机和闪光灯,五秒后查看结果。
用户明明测量的是心脏,但为什么却移到了手指上呢?还有电池寿命的问题。
例如,在一款名为“乐动力”的APP中,当正式开启计步和计算卡路里燃烧值功能时,必须先开启GPS。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手机的功耗大大增加,续航能力很可能比智能手表的锂电池还要差。
所谓的健康离医疗有多远?比较之后我们再讨论一下共同点。
事实上,某种程度上,两者都可以归入“移动健康”的范畴。
无论是使用手机APP还是可穿戴设备来监测健康,其实目前它们更专注于采集和呈现人体数据来监测健康。
这与医疗救死扶伤的最终使命相去甚远。
如果我们看一下目前整个医疗操作流程可能会更清楚: 1、患者提供各种体征信息; 2、医生获取体征信息、做出诊断、开具处方或提供治疗方案; 3.药房给患者开药或在医院进行其他相关治疗。
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相对较短,可以达到缓解患者病情的最终目的。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看出,目前的移动健康产品还处于医疗初级阶段,离所谓的医疗、智慧医疗的概念还有很远的距离。
如果能够通过技术变革让饱受健康问题困扰的人们重新焕发活力,这确实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但什么?坦率地说,健康监测应用程序和可穿戴健康设备仍处于猜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