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行业动态】VR产业应用不仅需要跨界人才,更需要制度创新

时间:2024-05-22 11:13:04 科技赋能

“互联网+”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词汇。

相比之下,近期在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场合,虚拟现实业内人士提到的“VR+”在外界看来更多是一种“一厢情愿”。

然而,只有对虚拟现实技术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明白,这并不是一个玩笑。

但要证明这一点,仅仅依靠修辞理论解释是不够的。

当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固网甚至移动通信方式时,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的力量;同样,要证明“VR+”的强大,也需要某种例子。

打造榜样,意味着某个行业需要大规模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其产品,给行业带来效率、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Oculus、Sony、Valve等国际公司所做的主要是游戏行业的VR创新;但对于政府和公众来说,最好的例子发生在更传统的工业领域。

这首先意味着行业内有领军人物或机构已经了解VR。

同时,行业的特点决定了VR具有明确的应用点,能够带来显着的效果,即前面提到的巨大的效率、价值、社会效益等。

改变,从而推动行业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VR+。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行业的进步往往是由少数人和企业慢慢推动的。

依靠政府自上而下完成产业创新的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也不符合市场经济。

发展法。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传统行业的VR+是否应该由VR专业人士来推动?还是会由业内人士推动?腾讯科技的楼革离职去烟花工场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只有跨行业的人才能在VR行业做出好的应用(大意如此)。

这句话我们听起来很耳熟,因为说到“互联网+”,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有懂传统行业的人,才能做好互联网+。

但纵观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互联网专业人士才是“互联网+”的核心推动者。

从十年前阿里巴巴推动电商发展对传统百货零售的冲击,到如今滴滴、快的、Uber等互联网公司倒逼传统租赁行业创新,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即使在当前汽车后服务市场互联网+热潮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互联网人才与传统人才的合作。

VR+与互联网+有很大不同。

网络对用户终端基本是无障碍的,“互联网+”可以利用网络的这一特性倒逼行业变革。

但VR+则不同。

VR+更多的是一个软件和硬件结合的产品。

如果没有传统产业的认可和许可,想要进入传统产业的相关环节是极其困难的。

近一年来,笔者在与一些传统行业人士交流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时,感触最深的来自于两点:1、大多数传统行业人士并不了解,更谈不上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和价值。

虚拟现实技术; 2.即使您了解并理解,您也可能无法很好地使用相关技术产品。

对于第一个问题,你可以通过言语表达让对方理解并说服。

第二个问题是最麻烦的。

即使你告诉对方VR+的好处有多大,对方也可能只是轻轻点头,或者为你的话感到自豪,点头说“好吧,我就买万家的产品”,然后就回去了撰写报告以申请奖励。

补贴,然后搁置产品。

也有领导想做实事,但在那样的体制下,再好的事情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确实很难,但可能会有赢家。

其实,如果你回想一下三网融合、物联网、客厅娱乐的发展,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对VR的行业应用望而却步——就连国内一家知名的VR耳机公司也是靠行业应用发家的,但最终却因为这个原因选择了从C端突围——但我要说的是今天我们需要让大家了解一下国内行业应用的现状,然后寻找突破口。

其实有很多突破。

举个简单的例子,VR对于传统影院观影的创新在消费者端更容易触达,所以目前有很多公司在这方面发力。

很多VR头显甚至直接采用了“VR影院”的概念,也有公司专门通过相关软件进行设计,比如Fireworks Workshop。

再比如,在虚拟旅游领域,形成产品是比较容易的。

如果最终能和旅游景点达成合作,就可以建立商业模式。

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突破在于传统行业的制度创新,至少可以降低新技术、新产品的进入门槛,从而推动包括VR在内的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