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跑步、步行健身已经成为很多人每天的必做之事,而佩戴智能手环跑步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登录京东网站,搜索关键词“智能手环”,就会看到30多个品牌的上百款产品在售,其中包括索尼、三星、华为、小米等品牌的手环,并附有价格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智能手环作为跑步、健身的辅助装备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用户不断抱怨计步不准确、心率测量误差大、电池续航能力差等问题。
智能手环等设备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又该如何改进? ?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消费者和专家来寻找答案。
智能手环因其功能而受到批评。
智能手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者运动的热情。
在国贸工作的小哥非常喜欢他买的小米手环。
“自从戴上手环后,我就爱上了走路。
我喜欢戴着它上下楼梯,而不是坐电梯。
有了它,我也开始关注自己的睡眠状况。
这个小硅胶小工具让我能够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有了它,我在健康之路上不再孤单。
”小葛说道。
然而,智能手环也频频受到消费者的诟病。
“有一次我同时佩戴两个手环,Fitbit Flex 手环会计算步数,但 UP 手环只计算步数,当我举起杠铃或骑自行车时,手环并没有检测到我的常规步数。
我的手臂在摆动,所以它认为我没有在动,手环也没有反应。
但当我拿着一个苹果放进嘴里时,手环上显示我的步数发生了变化!”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的严女士告诉记者。
监测睡眠是许多手环购买者的目的之一。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张先生拥有一条小米手环。
在使用过程中,他发现手环的睡眠监测功能存在缺陷。
“第二天早上,我会在手机屏幕上看到深睡、浅睡的时间和醒来的次数,但并不完全准确。
当我翻身或活动手腕时,它认为我醒了,其余时间确定我处于浅睡眠状态,有一次午休时小睡了,尽管我躺着基本一动不动,但手环并没有认为我在睡觉。
”张先生说。
说。
广安门中医院孟医生告诉记者,所谓的智能手环可以通过感知用户双手的状态来估算用户的睡眠质量。
佩戴时,手环往往与手腕贴合不紧密,无法检测血氧饱和度,且芯片位置不固定,无法准确捕捉脉搏。
当用户进行身体活动时,手环默认为浅度睡眠,当用户静止时,则默认为深度睡眠。
基于这一原理的“睡眠检测”实际上只能算是一种“睡眠推测”,并不科学。
高端智能手环具有心率监测功能。
家住陶然亭街的卢阿姨使用的是阿迪达斯miCoach Fit智能手环,无需佩戴心率带即可监测心率。
但有时测得的心率并不准确,所以最好自己量一下脉搏、数一下心跳。
为此,卢阿姨的儿子给她买了一款带有心率传感器的手环。
“虽然这款手环测量心率非常准确,但太大了,睡觉时佩戴不舒服。
”卢阿姨说。
北京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姚文清告诉记者,手环心率监测误差较大的原因是手环采用光学原理测量心率。
“手环与皮肤接触的传感器会发出一束光照射到皮肤上,然后测量反射光。
因为血液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所以心脏每次泵血时,这个波长都会被吸收大量用于测定心率,由于采用光学原理,容易受到环境光和肤色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姚文清说。
此外,由于智能穿戴设备体积小、空间有限,很多手环用户还对手环续航能力较差、必须与手机连接而缺乏独立性等问题感到不满。
是时候完善功能、制定标准了。
根据IDC发布的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数据显示,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万台,同比增长%。
可穿戴设备市场预计将增长至 1.71 亿美元。
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发展同质化程度较高,市场鱼龙混杂。
亟待抓住消费者的痛点并加以改善。
计步精度低是手环的首要问题。
健身手环包含加速计和三维运动传感器,可根据检测到的手臂摆动得出结论。
“智能手环内部的传感器大多采用三轴加速度计,精度不太高,所以会造成偏差。
再加上算法不完善,有的智能手环误差高达25%。
不同设备的运动有能耗的差异,并且能耗的准确度是根据步数、距离、身高、体重、年龄的准确度,这样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数值,无需GPS运动定位功能和校准功能的手环适配软件。
是限制数据准确性的根本原因。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晓军表示。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消费者频频抱怨智能设备的主要原因包括传感器不灵敏、算法缺陷、空间限制等。
腕带制造商应关注消费者反馈,不断改进技术。
“例如,智能手环的心率监测误差约为10%。
心率监测功能的较大误差是由光学传感器引起的。
如果使用生物阻抗传感器通过阻抗来监测静息心率对人体的影响,误差可以更小,参考数据也更准确。
”付亮说道。
“最根本的是制定行业发展标准。
”中国可穿戴设备协会秘书长杨欣表示,标准的缺失导致可穿戴设备难以拓展到医疗、养老、儿童追踪定位等社会热点领域,直接限制了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
市场。
。
由于该设备需要用户长时间佩戴,安全性和质量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其普及的重要因素。
设备本身的安全性、电池、电源适配器、无线连接、电磁兼容性、有害物质等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认证和评估,以尽量减少对用户可能造成的伤害。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软件缺陷等问题值得考虑,特别是植入式产品,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需要行业标准来规范。
”据杨欣介绍,中国可穿戴联盟于今年3月成立,并于3月22日召开闭门工作会议,目前正在制定一批基础共性、关键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
“下一步将与工信部合作,邀请可穿戴相关企业共同探讨完善我国可穿戴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