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云计算领域竞争加剧,但整体市场格局并未发生太大变化。
为此,我们考虑从技术和产品趋势的角度来盘点今年的热门趋势。
你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二元性、CDN厂商的新突破、中间件的第二春、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发展。
用户正在被公共云中的人工智能所取代。
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应用发生在云端,尤其是对智能技术需求较高的行业。
他们甚至可以说是被AI逼着去公有云,而那些原本使用私有云的企业用户也从私有云迁移到了混合云。
当人工智能上云时,开发者不仅是第一批受益者,也成为云服务商手中的核心资源。
另外,就像微软收购GitHub、谷歌开源TensorFlow一样,核心开发者群体或社区贡献了数以万计的应用资源,而如果其背后的这些数据资源全部运行在Azure或谷歌云平台上,那将是微软和谷歌云业务的发展也是有力的推动。
另一方面,人们也应该关注人工智能的安全性。
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不仅是学习偏差,还有被黑客用作新网络攻击武器的可能性,甚至是道德问题。
如果数据本身存在缺陷,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工智能系统都会根据这样的数据进行训练,后果可想而知。
例如,使用有偏见的数据构建解决方案的信用卡审核系统最初会针对某种类型的申请人做出有偏见的结论。
传统防火墙在云时代已经过时。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应用平台,传统的网络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
原因是旧的安全规则无法满足新IT环境的需求。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黑客通常只需找到攻击目标并粗略设置电子邮件,然后就可以利用这些最新技术对设备发起钓鱼电子邮件、勒索软件等攻击。
这些技术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检测网络上的目标,然后快速发起攻击。
当然,新的数据中心在升级防火墙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高昂的成本,这也需要下一代防火墙具有灵活的软硬件架构。
公共云环境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有些应用开发放在PaaS平台和专用服务器上,或者直接打包交付。
这种方式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针对各个节点的外部防护带来了麻烦。
端点保护的数量显着增加。
因此,安全解决方案往往需要与应用程序集成,并在微服务部署时进行干预。
也许,未来的安全厂商应该超越传统硬件,关注数据资产和其他方面。
更喜欢私有云?还应注意风险。
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说,私有环境部署往往是优先考虑的问题。
但私有云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私有云对传统网络架构的部署提出了挑战,主要是流量承载和业务匹配。
在流量方面,服务器利用率的增加使得端口流量对数据中心的网络性能和可靠性提出了要求。
当各种应用程序运行在同一台物理机上时,它们各自的流量需求模型也是动态多变的。
此外,业务虚拟化还需要虚拟机的迁移,这意味着原有的安全策略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需要动态匹配机制。
此外,私有云的数据存储虽然不像公有云那样多变,但也必须考虑资源隔离、加密保护、入侵检测、数据破坏等问题。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他们并不关心数据放在CSP上的哪个虚拟卷或磁盘上。
这些通常是由后者自己分配的,这可能会导致不同机密级别的资源可能被放置在同一个存储介质上。
这使得安全级别较低的工作负载在调用资源时可以“跨级别”访问高度敏感的信息。
CDN厂商通过边缘计算寻求突破。
当云计算厂商逐渐将触角伸向CDN时,后者的行业玩家正在经历洗牌过程,老牌CDN公司也在急忙寻找突围之道。
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到场景中,边缘计算突然成为CDN公司眼中的热门话题。
从边缘计算到边缘存储再到内容托管,CDN服务商的策略无形中瞄准了“边缘”进行突破。
网宿科技等CDN厂商开放了边缘网络上的计算资源和能力,推出了基于边缘平台的IaaS和PaaS服务,以及一些边缘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从CDN技术的角度来看,它可以使存储缓存内容的服务器距离客户端更近。
这同样适用于物联网环境。
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可以在物联网设备附近构建一个平台来运行业务逻辑,而无需使用源服务器。
事实上,边缘计算的特性决定了它不会在边缘运行负载较重的源服务器,否则会调用大量的基础设施。
通常,CDN 服务提供商将轻量级工作负载放置在边缘,以提高用户侧网络速度和可靠性。
云计算中间件正在迎来第二春。
传统ESB中间件增速正在放缓。
这种以XML为中心的技术只能适应每隔几年升级一次的旧业务系统。
定制过程更是灾难性的。
IBM等公司、甲骨文等厂商的传统中间件业务增速已降至个位数。
显然,这种模式无法跟上现代架构中云应用的扩展。
随着云、物联网等数字化开发平台的成熟,企业对中间件工具的投入将会增加。
从早期围绕iPaaS构建的混合云集成到应用层的快速扩展,中间件现代化或云化的进程正在加速。
对于中间件提供商来说,类似SaaS的服务订阅模式将成为主流,并在可预见的未来推动性能恢复。
与此同时,微软、甲骨文、IBM等巨头厂商将继续延伸iPaaS解决方案。
以微软为例,它将逻辑应用、API管理和服务总线与50多个Azure服务连接起来。
云存储分布式技术领先。
传统的存储解决方案SAN或NAS无法满足高并发的容量和性能要求。
集成的组件和接口限制了动态扩展能力,这自然导致难以提供按需服务。
这正是DaaS(DaaS)的含义。
数据存储即服务)。
随着x86系统性能的不断提高,构建大规模存储集群成为可能。
借助分布式文件系统,它不仅可以提供弹性的存储资源,还可以根据应用需求提供各种接口。
比如分布式对象存储的http接口可以让用户不用担心文件的存储位置或者是否丢失,比如AWS的S3。
层验证机制。
当然,考虑到部署成本和某些特定场景,对象存储并不能完全取代块存储或文件存储。
例如,数据库有时需要直接映射到裸磁盘,这更适合块存储解决方案。
另外,如果对数据量的存储要求不高,只是想共享数据,文件存储也能满足要求。
无论如何,分布式存储比传统的虚拟化存储解决方案更加灵活,应用范围更广。
这次VNF领先于NFV。
VNF在基础设施层提供的服务是NFV的主要运营目标,这意味着前者决定了网络虚拟化的前景。
云计算时代,网络功能升级由软件实现,对硬件的依赖度非常低。
微服务、容器、DevOps等新技术应该由VNF赋能。
不过,要想真正发挥VNF的威力,还是需要将其交还给运营商手中,而不是被管道运营商所控制。
考虑到VNF的基础设施要求远高于传统IT平台,因此将其功能升级到云级别至关重要。
纯粹的软件化是没有意义的。
通过构建云原生VNF,将打破原有的限制,增强自身的扩展性和适应性。
例如,VNF可以在云端进行自愈和容错,监控和分析潜在风险,自动升级补丁和更新,解决多云环境下的共享问题。
作为迈向5G的关键技术,NFV的成熟度无疑会受到VNF的影响。
在软件驱动硬件的时代,为VNF注入云基因将为网络虚拟化带来新的动能,而这与开发者的合作以及运营商的开放态度密不可分。
多云管理正逐渐成为云市场的主流。
在巨头云集的云计算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不容易,更不用说成为另一个“巨头”。
这与对企业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密不可分。
如今,企业的挣扎不是是否上云,而是选择适合自己不同业务属性的云。
通常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这就引出了多云的概念。
从企业客户的角度来看,每种云对于业务场景都有其自身的意义。
有些客户既需要AWS的智能引擎,又需要阿里云的CDN,可能还需要Azure的数据分析。
因此,传统SI的业务范围有些狭窄。
MSP的优势在于可以结合多云环境下各方的优势,为客户的IT采购规划最经济合理的解决方案。
对于MSP在云环境中的角色,最有经验的是服务提供商和客户。
云客户在增长,我们的传统客户也在增长,但他们的架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MSP就是帮助他们从原来的传统架构迁移到云架构,准备混合架构。
通常,成熟的云MSP提供咨询、迁移、定制研发三种服务,涵盖客户需求评估、云架构设计、现有应用迁移、新应用上云、新云开发和管理的整个云化流程。
应用程序。
并且必须具备广泛的业务赋能能力。
超融合通过SDDC趋势寻求发展。
SDDC正在成为企业IT基础设施的未来趋势。
超融合作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关键架构,也大踏步进入加速增长期。
HCI作为一种可水平扩展的软件集成基础设施,将模块化思想应用于标准硬件计算、网络、存储,并利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推动了SDS的发展。
对于HCI服务提供商来说,一种选择是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来实现设备交付,例如HCI一体机。
另一种是与系统供应商合作,打包交付软件栈。
随着软件定义的方式越来越流行,HCI服务提供商也寻求通过软件来提供解决方案,这也是Nutanix今年以来一直在尝试做的事情。
今年11月,联想数据中心业务集团宣布正式授权英迈中国为联想ThinkAgile HX在中国的独家总代理,而ThinkAgile HX是联想与Nutanix共同打造的产品。
要知道Nutanix在全球HCI领域的地位已经被多次证明,但在中国市场却经历了一段水土不服的时期。
产品交付形式存在差异,技术选型存在一些问题。
此次与联想、英迈中国的合作将为Nutanix HCI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销售带来新的增长。
结语:过去的一年,各大云计算厂商加大了对核心业务的投入,国外企业也将更多的云产品带到了中国市场。
他们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是提供本地化服务,另一方面也应该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