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业标杆,苹果可穿戴产品Apple Watch销量大幅低于预期,成为近期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
苹果最新财报并未公布Apple Watch的销量。
分析师估计其实际销量约为1万至1万辆。
这与 Apple Watch 第一年推出前预测的 10,000 台相差甚远。
那么,国内可穿戴市场现状如何?近日,笔者采访了业内一些企业了解到,目前针对儿童等细分市场的产品销量较好,但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部分企业已将重点放在可穿戴、医疗设备等细分行业。
南亚商人专门来中国采购商品。
7 月初,市场研究公司 Slice Inteligence 发布报告称,Apple Watch 销量自销售第一周以来下降了 90%。
Apple Watch在美国市场的日均销量不足2万台,有时甚至不足1万台。
苹果公司并未对此做出正面回应。
库克仅表示Apple Watch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销售数据超出了公司内部预期。
尽管苹果尚未公布 Apple Watch 的具体销售数据,但有分析师预计 Apple Watch 的销量约为 10,000 台,平均售价为 1 美元。
华为移动宽带与家庭产品线创新中心总监蔡旭鹏告诉记者,Apple Watch客观上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目前之所以被部分分析师做空,一方面是市场对其预期过高;另一方面是市场对其预期过高。
另一方面,Apple Watch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Apple Watch本身把功能放在第一位,设计放在第二位,这也是外界认为其“颜值”不高的原因。
此外,作为苹果首款智能穿戴产品,传感器等技术还需要继续完善。
尽管Apple Watch市场表现不及外界预期,但这款智能产品仍然掀起了智能穿戴热潮。
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仅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就将达到1亿元。
那么,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表现如何?据了解,国产智能穿戴设备表现尚可,其中针对儿童等群体的产品表现最好。
然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2020年7月,小米发布了首款小米智能手环,截至今年一季度出货量达到1万只。
小米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小米手环出货量突破1万只。
蔡旭鹏表示,去年华为推出首款智能穿戴产品,两个季度销量达到50万台。
今年新车型推出后,一个月可销售50万台,年底可达到1万至1万台。
“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是儿童智能定位手表,已经售罄。
”深圳雅力威科技公司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国内智能穿戴行业的爆发,离不开苹果、三星等公司的巨额广告投入。
正是这些大公司对消费者的引导,培育了智能穿戴产业。
可穿戴市场。
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秘书长周玉艳表示。
近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国际智能穿戴展”上,笔者结识了来自斯里兰卡的商人威乐(Wilo)。
他告诉记者,他的国家和南亚消费者也开始对智能可穿戴设备产生兴趣,这次来中国采购商品。
有业内人士向笔者讲述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该细分市场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可穿戴设备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能够持续监测用户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状况。
这一优势,与慢病健康管理相结合,或许是未来彻底开拓这片新蓝海的关键。
不少医疗企业正在加速布局,旨在抢先抢占制高点。
汉宇药业董事会秘书全恒表示,目前,一些健康级或医疗级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粘性相对较好,“因为这样的用户是病人,需要它。
使用这些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是必要的。
“单纯从健康手环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一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市场,但当涉及到慢性病管理,或者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时,市场规模又是另一回事了。
”全恒表示,慢病管理的市场规模达到1亿到1万亿元,因此医疗级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值得期待。
移动医疗分析师刘谦告诉笔者,“未来,可穿戴设备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将会有一些非常利基的市场将被开发。
“与娱乐级可穿戴设备不同,医疗级产品除了技术之外,还面临着如何大规模推广等难题。
比如去年7月,Paulite推出了一款定位于连续体的可穿戴专业医疗产品婴幼儿体温监测,宝莱特公司副总经理颜传平表示,这一年来,遇到的最大困难仍然是如何推广,“目前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 “线上做大是没有办法的问题,不花钱就很难做大,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一个挑战。
”严传平进一步表示,未来会和平安合作。
线下促销健康,而后者的数十万业务员有望成为促销的中坚力量。
全恒表示,对于汉宇药业旗下的此类产品,他并不担心。
在产品推广方面,医生、网络推荐、慢性病患者的口碑是未来产品推广的重要渠道。
据了解,今年1月,汉宇药业收购了挪威普迪医疗20%的股份,成为其研发的“无创连续血糖监测手环”的独家代理商。
同时,将以这款可穿戴设备为切入点,打造“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保莱特和汉宇药业都与腾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严传平表示,双方还在进一步融合和沟通,推广和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中,“这一切不会等待太久。
”此外,从国外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经验来看,保险公司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泉恒认为,保险公司参与推广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只是一种趋势。
原因是目前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无法满足保险公司要求的数据收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