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圣诞节前夕,英特尔发布了首款智能手环MICA。
与传统科技产品不同,MICA走的是时尚路线,因此发布后引起了业界的质疑。
近日,国外某科技博客发表了一篇题为《看英特尔副总裁如何玩转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文章,回顾了MICA在科技与时尚交汇处站稳脚跟的艰辛历程。
MICA上市已经半年了。
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出现是否预示着英特尔即将有新的动作,或者说MICA是否因销量不理想而需要获得新的关注?无论如何,从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MICA在诞生过程中至少遇到了以下两个问题,这或许会给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道路带来一些思考。
问题一:定位 对于一个新产品来说,首先面临的问题当然是定位。
英特尔新设备事业部业务发展与战略副总裁Ayse Ildeni曾公开表示,英特尔的可穿戴设备以人为本,具有情感联系。
因此,在MICA的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时尚先于技术的原则。
但即便如此,过程也并非那么顺利。
其中最主要的是科技界和时尚界之间的鸿沟使得工程师和设计师很难相互理解。
抛开具体的困难不谈,Intel的原则合理吗?首先,从细节来看,英特尔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空穴来风。
一方面,对目标群体的市场研究表明,这些潜在客户(主要是女性消费者)不希望被别人看到,因为他们戴在手腕上的是一个科技设备。
另一方面,Apple Watch一流行就展现了其时尚品牌。
传统奢侈品厂商纷纷推出智能产品。
谷歌眼镜因外观饱受诟病,因此可穿戴设备并不排斥轻奢路线。
而且,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配饰通常兼具功能性和装饰性。
此外,业内人士指出,时尚产品的受众也是科技产品的追随者。
尽管这一差距尚未完全弥合,但观察表明,奢侈品客户往往非常关注技术趋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奢侈品和顶尖的新技术产品在价格上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贵”。
因此,这两款产品应该主要针对高端消费群体,而这个群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缺钱”。
这从价值12万元的限量版Apple Watch在中国一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就可以看出。
因此,结合科技与时尚的设备可能会更适合这些人。
问题二:可行性定位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就是可行性问题的讨论。
具体来说,就是如何根据设备的外观来实现设备的功能。
在上述原则的约束下,功能实现受到限制。
因此,MICA的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功能删除的问题。
目前,该设备具有简单接收提醒和通知信息的功能,并支持通过3G网络进行双向无线数据通信。
与同类产品相比,它显然有点薄,因此外部评论一直支持MICA技术。
为了外观而牺牲功能值得吗?事实上,可穿戴设备应该实现哪些功能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与功能专门化的产品相比,那些功能庞大、功能齐全的设备未必有更好的下场。
传奇的谷歌眼镜就是一个例子。
不久前,《纽约时报》刊登了网友对Apple Watch的抱怨。
总结起来,他们说:“Apple Watch 除了炫耀之外,还有什么作用?”这或许代表了部分粉丝热潮过后的想法。
因此,在功能上,如何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可能是关键。
当然,这还需要结合使用的合理性来考虑。
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后,英特尔决定在用技术炫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目前,英特尔已与泰格豪雅、奥克利达成合作意向,将继续让手表、眼镜行业的时尚品牌在手环之后走向智能化。
这与出货量最大的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形成鲜明对比。
难道可穿戴设备正在奢侈品、屌丝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然不是。
Fitbit从健康角度在腕带行业异军突起,微软、谷歌也深度涉足专业领域。
很难说哪个方向有更大的机会。
但对于整个可穿戴市场来说,各家公司方向的分化并不一定是坏事。
在行业初期,这种差异化可以让可穿戴产品的概念覆盖更广泛的受众;当行业成熟时,也会减轻各个企业的竞争压力。
不过,无论是时尚路线、大众路线还是专业路线,恐怕都没有那么简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