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智能设备!最后一厘米之争

时间:2024-05-22 10:48:28 科技赋能

大约66亿年前,宇宙还处于混沌状态。

后来一次大爆炸改变了这种情况,银河系诞生了。

大约46亿年前,经过长期的凝结,形成了太阳系,地球也逐渐形成了当时的形状。

大约38亿年前,地球慢慢稳定下来,为生命的诞生创造了舒适的环境。

在此之前,物质和能量一直主宰着整个世界。

除了物质和能量,世界什么都没有。

终于,35亿年前,生命出现了。

然而,长期以来,生物的数量不仅数量稀少,而且种类也相当少。

直到5.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物开始大量爆发,地球逐渐充满了生命。

人类的祖先,早期的猿类,直到几万年前才开始出现。

随着生命的缓慢进化和成长,世界上第三种最基本的元素——信息——出现了。

信息自出现以来一直呈指数级增长。

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淹没了人们的呼声。

只有少数人才能在无数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们在被信息淹没的同时,也在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感。

在线的起源 人类的进化带来了一个丰富的世界。

除了材料、能源、信息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东西。

人们通过自己创造的事物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通过各种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环顾世界,除了物质、能源、信息之外,还有一种东西是人们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的。

这就是互联网,世界第四大元素。

从此,世界形成了物质、能源、信息、网络四元格局。

互联网是指由各种类型和规模的计算机组成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网络,包括小型局域网、城市规模的区域网和大型广域网。

网络的诞生并非偶然。

20世纪50年代,美苏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2008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为了追赶苏联,美国专门成立了高级研究计划局,简称ARPA。

2006年,阿帕网受美国国防部委托进行网络研究。

于是,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诞生了,标志着网络雏形的形成。

2006年,阿帕网(ARPANET)首次进行了英国伦敦大学和挪威NORSAR的国际联网。

2001年,Internet这个名称开始被采用,阿帕网解散,互联网正式形成。

同年,世界上第一个网页出现。

2000年,万维网和浏览器问世,从此形成了又一个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网络。

最初,互联网只能通过计算机访问。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ENIAC 长 80 英尺,宽 8 英尺,重 28 吨。

用这样的电脑来上网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是什么状况。

事实上,当互联网诞生的时候,计算机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8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问世,人们上网变得越来越方便。

现在最轻的超级本重量甚至不超过一克,这令人难以置信。

永远在线:物联网的发展从ENIAC到Ultrabooks,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计算机的质量也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简单。

然而,电脑从来都不是离身体很近的东西。

它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无法像手机一样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互联网触手可及。

手机是一种携带体温的设备。

它的存在让人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

智能手机的出现代表着物联网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连接到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

用于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概念。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通俗地说,物联网就是将物品连接到网络上,使物品的信息可以在网络上传播。

物联网概念意义重大,甚至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物联网意味着未来一切都可能连接到互联网,并且与智能化同时发展。

如今应用较多的领域首先是物流。

在发货或收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快递单号查询自己的情况。

物体,这里用到了物联网的原理。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智能家居。

我们之所以可以远程控制家里的东西,监控家庭环境,就是通过物联网的使用。

物联网的发展方向非常广阔。

上面提到的物流、家居是典型代表,还包括交通、医疗、汽车、食品、个人健康、动物等,只要是物质的东西,都可以接入互联网。

这样就可以实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中间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控制。

互联网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物联网则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甚至近距离的问题。

物联网的最终发展方向是智能化,通过技术的运用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目前,关于物联网应用最热门的讨论是可穿戴智能设备。

可穿戴智能设备直接佩戴在身上或与其他物品结合形成便携式设备,与目标群体直接接触,没有任何距离问题。

可穿戴智能设备:最后一厘米之战。

任何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事情都会在电影中得到体现,通过想象以虚幻的方式表达对未来的渴望。

可穿戴智能设备也首次出现在电影中,《钢铁侠》系列电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高科技。

现实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为Google Glass着迷。

Google Glass是谷歌今年4月发布的一款智能眼镜。

它可以通过声音进行操作,并集成了智能手机和相机。

用户可以通过眨眼的方式拍摄照片和视频,并通过语音进行收发短信、查询信息等操作。

可穿戴智能设备是应用相关技术对设备进行智能设计开发可穿戴设备的总称。

从广义上讲,可穿戴智能设备包括所有经过智能化设计的可穿戴设备。

随着技术的发展,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大。

除了Google Glass之外,三星的智能手表Galaxy Gear、Nike的Fuel Band、Nest Labs的智能恒温器等都是此类设备的代表。

谷歌、苹果、微软、三星等众多科技公司也开始在这一新领域进行深入探索。

他们的参与赋予可穿戴智能设备特殊的意义。

苹果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者一定知道,可穿戴智能设备意味着与用户本身的零距离接触,而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是这个时代所有企业竞争的焦点。

能否抓住最后一厘米距离,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甚至人类自身的发展。

智能手机之争剥夺了用户的物理距离,智能电视之争剥夺了用户在家庭客厅的闲暇时间,智能家居剥夺了用户的极致体验,物流快递企业对速度的追求。

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距离的竞争。

谁能抓住距离用户最近的距离,谁就能成为最终的王者。

科技公司的加入,让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激烈。

谷歌、微软等公司不仅是大数据巨头,在云计算方面也拥有强大的能力。

通过可穿戴智能设备,他们可以收集用户的心跳、体温、情绪、行为习惯,甚至用户的想法。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收集并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将是一个可怕的未来。

人们关心的隐私将无处可逃,人们追求的体验也悄然成为企业商业化的基础。

可穿戴智能设备不仅仅是硬件设备。

通过网络连接及其背后资源的支持,可穿戴智能设备已成为未来的又一新浪潮。

它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面貌。

但可穿戴智能设备并不是万能药,至少目前还不是。

首先是价格昂贵。

价格始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谷歌眼镜的售价高达150万美元,让无数人望而却步。

功能不完善是目前所有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共同特点。

毕竟这个行业才刚刚兴起。

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资源有限是另一个缺点。

任何新生事物在刚起步的时候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拥有庞大的资源;续航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很多智能手机的续航时间甚至更长。

电池续航时间不能超过一天,续航一直是智能产品的标志性缺陷。

人就是网络:一种永不离线的生活方式。

虽然可穿戴智能设备无限接近用户本身,但毕竟可穿戴智能设备只是体外的东西,还没有达到物联网的极限。

根据目前现有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可以预见,未来网络的最终点是人类自己。

也就是说,最终人就是网络,网络也将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机械战警》《神盾局特工》等电影和电视剧已经形象化了这个想法。

毫无疑问,聪明的人类最终会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

届时人人都是网络终端,人人时时刻刻都在网络上。

未来是一种永不离线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