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研究团队研发了可穿戴式脑血氧监测头带

时间:2024-05-22 10:31:01 科技赋能

大脑神经元的活动消耗大量氧气,对氧气的依赖程度极高。

大脑缺氧五分钟就会导致神经元凋亡。

脑血氧饱和度是反映脑组织耗氧量与供氧量平衡的百分比。

它是人脑生理信号的关键指标,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化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基于多年的技术积累,自主研发了一款适用于自由行走患者或日常活动人群的无线可穿戴脑血氧监测头带,可实现实时监测脑血氧饱和度。

这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脑血氧检测头带使用方便、覆盖人群广、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国内临床检测脑血氧饱和度多采用在颈动脉和颈静脉埋置导管,不定期采集颅内血样,然后将血样放入血气分析仪中进行检测。

一方面,这种侵入性检测方式存在较大的出血风险。

因为是动脉插管,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止血不当,可能会造成内出血;另一方面,通过有创采血进行检测,只需要能够采集某些时间点的数据,而不能作为脑氧实时监测的监测手段。

事实上,研究表明,实时监测脑血氧状态并及时干预,可以降低患者术中或术后发生脑卒中的概率,并可以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和普通病房的住院时间。

等待。

此前,国外已有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无创检测脑血氧饱和度的设备,但相关产品直到2016年才允许进入中国,而且价格非常昂贵。

因此,目前国内脑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的应用仍然有限。

非常有限。

而且国外产品只能进行床边、有线检测,没有可穿戴设备,所以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这款脑血氧监测头带最关键的部件是位于前端的封装模块,主要由光源、探头和处理器组成。

用户佩戴头带,将模块贴在额头上,即可实时检测脑血氧饱和度和心率信号。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任意蓝牙终端实时查看、浏览数据采集过程。

该团队研究员张欣表示,在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结合脑网络组研究中心首次提出的人脑功能图谱分区信息,综合考虑了中国人头骨相关组织的特点,比如根据颅骨厚度、氧合血红蛋白吸收因子等参数信息,设计了更加精准的脑血氧计算模型,使得这款耳机更加适合国人的生理状况,获得的脑血氧数据更加准确。

目前,该产品可在四种采集模式下使用:睡眠、深蹲、运动和正常模式。

睡眠模式下,可24小时连续采集受试者数据,完整记录睡眠前后和睡眠过程中脑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深蹲模式可用于评估用户的心脑血管功能,即当人体因体位变化而发生剧烈血氧变化时,大脑恢复氧气的能力。

运动模式可以让运动员及时了解自己的脑血氧饱和度,并在出现不适时及时提醒。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和自动化所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鼓励下,该产品正大踏步走向市场。

目前,该产品及相关技术已获得1万元天使轮融资,市场估值已达1万元。

产业实施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研究人员预计,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下,这种可穿戴脑血氧检测设备将在产业化过程中逐渐成熟,成为健康医疗产品。

脑血氧监测头带不仅可以走进更多的医院,在临床医疗中大显身手,还可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血压计、血糖仪等家庭监测仪。

可以及时监测脑氧含量,预防脑梗塞。

中风等脑部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