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提心吊胆的日子又来了。
是的,3.15又来了。
这一晚,很多企业和产品都被曝光了,暴露在世人面前,不堪入目。
不知道这波打假浪潮能如何震撼科技界。
我们来看看这场风暴到底有多大!说到科技智能产品,我们也有很多话可讲,特别是去年流行的无人机、VR、智能穿戴等科技智能产品。
消费者应认清事实:目前,从宣传、体验、功能、售后等方面,不少厂家都存在一些夸大、安全、欺骗等虚假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多方面就像一个看不见的黑洞,在实际使用时会遇到,所以3月15日我们也来凑热闹。
无人机文章是关于前段时间刚刚上市的小米4K版无人机。
当我看到它的宣传时,到处都是,各种数据、各种参数,多么划算。
说实话,当时我很兴奋。
,想立刻掉进陷阱。
但突然想起爆炸事件,我就感到不安。
毕竟我很穷。
于是我想先去小米无人机官方论坛了解一下。
听不懂还好,但当我了解后,着实让我傻眼了。
1、遥控器明明已经充满电了,但是屏幕显示电量为0,看着是不是感觉有点慌呢? 2. 电池电量已达到%!但电压太小。
3、气压无故异常、失控。
看到这里,我笑哭了,心想幸亏自己先明白了,不然就掉进官方宣传的陷阱了。
还有无人机的安全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去年曝光的大疆无人机安全漏洞。
这是关于一架大疆无人机在天空中飞行的故事。
结果,附近的黑客通过他手中的设备入侵了无人机系统,从真正的无人机主人手中接管了大疆无人机。
楼主无能为力。
如果黑客控制无人机撞向建筑物或人群,后果将不堪设想。
无人机虽然很酷,但消费者还是要擦亮眼睛,谨慎选择,以免落入陷阱。
智能手环 近年来,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不断增加。
各种以“健康”、“运动”为名的功能手环铺天盖地地出现。
但商家宣传和包装的智能手环是否是正品呢?确实如此,相信用过的人都有切身体会。
1、健康:智能手环的主要功能是监测用户的行为和习惯,并在App上显示运动数据,包括显示时间、行走步数、运动卡路里消耗检测、心率测量等数据。
一些厂家以健康为卖点,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重视,或者不受消费者的青睐。
有些手环的抗干扰能力较差,让佩戴者相当不安。
曾有消费者反映,他和同事佩戴了不同品牌的智能手环。
有时候两个人同时一起工作,结果两个手环之间就会出现计步间隙。
这让我们很困惑,不知道该相信哪个产品。
2、续航:运动手环真的能续航三个月吗?有很多手环都注重长电池寿命。
关于续航,有的手环将锂电池更换为锌锰电池,这样续航可以持续半年或者一年。
但有些手环的电量自始至终都维持在3、4。
电池寿命天数。
小米手环刚发布时,小米就在微博发文称,将不断完善手环的算法,最终实现三个月的续航。
不过,一个月的续航至今仍是个问题。
3、数据:??手环的步数和卡路里值真的准确吗?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产品中常用的光学传感器在静态数据采集方面相对可靠,但在运动中,很容易出现数据不准确的情况。
一位朋友趁着可穿戴潮流买了一款M智能手环。
不到一周的时间,我就把它摘下来了,之后每次谈起这件事,我都只是抱怨很多。
如果你戴着手镯弹吉他,你可能可以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创下令人难以置信的健身记录。
另外,所谓的睡眠追踪并不准确,振动提醒有时好有时坏。
他们是否用数据进行了足够的产品测试?他们能保证他们的产品提供的数据吗?他们的产品真的更新了吗?这些问题可能会让公司发言人闭嘴。
VR篇VR相信去年很多消费者已经熟悉了VR这个词。
4K、融入虚拟视觉以及仅用一台盒子就能体验 IMAX 影院怎么样?相信已经吸引了很多消费者。
妈的,无良商家不遗余力地欺骗新手,虚假宣传一个比一个强。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盒子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VR发展的早期阶段。
VR盒子的灵感可以说来自于谷歌的Cardboard盒子。
您只需在线打印图纸(制作成本10元)。
(人民币),相比初次面试花费数千的Oculus和HTC VR设备,这真是便宜极了!这不是奸商的金矿吗?拿起那家伙并立即去做。
趁着大家关注的时候,趁着趋势赚快钱。
一开始,纸盒子VR的价格基本在几十。
奸商认为纸盒不常用。
我们不妨升级它们。
接下来是塑料版本的盒子。
费用为20至30元。
更换背心并添加蓝牙控制器(售价约20元)后,价格立即跃升至+。
2、塑料VR盒子一体机阶段竞争激烈后,奸商又开始动脑子了。
Plastic VR需要手机才能观看。
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手机嵌入塑料 VR 盒子中? ?当当~当~当! VR一体机发布!不仅可以卖盒子,还可以卖手机! 3、PCVR阶段 PCVR也可以说是VR国产化的最后阶段,也是成型阶段。
前两波赚够钱的人都已经转行了,剩下能继续玩的也只有干爹支持的公司了。
。
在宣传方面,为了赢得人们的关注,他们基本上只是谈论硬件数据,但VR真正需要的是沉浸感(包括画面真实感、鱼眼畸变效果、虚拟交互方式、画面延迟等),而并非如此。
只是看3D电影和全景图片/视频),这导致很多玩家在购买后尝试几个小时后就失去了兴趣。
他们使用几年前出现的3D视频眼镜,并将其戴在背心上,成为VR。
简直数不胜数。
这些科技产品的虚假宣传和质量问题只是近年来智能产品行业的一个缩影。
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