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按照工程师思维设计的产品将会带有浓郁的科技色彩。
当这样的智能终端到了用户手中的时候,他们还在玩可穿戴的科技元素和炫酷的概念。
从表现来看,该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和漏洞,缺乏医疗保健应有的专业性。
融资1亿美元的国号网、小米投资九安,还有丁香园、春雨医生……移动医疗近期备受外界关注。
前段时间,一些业内人士也乐观地认为,移动医疗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王牌”。
在这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趋势中,移动健康一直是相比运动、智能家居、娱乐需求更大的领域。
但目前来看,移动医疗真正繁荣崛起还为时过早。
尤其是它的分支之一——可穿戴健康设备。
顶多扮演一个健康管家的角色。
在开始文章之前,我们先来定义一下移动医疗的概念——医疗行业融合了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更多高科技技术,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已逐步实现信息化。
用于检测身体体征的可穿戴设备无疑是近年来一个耀眼的分支。
包括:手环、可穿戴计步器、智能胎心率监测器、智能血压计等健康设备。
以血压计和血糖仪为例。
诸如此类的产品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如今,可穿戴系统加入的“智能”无非是将硬件产品连接到用户的手机客户端。
从软件中记录相关数据和变化曲线,供患者参考。
可以进一步扩展的功能无非是——以数据分析为例,智能设备监测用户一段时间内的血压、血糖、运动和饮食变化后,可以向用户推送饮食和运动建议。
用户。
说到这里,我们把目光转向现在整个医疗操作流程:1.患者提供各种体征信息2.医生获取体征信息,进行诊断,开处方或提供治疗方案3.药房给患者开药或者在医院进行其他相关治疗的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相对较短,可以达到缓解患者病情的最终目的。
然而,目前的可穿戴技术仍处于医疗的初级阶段,为患者提供各种身体体征信息需要长期、持续的测量。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核心重点仍然是监测用户的健康指标,但它们只扮演健康管家的角色。
这与医疗、智慧医疗的概念相差甚远。
如何提前给用户预警,然后帮助用户进行治疗,大多数可穿戴产品尚未完全了解。
机器能这么轻松地解决人自己的问题吗?如果能够通过技术变革让饱受健康问题困扰的人们重新焕发活力,这确实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毕竟,健康是几乎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紧迫问题。
每个有健康问题的患者的需求都非常明确:节省时间和费用、获得可靠的体检报告、去看可靠的医生。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更多是打着“让人们远离医院”的口号,在家就能完成相关身体数据的测量。
想想北京各大医院门前排着长队的病人和“搅局”的黄牛,这个方法确实省时省力。
但其余的可靠吗?目前很多智能家居都打着“不牛逼,只放心”的家居口号。
让人安心确实是智能家居的可靠行为。
那么,智慧健康的可靠性在哪里?是的,准确性。
所有医疗设备不能只是无限接近准确,而必须准确。
医疗诊断的核心是,现有的智能技术能否达到或接近医生眼睛、耳朵、皮肤的分辨率,甚至连一根落在皮肤上的头发都能感觉到?目前,健康追踪器的核心传感器技术大多是三轴加速度计,智能手机中也可以找到这种技术。
为了超越智能手机并实现更准确的检测,健康追踪设备还需要不同的传感器协同工作,例如心率、体温、皮肤电反应等传感器。
另外,用冰冷的机器来解决人自身的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某三甲医院曾尝试探索智能设备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以解决24小时心脏监护的各种烦恼和问题。
然而,患者必须随身携带动态心电图。
如果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你会觉得用户体验太差了:病人得背着一个小盒子,全身都是电线。
对日常活动和生活会有多大影响?健康是一件不能出错的事情。
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给人安全感。
如果你不能感到安全,你至少必须创造一种关爱的体验。
即使APP产品被外界认为是不错的移动医疗产品,但仍然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前段时间,我尝试提交一个关于身体不适的问题后,立即收到了闪电般的回复,这让人深深怀疑幕后是否有一个机器人在自动回复?回答的内容也很笼统。
笔者觉得这还是没有一对一私人定制的感觉。
你想想,那些白大褂成天忙着诊脉救人。
他们怎么有时间在手机上回答问题? 兼容移动医疗的可穿戴设备需要培养哪些品质?除了上面提出的问题之外,可穿戴设备还需要培养哪些品质来与移动医疗相兼容? 1、方便。
未来,智能终端将更便捷地收集数据,更便捷地提供医疗服务。
未来更多的测量仪器将向小型化、移动化方向发展,不仅可以测量血压、心率,还可以测量白细胞、B超、脑电波等。
针对“老、少、病、病”的主要用户群体。
怀孕”,设备的设计理念、应用方式和操作方式要“傻瓜化”、便捷,达到可穿戴设备的最高境界——“人机合一”。
20世纪60年代的可穿戴技术,这项创新技术所倡导的人机交互历史经历了很多伟大的节点,但自从乔老板将触摸引入苹果人机交互以来,过去并没有太多技术质的飞跃。
六七年后,与身体互动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可以帮助人们过上更健康的生活。
当然,医疗保健领域更先进的互动远不止现在这样。
比如,如果它们也是“医疗”设备,既然可以实现西医式的人体指标检测,为什么不想尝试一下中医的“诊脉”治疗呢? 3、专业性。
不可否认,目前从事医疗保健的可穿戴设备大部分都是国内科技公司。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很多产品都是按照理工科工程师的思维开发的,很少有医生或者有医学背景的人参与开发。
纯粹按照工程师的思维设计的产品就会带有浓厚的技术色彩。
这样的智能终端到了用户手中的时候,还在玩可穿戴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性能上还存在很大差距。
存在漏洞,缺乏医疗保健应有的专业性。
其他觊觎这一领域的健康服务企业或医院在互联网思维方面相对较弱。
因此,未来如何打通相关产业,实现资源共享,才是保证设备专业性的万无一失之策。
总之,移动医疗的建设需要从传统的医院线下模式向基于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线上模式转变。
终端、平台、医生、患者太多的东西需要改变,更不用说更高层面的了。
问题——现行的医疗制度和制度。
正如一些业内人士低调对自己的行业“发声”一样,现在移动健康医疗行业一片混乱,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关注这个行业出现的问题。
那么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是否会像现在的健康应用一样受到政府政策的密切监控呢?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