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Q1财报发布后,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首次公布了特斯拉在中国的最新举动:特斯拉模式降价3.标准续航版本,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条件。
5月1日,特斯拉中国宣布,国产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补贴前起售价由32.38万元下调至29.18万元。
以现有2万元补贴计算,补贴后价格为27元。
一万元。
显然,降价已经成为特斯拉声誉的“漏洞”。
微博上的评论出奇的一致,“别买了,还便宜”。
网友调侃称,“同样的套路”,似乎和去年国内标准续订定价一样。
特斯拉本人也亲自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伺候党”。
5月2日,特斯拉中国再次发微博澄清,“基于生产成本等因素,国产Model 3长续航版目前暂无调价计划”。
“激动的时刻,就是与特斯拉携手的最佳时机。
”对于特斯拉降价,这次舆论似乎占据了主流,相信只要想买的用户看到微博评论,就会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再等一下”,特斯拉利用阶梯式价格刺激需求的策略似乎已经达到了瓶颈。
不过,马斯克在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确实透露,制造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尤其是在上海。
工厂,生产车辆的成本已经低于美国工厂,成本节约空间更大。
乘联会数据显示,1月至3月,特斯拉国产Model 3累计交付量为1.5万辆。
约16,600台,可见中国即将成为特斯拉销量增长目标下最重要的市场,但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问题和阻力才刚刚显现。
特斯拉的中国对手特斯拉一直把自己等同于“纯电动汽车”,用“先锋”的角色教育市场,培养自己的铁杆粉丝。
但中国市场非常特殊,特斯拉很少在单一市场面临如此多的“电动”竞争对手。
是年国产特斯拉诞生的元年。
国内造车新势力也摆脱了脆弱和不成熟的状态,进入了“资格期”和“快速成长期”。
这就是为什么国内的特斯拉在中国一直被称为“鲶鱼”,而不是唯一的鱼。
4月27日,小鹏P7正式上市。
综合补贴后价格为22.99万元-34.99万元。
续航里程最长的“后驱超长续航车型”智能出行版(公里续航里程)售价25.49万元。
在价格方面,小鹏P7也已经到了可以与特斯拉Model 3正面竞争的地步。
“顶级的硬件配置、顶级的智能平台、顶级的续航……”何耀明不断强调耀明P7在产品和配置上的诚意,“P7研发费用超过30亿,软件研发费用超过7亿。
”作为小鹏,汽车的第二款车型P7是一款走出小鹏舒适区的产品。
不仅闯入传统纯电动轿跑新领域,更是引领小鹏品牌的“攻势”。
4月29日,蔚来汽车与合肥市政府的合作终于尘埃落定。
蔚来汽车与合肥市正式签署投资蔚来中国最终协议。
根据投资协议,合肥市将向蔚来中国投资70亿元。
对于唯一缺点就是“缺钱”的蔚来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过去一年,蔚来虽然以5辆交付量夺得“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但全年净利润亏损仍达9500万元。
但从近期订单来看,蔚来也持续增长。
据悉,4月23日至4月26日的四天内,蔚来共收到近百份订单。
看来蔚来即将拥有稳定的“自早血”能力。
4月30日,在理想汽车春季媒体沟通会上,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理想汽车已正式从“增程式”子品类转向“插电式混合动力”,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
公众要理解。
“势头”定位。
截至4月29日,理想ONE4月份交付量已超过100台,去年12月以来累计交付量已超过100台。
同时,李想还表示,公司已实现正现金流。
在国产孔夫子降价之前,新造车厂商就已经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
在电动车市场上,除了特斯拉之外,人们还有更多不同的选择。
无论是小鹏的“智慧”还是蔚来的“用户企业”,还是李想在纯电动平台上的“混动战略”,甚至更多还在成长中的新造车企业,都或多或少地瞄准了这一目标。
在特斯拉苦心开辟的纯电动市场。
特斯拉在中国面临的处境似乎与几年前完全不同,很快竞争就会演变成“个人斗争”。
这是真正考验公司灵活性、战术和战略的时刻。
迈出“个人竞争”的第一步,小鹏是第一个与特斯拉正面竞争的新造车厂商。
公里数最长的小鹏P7智能出行版,是“后驱超长续航车型”,售价25.49万元。
在价格方面,小鹏P7也进入了与特斯拉直接竞争的领域。
小鹏P7绝对是一款“里程碑”的产品。
在续航和性能参数上的诚意、软硬件架构上的先进性、对“智能”标签更加开放的态度,都是耀明汽车品牌突围的试金石。
耀明汽车一直坚持通过自研实现端到端的闭环能力。
因此,在P7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中,小鹏通过学习用户的驾驶习惯,通过数据闭环,实现了功能的快速迭代。
如果小鹏的XPilot 3.0系统能够在今年如期完成并上线,必将动摇特斯拉在自动驾驶能力上的优质基础,弥补其竞争短板。
近日,小鹏以同样售价27万元左右的车型为例,与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进行了全面对比。
我们从图中可以简单看出这两款产品的竞争力差异。
无论是核心续航、豪华内饰还是本土化智能,小鹏似乎都更加“智能、性价比”。
但更重要的是,小鹏P7是一款在空间和尺寸上完全可以与Model S竞争的产品。
它不会损失产品力。
它刚好满足这个价位段的 Model 3,甚至在空间和尺寸上还胜过它。
在产品对比榜单上,Model 3的“赢点”很少,而P7的产品优势则更为明显。
但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仍然依靠其品牌力的支撑,势头似乎并没有丢失。
这实际上考验着消费者对品牌好感度的理性认知和认可度。
无论如何,最终的销量将证明一切。
虽然蔚来的EC6未来将直接与Model Y竞争,而威马汽车也在规划轿车,但这种在价格、定位和产品方面的“个人竞争”将会加剧。
但特斯拉并未表现出改变之前增长计划的迹象——今年的电动汽车交付量比去年增长了 36% 以上,即 50 万辆。
小鹏P7可以说已经打响了首战。
明年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将是一场“个人肉搏”,这将进一步考验新造车厂商的灵活性、策略和策略。
相反,特斯拉中国在这方面似乎并不一定有很强的优势。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问题和阻力才刚刚显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生态复杂的中国市场,还远未到最终决定胜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