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采访 - 超多维 SuperD D1背后的产品思路和策略

时间:2024-05-20 00:50:17 科技赋能

采访 | SuperD D1背后的产品思路和策略 2019年9月5日,深圳超迪科技在北京召开发布会,推出“全面屏手机”SuperD D1、SuperD VR ZERO耳机以及概念VR产品SuperD VR ONE。

发布会结束后,超多维总裁许培桢、负责市场、销售和售后的苏法以及负责超级VR和美豆直播相关内容平台的刘宁接受了媒体采访。

以下为采访实录: 问:关于B公司大量调动 就C公司而言,产品较强,营销较弱。

除了如今特别有竞争力的价格之外,接下来超多维科技在营销推广、品牌推广、渠道方面会怎么做呢?许培桢: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向整个市场公布我们的品牌战略和品牌DNA,就是三个名词:科技、娱乐、探索。

对于我们来说,从B2B到B2C的转型,我们可以看到肯定有很多挑战。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市场呢?为什么经过12年的规划,我们在这个时候决定进入C端市场?我觉得我们标榜的是一种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包括未来的营销手法,包括公司本身的管理和治理方面的新思路。

应该说是我们骨头里的DNA。

未来如何营销市场?在3D行业,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真实的。

产品、技术、视觉效果产品让用户真实感受到。

我们的发布会采用了线上发布的方式,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合作伙伴京东来做线上的众筹和发布活动。

我们将继续与线上线下合作伙伴开展更多合作。

问:VR市场的硬件头盔部分现在已经趋于饱和。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推出VR头盔?谷歌操作系统平台的外围设备即将推出。

为什么不等到这个平台推出来适配我们的手机和头盔呢?这是手机厂商做VR的一大趋势。

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许培桢: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天时、地利、人和,是酝酿了12年的技术。

我刚才在会场讲了三个,特别是VR。

虽然这两年我们看到了非常快的发展,但是对于超多维来说,无论我们今天看到的是VR ZERO,还是我们SuperD D1适配的全屏产品,或者是VR ONE,我们都有更多独特的、不同的技术。

,包括整个图形图像处理、光学图像处理,我们都有独特的技术来支持这个产品的开发。

至于你刚才提到的谷歌的操作系统平台,我认为它应该与我们的技术,特别是硬件技术非常兼容。

VR ONE 有两个硬件基础。

一是呈现在整个视觉和视觉效果上的光学技术。

另外就是整个渲染技术,就是加上我们自己的VR运动视觉芯片,这样整个渲染速度就可以正常调试了。

这部分与操作系统没有太大的冲突,可以更好的结合。

问:我们仍然专注于手机。

这个头盔可能只是一个功能丰富的配件。

许培桢:手机配件是为了适应D1而做的,这可以体现它在整个全面屏手机概念中的整体搭配和做法。

VR ONE将是一项技术突破,我们坚信它能够带来整个VR领域更高水平的技术突破。

我觉得从公司的发展方向来看,结合我们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仅是今天看到的裸眼3D,未来还包括很多黑科技。

未来我们应该沿着我们B2C的方向,把它们一一推向市场。

Q:VR芯片是专门为VR开发的吗?刘宁:这就是我对市场的看法。

你说VR到目前为止已经饱和了。

我认为它远未达到饱和。

消费者对VR非常热衷,但直到今天还没有人敢说我自己做一个。

VR满足了绝大多数人,尽管大家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事实上,到今天为止,我什至敢说,到明年这个时候,我想任何人进入VR都是没有问题的。

里面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包括内容、技术、设备、传输、压缩、显示,甚至是非常小的事情。

在技??术方面可以做大事。

不管有多少人跳入这个空间、这个行业,以后跳入的人越多,就会有很多机会。

只要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个领域就有很大的潜力。

今天我只是谈论很多人。

这种技术或术语被过度使用。

我们希望在我们的技术领域认真做一些事情。

这是我们的一些看法。

回到你刚才提到的谷歌,今天看来谷歌在中国仍然存在一些大问题。

更不用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事实上,没有哪个硬件厂商会放弃自己的生产。

尤其是从VR的角度来说,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市场所有的硬件厂商都在做,我觉得VR技术或者这个领域很有可能是靠这个产品的生态以及自己的内容平台和硬件来发展的。

无论是小平台还是大平台,都有很大的机会。

我想这对于每个厂商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仅仅是因为现在的手机被谷歌和苹果两大品牌所占据。

另外,大家都知道,我要想再做硬件,就必须占领消费者入口,占领生态环境。

这个非常重要。

中国制造商已经吸取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个问题是芯片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公司是一家积累了多年经验的公司,我们已经有筹码在里面了。

我们整个技术体系涵盖了光设计、材料、工艺、软件、芯片、互联网等,比较全面。

这是我们的技术特点和优势。

全面性可以使一项技术或产品变得优秀。

这是我们的特色之一。

芯片在其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

解决了一些通用芯片无法覆盖的VR或3D显示、效率不够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所擅长的。

所以我们主要处理这部分。

问:裸眼 3D 并不陌生。

LG和夏普此前都曾推出过相应的手机,但当时市场反响并不太好。

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时的局面?现在我们有了可以进入裸眼3D的超多维手机,有什么优势呢?如今,市场上手机的性价比仍然在10%左右,竞争非常激烈。

小米和魅族都重点关注这个市场。

我们有什么竞争力?苏法:其实从大的行业角度来看,3D本身并不是像您刚才说的那样一个新鲜事物,但是就像我们主持人今天熟悉的新朋友一样,消费者对3D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个认识是很浅。

过去十年,无论是其他厂商还是铺路者,3D之路其实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3D市场要成熟,一定不是一个单位的技术门类或技术体系。

可以全力支持。

在这么大的市场环境下,很难通过一方的力量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是如果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随着这段时间的拉长,其实有很多行业是从而发展。

一些成熟度会变得更好。

比如说你刚才提到的那些厂商,在那个环境下是非常简单的,比如屏幕的显示精度,比如生产过程的良率,或者内容的丰富程度。

事实上,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这么大的限制下,想要给用户一个相对完整的体验,其实并不容易。

在这个过程中,超多维所做的不仅仅是我们技术系统架构的完整,更是我们要做的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所以今天你会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葛总和徐总我们讲,八年是技术的积累,两年是产业侧的整合和积累,最后两年是市场的推广和研究。

我们在技术方面做了更深层次的储备,相当于为我们在行业的进一步前进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的壁垒,比如内容部分。

刘先生更感兴趣的是如何丰富3D/VR内容。

我们希望消费者和最终用户在获得我们的产品时看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硬件。

储备,或者只是体验一个冰冷的技术,很多都是通过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呈现给他的。

所以,当你真正呈现给用户的时候,只能是更加的方便快捷。

当今天掌握大方向的条件成熟时,我们自己的储备就会得到更好的利用。

今天的时间只是一个合适的时间点。

问:与小米、魅族的千元手机相比,竞争力如何?苏法:今天你看到了我们的价格。

刚才我们的很多记者朋友和业内朋友都说,你们定的价格非常惊人。

他们原本认为我们可能会定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因为从他们的行业评估角度来看,这是完全可行和可以接受的。

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给超级多维定这样的价格呢?其实我们的想法很简单。

我们希望消费者尽可能顺利地接受价格,在心理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最好能最大程度地接受我们。

产品,他能体验到这样的技术,我们真的很想推广我们的技术,不仅仅是卖一个手机或者我们只做一个D1,那不是我们今天的最终想法,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步,如果我们能够让像3D这样的行业在今天的市场上做大,我们欢迎任何人进来开创这样一个行业。

很多朋友都在这样做。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做硬件,就应该认真做硬件。

如果你想创新,你真的应该想出创新的东西。

你想改进它还是想做它?优化必须明确定义,不应该用来欺骗消费者。

从硬件本身的竞争,到军备竞赛,只能说是改进和优化。

从4核到8核,再到我的16核、大屏、甚至8K,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你就告诉他们我已经尽可能优化了我的设备。

我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

但如果你告诉消费者这是创新,那就是不可接受的。

创新必须有新事物、新技术。

对于我们来说,对于超维度的人来说,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今天要做手机、做硬件呢?另一个想法是,我们真的想告诉消费者什么是创新,并让他们来判断。

这也是我们背后的一些想法。

问:我注意到刚才提到的价格问题是比较便宜的。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这个内容以后会不会付费或者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另外,想象一下裸眼3D。

可以多人一起看吗?许培桢:实现多人观看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仍然是单人追踪的形式,特别是在适合个人使用的设备上,无论是手机还是软件,包括电脑。

因为整个电视需要更多的人,因为毕竟它的场景不一样。

我们通常在家里和亲戚朋友一起看电视。

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追踪技术,就必须通过多人来实现。

当涉及到人物跟踪时,在不同的位置,就像我们今天坐着看电视一样,如何使渲染适应每个人的角度仍然是一个挑战。

我们仍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至于你刚才提到的,在众多的VR内容中,我们整合了很多内容,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更多的内容,让我们的用户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体验。

我们将其推向市场并以完全免费的方式提供。

当然,未来在内容上,我们不仅会有很多VR,包括美豆,而且我们今天也看到了很多视频。

未来我们也构建了很多VR概念。

未来无论是购物还是旅游,我们都可以融入到3D、VR等领域提供更多的内容服务,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刘宁:我们提供的是全面屏手机。

你可以看到“释放你的视野”。

我们并不过分强调您今天观看的内容是 2D、3D 还是 VR。

用户可以以自由的方式呈现,或者宁愿佩戴VR ZERO来享受沉浸式的体验,自由地享受。

我们不区分您是 2D、3D 还是 VR。

这是我们想要提供的一个概念。

对于我们的用户来说,未来技术的发展将是永无止境的。

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可以看到这部追踪手机?一、手机大部分情况下基本都是一个人看。

如今手机的快速发展与个人便携设备的市场定位有很大关系。

从科技的发展来看,未来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多人呢?事实上,这个命题提出后,我们往往会用另一个答案来回答大家。

也许几年后我们整个显示技术和智能硬件设备就会完全抛弃传统的东西,我们可能已经进入了大家看到的VR视野。

不存在所谓的多人观看。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

VR是用户的观看视角,而不是导演的观看视角。

因此,我们对显示技术未来的发展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不仅仅是某一项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整个行业和智能硬件的发展来看,几年后我们可能不再需要使用传统手机。

问:智能手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日趋饱和。

为什么我们这个时候进入手机行业?您的个人资料显示您在诺基亚拥有 15 年的工作经验。

这有关系吗?许培桢: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整个手机行业,当然现在我认为应该处于回归正常周期的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手机的大规模增长。

事实上,我们讨论了更新。

市场一代又一代地发生着变化,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进入3G、4G时代。

这是因为用户对其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整个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

需求方面,今天我们提到我们相信手机已经成为一个娱乐中心。

在这个娱乐中心的概念下,用户对内容的要求,包括其传输速度,越来越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无论是迭代更新,无论是今天的4G还是未来的5G,这样的流量其实是用户未来需求越来越高的选择。

所以,虽然今天我们看到国内手机尤其是智能终端市场的增长速度没有前几年那么快,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急需的行业。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手机,而且它不太可能被淘汰。

如果被淘汰,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每个人都在追逐另一种新技术。

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用户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肯定会做迭代更新,如何追求更好的服务、更好的技术,包括创新的内容,应该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当用户更换手机时,肯定会追求当时最新、最流行的产品。

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在未来,在这次的迭代更新过程中,用户也能够将超多维D1全面屏的手机成为自己选择的一部分。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我想在手机行业这么多年,我看到了手机从最早的功能机到今天的发展。

我认为所谓移动互联网的整个概念其实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了。

并不是这几年才开始讲一个概念。

我记得这个概念早在2000年就冲击了手机行业,但为什么2000年还没有发展起来呢?它还是有它的局限性的,无论是技术还是整个速度,即使是我刚才讲的内容服务器也没有办法满足用户当时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它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这就是我们认为超多维选择这次进入C端,特别是在手机行业,这正是最好的时间。

问:我们的市场目标是什么?对于第一款手机来说,后期的布局会不会是高端呢?许培桢:决定做to C,进军手机行业之后,我确信我们今天发布的是第一个产品。

关于我们未来的产品布局,我特别希望未来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产品。

经验丰富。

作为一家创新型公司,我们不满足于仅仅通过一款手机来满足我们所谓的创新坚持。

我们一定会继续把一些我们想到的、构想的技术融入到未来的产品中,无论是今天大家需要用的最流行的词,(黑科技),并把它一一呈现出来实现。

超多维DNA是科技、娱乐和探索。

如何将这三个词真正的融合在一起,让用户能够真实的体验到我们?所谓的态度,或者说我们要表现出的诚意,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我们并不追求当今科技行业所看到的东西。

不管是迭代,我们用迭代来谈创新。

当我们谈论创新的时候,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这样的创新,给我们的市场、我们的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体验?问:第一部手机的销量达到我们的预期是多少?或一击。

许培桢:它立即取得了成功。

其实从数字上来说,我没有什么大的所谓数字可以提供给大家。

无论是数百万还是数千万,我们可能还没有达到那个目标。

今天要做第一个产品,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我们的技术和我们的产品结合起来去推广。

我们坚持走to C之路,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道路。

毕竟从B到C的转型,我们公司内部的调整与以往不同。

所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再次见面,因为我们会继续通过像今天这样的会议,或者任何其他的形式,向市场展示更多的新产品。

在...前面。

Q:3D BOX的产品布局是怎样的?许培桢:我认为3D BOX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不仅技术、设计,就连产品本身的感染力也是独一无二的。

国外尚无此类产品。

除了国内销售,我们其实在东南亚很多市场也开始初步接触与裸眼3D概念相关的产品,包括3D BOX和SuperD D1全屏手机。

海外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

Q:除了梦工厂和美豆,我们还有哪些内容合作伙伴?做了哪些内容策划、合作、投资、联合研发?刘宁:从内容上来说,我们目前有几个方向。

第一个是3D+VR视频内容,包括3D电影,以大片为主。

徐总在会上也谈到了《阿凡达》未来大家在影院看过的3D大片我们几乎都有。

每个人都对 VR 充满热情。

我们与一些国际国内的VR内容制作厂商有一些合作。

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样的平台聚合更多的VR内容,包括短视频、带剧情的VR、3D等等。

视频,除了游戏,游戏也是我们非常强的一个特色。

我们有一项技术可以直接把大家现在玩的手机游戏直接转换成3D游戏或者VR游戏。

我们的技术可以让这个厂商做到零成本,进入VR或者3D行业,游戏厂商非常热衷与我们合作。

目前我们有超过10款游戏,每周都会更新。

游戏厂商非常乐意与我们合作。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希望与更多的游戏厂商和内容制作厂商合作,我们自己也会涉足一些内容制作领域。

问:这次推出了3D玻璃产品。

你为什么要推出这个?许培桢:VR头盔就是基于这个概念技术。

我们使用不同的技术来形成它。

为了让它变得更轻、更薄、更小,我们实现了我们技术的理论,并一次又一次地制作了这样的产品。

事实上,它是一款VR耳机。

Q:使用场景和头盔有什么区别?许培桢:当今的许多 VR 正在为 AR 的长期发展铺平道路。

我们相信,凭借我们今天取得的一些技术突破,今天的VR产品可以做得越来越薄。

对于下一个时代,无论是AR产品,我们也在尝试利用VR ONE技术来为我们未来在VR领域的发展。

问:目前手机市场上出现了比较新的硬件。

每当市场上出现新硬件时,都会有两种反应。

一是这个东西受欢迎,二是市场接受度一般。

如果我们的产品流行起来,未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的产品不理想,我们未来会有怎样的布局?或者策略。

苏法:我负责营销和售后。

我们有过这样的讨论,有一些东西我觉得是不能背离的,这就是我们超空间人所坚持的一些东西。

你可以想象,在过去的12年里,我们技术人不可能一帆风顺。

我们与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制造商都有深入的合作。

可以想象,这样的合作,可能不会一帆风顺。

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人们甚至也遇到了问题。

离开又回来,回来又离开,超多维人从来没有放弃过,所以大家看到了我们今天的技术,并且把这个技术转化为产品给大家看到。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更多的业界同仁能够客观地看待这样一个技术,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我们正在与我们自己的合作伙伴和朋友交谈。

同样的心态,这个行业应该做大,我们应该让消费者看到更新的东西。

这其实是我们应该做得更加完善的。

至于是否一定是超多维自己制造的,说实话,我们看的并不那么狭隘。

如果今天有更多的厂商加入我们来推动这件事,我们其实是欢迎的。

我们还可以告诉你,我们至少是世界十大公司之一。

我接触过的前15个品牌。

很多大佬跟我们聊的时候,这个技术肯定是成熟的,非常好的。

只要做某事,以我的产能,一到一个半月就可以了。

从我们这个角度看的是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自主研发的技术,为什么我们不能共同努力走这样一条让消费者体验到的道路。

从经营战略的角度考虑是对的。

我们自己为超多维人制作这个产品的想法非常简单。

当然,我们希望能够更快、更好地推广。

其实我们都曾想过这一点,我们当然不会放弃。

徐先生只是说得含蓄一点。

我从事销售和营销工作。

我可以这样说。

超多维人今天进军手机市场,绝对不是因为一时的热潮,也不是因为我们在准备技术的时候只有一部手机。

在红海市场,没有。

刚才徐总暗示我们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或者明年初推出几个系统。

我们希望这不是单一的进步,而是需要朋友和合作伙伴的通力合作。

我们考虑了很久,希望这些更新的技术能够让消费者更快的看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想法。

许培桢:让我用一句话解释一下。

我们说过,要通过考验是很难的。

12年来,一个小公司并没有从小到大成长起来,但是它有很多供应链、产业链我们在对接,有很多合作。

有比我们大几十倍、几百倍的合作伙伴。

如何说服这些产业链合作伙伴,如何让他们真正相信我们的技术,如何让他们愿意付费并调整他们的供应链和生产线来做我们所做的事情。

生产我们的设备面临许多不同的挑战,但我们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克服了这些挑战。

对于to C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消费者和市场的考验。

这是因为我们知道有这样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如何对产品提出要求,无论是质量、视觉效果还是所有的体验?能够满足甚至超越用户的期望,我想这是我们未来必须坚持的,我们也会坚持下去。

Q:超多维科技目前有消费类产品吗?如果有用户反馈怎么办?许培桢:我们现在推出的产品是我们去年底、今年年初推出的产品,3D BOX。

是为了迎合所有IOS和Apple用户的需求。

我们创造了智能硬件产品,我们的展厅里也有这些产品。

把它展示出来,你以后可以看一下。

其实这个概念最初只是为了让我们做一个智能硬件来匹配IOS,配合我们当时建立的3D Store。

现在我们叫超多VR,IOS产品可以像苹果手机一样作为遥控器使用。

控制我们的3D BOX,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以通过横屏来控制里面的游戏内容。

我刚才提到了这个概念。

我们现在涉足了很多苹果专卖店,希望能和苹果产品一起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