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坐在办公室里摆弄几下手机,无人机就会飞得很低-高空植保,果园机器人独自跑到田间“埋头苦干”,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混合液体“汗流如雨”,喷洒农药、浇水、施肥……全部自动化作业。
你能想象这就是现代农民的工作状态吗?农民已经在上海第一个盒马村崇明区翠冠里数字农业基地开始做这件事。
5月12日,基地门口的农场数据大屏显示,还不包括测绘、植保无人机、无人值守果园机器人等46台高科技设备正在运行。
数字农业基地全基地配备了50余台高科技设备。
“海、陆、空”来形容盒马村的高科技武装更为贴切。
该基地位于崇明岛西北角。
崔冠丽从小喝长江水长大。
基地一角有一个水池,旁边是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房。
机器会自动混合水和肥料的量。
崔冠里需要彻底喝下去。
对于水,机房内有两套过滤装置:砂石过滤和精密过滤。
在陆地上,无人值守的果园机器人有一个大“肚子”,可以容纳1升液体。
它的主要任务是给果树洗澡、消毒,遇到病虫害时给果树喷洒农药。
特别是盛夏时节,田间温度有时会超过40摄氏度。
℃。
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他并不害怕。
在空中,植保无人机可以以厘米级精度喷洒覆盖树冠的农药。
不仅可以节省20%的农药用量,还可以大大节省人力。
在同一块土地上施药需要四名经验丰富的工人半个小时,但使用无人机,两名农民只需两分钟即可完成施药,效率提高了30倍。
以上陆、海、空三种武器均可在手机、电脑上操作。
农民不必暴露在阳光下。
在这个数字农业基地,可以看到有3种摄像头、13种传感器,每种传感器各司其职: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肥力、盐分浓度……张阳平说数字农业不仅是这些高科技设施,更重要的是,该基地连接着多个数字系统,而这些都是农业未来的关键。
各种传感器将数据无线传输到阿里云平台。
基地里有一个“神经中枢”——LORA网关,相当于农场的WIFI。
可以将基地内所有采用LORA传输协议的数据传输至平台。
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端后,可以进行存储和分析。
数据将是未来指导农业生产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基地,农民可以“一屏知世界”。
坐在房间里,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可以转动很多角度,看到每一块田地甚至每一棵树的生长情况。
就在5月12日,农民在屏幕上看到场上一只小鸟受伤,甚至观察到伤势是在自己的腿上。
据农场负责人李峰介绍,数字农业基地注重科学的种植方法。
例如:梨的周围平均有20至25片叶子,果实之间的距离约为20厘米。
通常,果树上的一簇花下面只有几片叶子。
结一果(营养充分吸收),甜度超过12度。
亩产可达500公斤。
经过高科技、标准化培育的梨将于今年7月底以最好的形象和健康的体态进入盒马门店,面对消费者。
要求很多,其中之一是:果实上疤痕不得超过1个,长度≤1厘米,宽度≤0.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