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占比66%。
2019年3月9日,腾讯正式发布《腾讯研发大数据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腾讯披露了2018年公司产品和技术研发的重要数据。
这也是自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腾讯首次主动披露研发相关大数据。
这是腾讯提升自身技术研发的一个进步。
性总结。
该报告由腾讯敏捷研发协作平台TAPD、腾讯代码托管平台共峰、腾讯集成交付系统腾讯CI联合出品。
这三个平台支撑了腾讯几乎所有业务的整个研发流程。
研发人员占比66%,新增代码行12.9亿的报告显示,腾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17年,腾讯研发人员占比66%,在众多中国科技企业中位居前列。
与此同时,腾讯每年新增超过3个研发项目——随着腾讯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战略推进,To B项目数量同比增长77%。
从代码量来看,2018年腾讯新增了12.9亿行代码,相比2018年增长了30%。
从研发效率来看,腾讯也表现不俗。
此后,腾讯开始推动研发模式敏捷演进。
在长期的敏捷研发实践中,腾讯开发者打造了腾讯敏捷协作平台TAPD和腾讯工蜂两大工具,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TAPD提供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支持敏捷需求规划、迭代计划跟踪、测试与质量保证、持续构建与交付、研发有效性衡量、研发知识积累等全流程研发实践,帮助研发团队实现敏捷、高效协作、高品质。
递送。
2017年TAPD对外开放时,腾讯输出了宝贵的研发模式、实践和工具,帮助企业提高研发效率。
目前已服务上万家企业。
腾讯工蜂是腾讯历时4年打造的分布式企业代码管理协作解决方案。
拥有代码检查、分支管理、会话式开发、集成定制、评审监控等企业级研发管理系统功能,帮助企业全程研发流程,让开发和研发管理更加敏捷高效——值得一提的是,与腾讯TAPD类似,腾讯工蜂也已对外开放。
数据显示,60%的腾讯项目团队人数不足20人,47.8%的项目迭代周期在一周内,平均每天完成用户需求,而28%的需求可在一天内得到响应。
另外,在Bug处理方面,46%的Bug在1天内得到解决,82%的Bug在1周内得到解决。
在研发持续交付方面,腾讯平均每周构建80万次,年均项目产品规模G级,年均交付数数千小时。
随着腾讯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Go语言首次跻身腾讯编程语言TOP5;全年,腾讯内部最常用的五种编程语言为:C++、JavaScript、Go、Java、Python。
腾讯在技术经理的研发参与方面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74%的腾讯技术带头人持续输出代码。
全年每人平均输出3万行代码并参与代码评审。
12级及以上技术专家中有38%致力于编码,平均每人输出3.3万行代码。
参与代码审查。
开放协作,腾讯技术转型 对于腾讯来说,上述成绩的取得与腾讯重视优化技术研发环境、提升研发效率密不可分。
2019年1月4日,腾讯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由腾讯公司办公厅两名成员,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技术工程事业群总裁卢山,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总裁唐道生担任组长。
云与智慧产业群。
下设“开源协作”和“自研上云”两个项目组和外部开源管理办公室,以促进内部代码的开放共享和协同建设,在此基础上增加外部开源内部开源,推动业务全面上云融合。
开源协作的理念提出后,腾讯从各业务群中梳理了一些相对基础的技术板块,并率先实践了开源协作。
腾讯CI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腾讯CI Oteam是腾讯内部跨团队的虚拟组织。
由IEG(互动娱乐集团)蓝鲸团队牵头,组织相关团队和个人共同开展腾讯统一持续集成交付系统——腾讯CI的开发、建设和运营。
,旨在减少重复工作,提高研发效率。
经过一年的时间,腾讯在内部代码开放和技术协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截至目前,在腾讯CI的Oteam中,共有来自腾讯各地的开发者提交了他们开发的插件,用于连接CI流程中各业务组使用的内部系统。
报告数据还显示,在技术协作方面,腾讯内部参与跨团队研发项目最多的人员贡献了24个协作项目;涉及部门最多的研发协作项目,汇聚了12个部门的智慧;跨团队协作参与程度最高的部门参与了研发协作项目的建设。
一年来,腾讯通过开源协作,梳理统一各业务群最底层、共性的技术能力,建立筛选机制,推动优质开源协作项目对外开源世界。
它改变了原来“自下而上”的纯自发开源路径,采用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自发性与自觉性相结合的新开源模式。
内部开源方面,腾讯内部整体代码开源率从年初的20%提升至年底的70%。
代码协作共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其中,腾讯2018年新增协作代码库超过10个,Q4较Q1增长56.3%。
它包含公司内部正在协调的 53 个关键开源项目(涉及多个代码库)。
外部开源方面,截至年底,腾讯在Github上拥有92个独立开源项目,贡献者超过3人,star超过27万。
在Github全球公司贡献榜中名列前十。
全年腾讯开源项目超过22个,包括TubeMo亿级分布式消息中间件、TencentOS tiny自研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TKE腾讯云容器服务、TBase企业级分布式HTTP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这一年陆续开源。
2017年,腾讯与开源社区的合作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Angel项目完成了从单一模型训练平台到全栈机器学习平台的技术演进,并顺利毕业LF AI基金会; TARS项目已成为开源社区唯一支持五种开发语言并拥有完整服务治理和运营平台的微服务开发框架。
此外,腾讯还作为创始成员加入LF Edge基金会,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动开源边缘计算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开源协作,腾讯新代码文化形成于2008年。
腾讯不仅通过开源协作优化了技术研发环境,还形成了新代码文化。
事实上,腾讯代码文化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时,在公司“开放”战略升级的背景下,腾讯提出了代码的“开放、复用、共同开发”。
过去,腾讯的开源文化更多是自下而上的。
但2016年腾讯技术委员会成立后,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开源协作机制,腾讯新代码文化以“开源、协作、在云上成长”为中心。
成长得非常快。
2020年1月,在腾讯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腾讯技术社区“创客”和“技术地图”上线。
过去一年,每月有超过80%的技术人员访问代码社区和技术地图,进行技术讨论和协作。
社区提问近15万条,回答评论15万次,94%的技术人员问题均得到解答。
2019年11月11日,腾讯在成立21周年之际宣布企业文化3.0,其中“合作”升级为“协作”。
这种改变其实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开放协作、持续进化”——某种意义上,这也完全符合腾讯内部的技术和代码文化:内部,每个人都需要拓展格局,开放边界,以开源心态与各类组织合作,采用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协作。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内部的技术文化也充分体现在腾讯抗击COVID-19疫情的过程中。
报告显示,2019年COVID-19疫情期间,腾讯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远程办公、智慧政务等各个领域迅速推出相应服务。
腾讯会议、企业微信、TAPD、腾讯工蜂、腾讯畅享等To B产品功能全面升级,免费开放,支持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春节期间,不少腾讯研发人员通过远程研发协作的方式参与到抗击疫情中。
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各领域产品及时响应、快速迭代。
总共提交了 147,000 个代码,52% 的需求在 1 小时内得到响应。
各领域产品努力抗击疫情的背后,是腾讯多年积累的研发能力,也是腾讯新码文化的外在体现。
未来,腾讯希望打造更好的代码文化。
正如卢山此前在腾讯内部所说:希望未来的新员工能够感受到在腾讯发展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他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看到很多优秀的代码。
人们谈论的不仅仅是硅谷文化,还有我们中国开发者的代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