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高大苗条,酷似人体骨骼的机器人行走敏捷、大步流星。
这是傅利叶最新发布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
7月12日,傅利叶智能通用机器人战略发布会上,正式宣布傅利叶智能将从专注专用康复机器人转向打造通用机器人技术平台。
图片说明:傅利叶智能万能机器人战略发布会上的GR-1高1.65米,重55公斤,全身有40个自由度,最大关节模块峰值扭矩可达NM,行走速度可达5KM /h,承重50公斤。
该机器人具有高度仿生的躯干配置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
具有快速行走、敏捷避障、上下坡稳定、抗冲击、抗干扰等运动功能。
结合认知智能,它可以与人类协作完成动作。
其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在康复、家庭、科研等多种应用场景中具有巨大潜力。
图片描述:GR-1正在快速行走。
据傅利叶智能创始人公司首席执行官顾捷介绍,GR-1更高、视野更宽、机身更苗条。
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图片说明:傅利叶智能GR-1通用人形机器人的部分技术参数。
在全身自由度和最大关节模块峰值扭矩这两个参数方面,顾捷表示,“GR-1目前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但顾捷强调,运动能力是未来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
而运动能力是傅利叶的强项。
制作人形机器人一直是顾捷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的梦想。
他坦言:“这个问题我想了快20年了。
”但他并没有盲目入手,而是从医疗康复领域的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入手。
一次迈出一步。
从2006年开始,傅利叶的智能团队就全身心投入康复机器人的产品研发。
随后几年,陆续推出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等30余款产品,成为国内智能康复领域的领军企业。
。
傅利叶情报局在年中再次将人形机器人提上日程。
图片说明:2017年,傅利叶智能发布了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通过积累,开发出来的机器人非常强大,而且动作非常流畅。
”顾捷说道。
据悉,GR-1采用电力驱动技术,可以满足机器人的运动需求,与液压驱动相比,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并且还具有节能和资源利用的优点。
也有优点。
从发布的视频来看,GR-1具有超强的机器人运动智能,其运动性能能够适应不同的任务要求和工作环境。
图片描述:傅利叶智能自研全栈核心底层硬件。
在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傅利叶智能积累了传感器、模块化设计、集成执行器、仿生机械结构等底层技术,特别是在执行器关节领域。
具有核心优势。
对于机器人来说,执行器是保证其灵活运动和有效执行任务的关键。
它决定了机器人在执行各种动作和任务时的强度、稳定性、负载适应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GR-1基于自主研发的FSA高性能集成执行器系列,将强大的运动能力与智能的车身设计相结合,在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顾捷表示,现在大家已经看到了GR-1的一些动作和功能,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它的能力可能只被展示了大约1%。
它具有通过持续培训获得新能力的潜力。
图片说明:顾捷在战略发布会上发表讲话。
傅利叶情报已获得沙特阿美公司旗下风险投资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的融资和战略支持。
Prosperity7 Ventures执行董事总经理艾萨尔·塔耶布(Aysar Tayeb)出席战略发布会并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认为傅利叶开发人形机器人是一种‘跨界’或‘破圈’,而是理所当然,傅利叶积累了机器人技术,提高了自己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康复领域,这也转化为推动人类在各个领域推进的知识和经验。
改进和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也符合为人类服务的使命,业界已经形成了很多开发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方法,但任重而道远,重大技术创新也不是事。
我们非常相信傅利叶拥有专业的团队、强大的动力和使命感,他们会成功,我们将继续支持他们的发展。
”顾捷期待未来能与一些有应用场景的公司共同开发。
让GR-1的潜力得到释放,生态得到丰富。
“我们的GR-1就具备这样的‘身体素质’,未来我们希望与有需要的企业共同开发一些专业领域的通用人形机器人。
前期可以探索做野外巡查等任务。
一方面可以节省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高危情况下的人员事故。
”顾捷说。
事实上,从早稻田大学2012年研发的WABOT,到特斯拉2016年首次亮相的Optimus,人类科学家研发人形机器人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谈及目前国内通用人形机器人与世界的差距,顾捷坦言:“差距目前是存在的,但未来中国机器人的发展会非常迅速,迭代周期会变得更短,更短。
”对于傅利叶智能在通用汽车的未来,对于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规划,顾捷表示:“首先,傅利叶智能希望在一两年内实现量产交付;其次,它希望在大约三年后,机器人可以非常灵巧地完成一般任务;最后,希望五到十年内,机器人可以走进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