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大促对于电商企业来说不仅是一次机会,更是一次大考,尤其是对他们的供应链的考验。
而且,这个测试的难度每年都在增加。
在用户端,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消费升级需求。
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购物习惯、需求和偏好与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比如追求更好的个性化。
同时,随着电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进一步释放,这也对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近年来仓储机器人迎来了“劳动潮”,Kiva、海柔创新等更细粒度的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开始“占领”仓库。
通常,无论是厂家的大型仓库,还是天猫、京东等电商企业的中央仓库或前置仓库,都相当于一个大型的仓储配送中心,需要大量的分拣机。
分拣员在大型人工仓库拣货时,平均每天需要行走10多公里。
这对于体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且效率也是不可控的。
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外卖配送和社区生鲜的快速增长,加剧了物流仓储行业本已严重的劳动力流失。
更高的存储密度、补货效率、更灵活的存储模式都被提出。
当机器取代人类时,转折点已经到来。
正如电商销量每年都创下新纪录,而物流速度也越来越快,仓储物流自动化在这背后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很多大型仓储系统中的分拣机都被根据算法移动的机器人所取代。
可以说,仓储机器人是物流领域最繁忙的工种。
仓储机器人的不断增加应用,不仅取代了仓储过程中的大量劳动力,还大大缩短了快递的投递时间,为快递员投递快件留下了更多的时间。
事实上,要实现真正个性化的“找货”服务,“找货”也必须在仓储环节实现。
在激烈的竞争中,仅在零售端和生产端投入是不够的。
电子商务正在迎来仓储自动化的热潮。
仓储机器人的就业热潮当然不仅仅体现在国庆、双十一等电商购物节期间。
去年,全球流入仓库自动化公司的风险投资金额增加了一倍多,达到 9.8 亿美元,欧洲的投资甚至在一年内飙升了 10 倍。
与此同时,在海外,亚马逊、沃尔玛以及东南亚跨境电商巨头Shopify都部署了大量仓储机器人。
可见,仓储自动化已经成为电商企业的必备品,也是投资圈的下一个小风口。
仓储自动化的普及并不是近一两年的新鲜事。
让它“出圈”的事件可能是在2016年,亚马逊以7.75亿美元收购了Kiva System,并逐步将其应用于物流仓储业务。
根据 2017 年的一份报告,当时亚马逊一个典型订单的配送成本约为 3.50 至 3.75 美元,使用 Kiva 机器人将使这一成本降低 20% 至 40%。
随后的几年里,大洋彼岸的中国创业者也开始准备行动,众多创业公司纷纷出现。
被收购是 Kiva 的终结,但对于这家仓储机器人公司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据Logistics IQ报告显示,全球仓储自动化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1.7%,2020年全球仓储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市场增长空间广阔。
仓储机器人也有很多用途。
例如,它们不仅限于零售。
它们在汽车、快时尚、医药等领域都有用途。
机器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无人叉车、智能机械臂、分拣机器人等都是物流领域细分场景的产物。
在快速发展的快递和电商行业,随着体量的爆炸式增长,尤其需要仓储物流自动化的硬核支撑。
日益碎片化的消费场景,尤其是电商的时效性,带来了订单的频繁化和订单量的小化,倒逼传统的配送配送模式不断变革和升级。
如何贴近终端客户、降低配送成本、缩短配送时间成为核心问题,“找货找人”的商业逻辑逐渐成为主流。
但事实上,近年来,各种移动机器人细分赛道一直在进行升级。
比如打通配送端的“最后一公里”、工业场景的“全程物流闭环解决方案”。
在仓储机器人领域,随着行业整体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客户对机器人有了新的要求。
从仓储机器人到箱式仓储机器人,产品粒度更细,作业单元更小,命中率更高。
对于客户来说,解决方案更加灵活,能够产生更高的价值。
例如,成立于2009年的百世快递,于2019年8月与箱式仓储机器人公司海柔创新合作,打造了市场上第一个箱式机器人系统的商业实施项目。
针对百世佛山仓库人工拣货效率低、缺乏信息化管理的痛点,部署18台海柔创新酷宝HAIPICK机器人进行联动协作,实现人工效率提升4倍,提升80%在存储密度上。
随着2019年购物节的临近,顺丰速运上海服装仓库面临存储空间少、密度低、劳动效率低等问题。
随着购物节的临近,仓库压力急剧增加。
于是,海柔创新一周内就开始部署,一个月内酷宝系统在上海仓库正式上线。
与之前相比,上海新建自动化仓库仓储效率提升20倍,出库效率提升3.5倍,仓储密度提升60%,成功应对购物高峰。
据海柔创新工作人员介绍,一平米仓库7天内可部署,一个月内上线;与传统人工仓库相比,人工拣选效率可提高3-4倍;此外,存储距离可覆盖0.25米至6.5米的覆盖范围,存储密度可提高%。
在提高存储密度方面,海柔的创新方案在国内算得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据。
经过过去几年移动机器人市场的价格战,对于工厂和仓库来说,移动机器人的部署成本已经大大降低。
同时,客户可以更好地衡量和更轻松地计算移动机器人系统可以带来的价值。
成本和投资回收期。
机器人替代正在持续酝酿,并在传统工业环境的搬运场景中悄然进行。
仓储自动化的下一站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降低物流成本最简单的环节就是仓储。
不得不说,Kiva系统仓储自动化带来了新的思路,而上面提到的海柔创新也是受其启发的团队之一。
海柔创新的迭代过程基本代表了近年来仓储自动化领域发展的缩影。
最初,海柔创新团队专注于通信领域的控制模块。
其研发的产品在细分行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服务于NASA、华为等顶尖研究机构。
由于仓储机器人行业展现出巨大潜力,海柔团队于2018年正式开始研发仓储机器人。
这也与国内仓储自动化创业热潮的时机相吻合。
随后,他们完成了Cubao 1.0、2.0、3.0、4.0系统的上线。
与Kiva系统的“货架到人”不同,HAIPICK从一开始就专注的“箱到人”机器人可以更精准地根据订单需求提供相应的商品。
这也为海柔创新团队在仓储自动化领域奠定了基础。
差异化优势。
更细的粒度是这个赛道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例如,过去Kiva类机器人的最大货架高度约为2.6m,存储位置需要预留拣货口。
一旦高度达到6至9层,工人需要爬梯子放置货物,导致实际使用中仓储利用率较低。
总存储利用率不高于50%。
国产箱式仓储机器人KuBao最大高度可达6.5米,仓储密度可达Kiva类机器人的2-3倍。
而且箱式结构相比起来更加灵活,支持整箱仓储和补货。
可以手动上架,也可以通过输送线连接。
货架效率可达到箱/小时/人、件/人/小时,补货效率是KIVA机器人的5~8倍。
同时,由于箱式仓储机器人直接对应货箱,因此可以进行大量的混合存储。
在海柔的创新解决方案中,架子是固定的。
对于大多数现有仓库来说,改造难度较小。
他们只需要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地面平坦。
如果遇到地面不平整的仓库,只需进行局部抛光即可。
一个平方米的仓库,抛光费用在1万元左右。
总体而言,投资回收期可缩短至2-3年。
具体来说,第四代Cooper机器人的高度增加到了4.2米,物料箱的尺寸也相应增加。
与同行相比,库珀的存储高度和容量都有显着提升。
不久前,刚刚完成亿元B+轮融资,由五源资本领投,老股东源码资本、华登国际跟投。
同时,在软件方面借助HAIQ智能仓储系统,可以实现与外部管理系统的对接,处理相关的业务需求和数据分析。
该对接方式除了直接人机拣选外,还支持输送线工作站和缓存货架工作站,可与输送线、升降机、机械臂配合使用,实现仓储、出库、包装流程的全自动化。
这是当前新零售业态强有力且不可或缺的后方支撑。
比如目前备受关注的直播电商,需要强大、灵活的仓储、运输、终端、售后等全链路协同服务,直接影响每一位用户的购物体验。
直播电商也呈现出不可避免的弱点。
销量无计划、不稳定,订单量短时间内急剧爆发。
这些都要求电商物流具备更加灵活高效的仓储运作能力和更加快速准确的运输协调。
能力和更加精细化、数字化的信息系统,满足直播的需求。
在电子商务新业态的推动下,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表示,未来,物流行业也将掀起效率革命,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具想象力的物流革命地。
目前,仓储自动化的普及率仅为1%。
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现在正是技术的红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