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随着“六稳”“六保”政策效果不断释放,家电消费升级政策持续刺激,彩电升级换代消费迎来新机遇。 奥维云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在电视零售市场,今年一季度我国电视零售量为996万台,同比下降20.1%,零售额为238亿元,同比下降33.8%。 行业分析师认为,整体数据并不理想,但说到高端产品,正在迎来新的机会和浪潮。
从消费者喜好来看,大尺寸电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最喜欢的。 2019年是8K电视的发展元年。
65英寸是中国电视零售市场第二大尺寸,占市场份额15.1%。 65英寸以上大尺寸全部增长,较去年同期增长6.3个百分点。 75英寸及以上的超大尺寸电视逐渐走进消费者家庭。电视产品的尺寸已经发展到75英寸以上,100英寸的电视也出现了。
这一趋势可以从屏幕厂商的出货趋势得到印证。据Omdia发布的《大尺寸面板月度出货量追踪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3月全球大尺寸面板出货量为6416万片,较2020年2月增长28%。 奥维云分析师分析,2020年,高端等优质产品大屏将进一步受到市场的青睐。 55英寸将受到50英寸和58英寸的双重挤压,市场份额将下降28.2%。
此外,32英寸、40英寸、49英寸产品市场份额大幅下降。近两年,小米等品牌依靠32英寸打造“100英寸产品”。 “万台”销售奇迹的故事不太可能再次重演。 根据AVC每周监测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61英寸至70英寸区间共推出46款新品,占新品总数的24.6%,同比增长8.1%与同一时期; 71英寸以上产品占比约为16.1%,并呈上升趋势。
根据2020年5月第二周的最新数据,75英寸产品的行业份额达到10.96%,同比增长3.36%,是所有尺寸中增幅最大的。 75英寸以上产品占比也升至7.35%,对应50英寸及以下中小尺寸屏幕新品占比仍在下降。新品尺寸结构的大幅优化,迎合了电视市场整体尺寸结构向大屏优化的趋势。
厂商从供给端开始加大大尺寸车型的供给。在新品销售逐渐成为主要销售模式后,2020年中国电视市场规模结构的优化调整将加速。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已有10余个品牌陆续在线发布电视新品,“超大屏”、“超高清”成为关键词。 1激光电视遭遇“滑铁卢” 南方日报记者注意到,随着超高清大屏越来越普及,新型显示技术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该报问,量子点、OLED、激光等这些显示技术中,哪一个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 就像消费者面临的选择题一样,南方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非常关心的超高清大屏电视基本上要么是量子点、OLED 或激光电视。从厂商的角度来看,这三种技术也分为三个阵营:量子点阵营、OLED阵营和激光电视阵营。
量子点阵营以TCL为代表,OLED阵营以创维为代表,激光电视阵营以海信为代表。 三大阵营中哪一个代表了电视发展的未来,目前尚未确定。但从去年至今的表现来看,激光电视显得“举步维艰”,而75英寸以上的大屏液晶电视却开始“走俏”。 AVC《2019中国大陆激光电视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激光电视出货量仅为20万台,2019年中国电视市场零售量为4772万台。
以此计算,全年激光电视整体销量仅占国内电视总销量的0.4%。考虑到其他品类电视动辄几千万的销量,激光电视的表现不仅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辉煌”,甚至还显得黯淡。 从增速来看,可以说,2018年依靠小基数实现销量大幅增长的激光电视,在2019年却“戛然而止”。据奥维云网统计,激光电视2018年电视销量16.4万台,同比增长132%,销售额39.4亿元,增长240%。
2019年激光电视保有量较2018年仅增加3.79万台,增速仅为23.4%。仅仅一年后,较2018年的132%出现大幅下滑,与75英寸高清大屏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2019年之前激光电视概念还流行的话,从去年到现在,销量增速大幅下滑已经成为激光电视市场的重要“趋势”,激光电视销售变得“有点困难” ”。
2 原来的价格红利期正在褪去 消费升级,但价格仍然是消费者购买超高清大屏电视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行业分析师指出,2017年和2018年,大屏、超大屏液晶电视价格昂贵。在这段空档期,激光电视凭借同尺寸的价格优势迅速崛起,但这个“窗口期”并没有持续太久。 2019年初以来,75英寸以上液晶电视遭遇价格大幅下滑的打击。
目前75英寸左右的液晶电视已经达到5000元区间,低于70英寸以上的激光电视。这无疑将对70英寸至90英寸之间激光电视的销量产生巨大影响。 液晶电视的价格主要体现在芯片和面板上。
IHS Markit报告显示,64英寸以上大尺寸屏幕的价格去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下跌,平均降幅为3%至8%。目前,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在电视液晶屏出货量方面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液晶屏已经实现国产化,这意味着液晶电视制造不会“卡壳”。 对于激光电视等产品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DMD芯片、激光器、光机、抗光幕等主要核心部件仍然“依赖别人供应”。 DMD芯片被TI垄断,激光器基本采购日本日亚化学,抗光幕也被少数厂家控制。此外,最昂贵的光机仍然拥有专利垄断。 相比之下,当大屏幕液晶电视实现规模化生产后,其价格就很难下降。
原本依靠同规模价格红利的激光电视面临诸多挑战。 同时,此前被单位尺寸低价吸引而购买激光电视的消费者也在电商网站评论中表达了不愉快的体验。
“色彩很一般,成像不好,画面很歪”、“白天必须拉上窗帘,晚上必须关灯”、“孩子过来摸投影仪”而且画面立马就变得模糊了”……甚至有消费者抱怨:“屏幕左半边直接变形了,只好退货了。” “激光电视在光照下会‘死亡’。”不少消费者在分享使用体验时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激光电视体验现场,厂家往往单独设置暗光体验区。这与观看激光电视必须在类似于电影院的暗场环境有关。一旦室外光线较亮,画面就会变成灰色。 3疫情期间健康诉求愈加凸显 COVID-19疫情让“健康家电”一词迅速走红。
记者注意到,健康也成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的产品属性。 消毒柜等消毒用具自然是疫情以来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同时,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除了消毒家电外,健康需求已经延伸到家电的各个领域。疫情的爆发,让消费者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于任何家电产品来说,除了其原有的品质和功能升级属性外,消费者也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健康问题。 对于超高清大屏电视来说,“护眼”是健康诉求的关键问题。
在这一点上,激光电视很难与量子点电视和OLED电视竞争。 有消费者在电商网站购买后抱怨“激光电视看上去灰蒙蒙的”“只能从中间看,从侧面看屏幕上没有画面,有必要吗”看不清就保护眼睛?”……针对此类消费者的投诉,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表示,近年来,我国眼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会导致眼睛干涩、疼痛。它是由显示屏发出的短波蓝光引起的。激光电视发射的短波蓝光较多,因此激光电视很容易引起眼睛疲劳,对眼睛有害。
“激光对人眼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直视激光可能会导致暂时失明或永久失明。
由于激光发射器发射的激光与电视屏幕之间存在距离,因此这里激光是独立长距离发射的。一旦有人的眼睛(尤其是好动的孩子)介入,很可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其次,激光电视发出蓝色激光成像,因为激光光源的短波蓝光是人眼的杀手。即使不直视激光束,长时间观看激光电视仍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医学专家解释道。 消费者温馨提示 4K激光电视不是物理4K 1640年,一位名叫奇瑟(Chiser)的牧师巧妙地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将一系列图像投射到墙上,无意中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项发明。投影仪。长期以来,投影仪主要用于剧院、办公室、 激光电视本质上是短焦投影,突破了以往投影主要应用于非家庭消费场景的局面,其主要优势在于尺寸大,激光电视的出现是这与前几年大屏电视的高价格密切相关,比如在80英寸到100英寸这个区间,激光电视与大屏电视的价差一度高达数倍。
对于大尺寸电视来说,亮度和分辨率是两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激光电视有两种亮度标准,一种是投影仪的亮度,单位是流明,另一种是抗光屏反射的亮度,单位是尼特。具体使用时,投影仪会发出光线,光线遇到抗光幕时就会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形成画面。
目前,大多数激光电视的抗光屏反射亮度仅为200-250尼特,而在理想条件下,电视的平均亮度为400尼特。 在亮度方面,显示设备也会遇到亮度损失的问题。
为了对抗环境光的影响,液晶电视采用了“上偏光片”设计,足以吸收大部分环境光,从而在光照条件下实现极高的对比度。从销售情况来看,激光电视的演示场景大部分都是在黑暗环境下进行。这是因为激光电视容易受到明亮环境的干扰。
为了对抗这种干扰,用户必须购买抗光幕。目前主要有菲涅尔抗光幕和黑色格栅两种。好的抗光幕价格昂贵。
目前市场上,一款防光幕的起售价为五六千元,而好的防光幕可能要三万到四万元。 在分辨率方面,随着4K、8K电视产品的到来,超高清的画质也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目前激光电视基本都不是物理4K,即原生4K。 激光电视要实现4K、8K的画面表现力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的4K激光电视大多采用DLP XPR抖动技术。这实际上是一种像素移位技术,通过像素移位来实现分辨率增强,俗称“抖动”。实际使用中可以大致理解为,搭载0.47DMD显示芯片的激光电视实际上是采用1080P分辨率“抖动刷新”产生4K,而搭载0.66DMD显示芯片的激光电视则采用2K抖动产生4K 。
观点 激光电视是过渡产品 》激光电视是指具有激光光源、具有超短焦图像投影功能的投影仪,本质上是激光投影仪(投影仪)投影方式是一种‘正向投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它是一种办公设备,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在办公、会议、教育培训等商业领域销售。”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表示,前几年,一些厂商看到“80英寸以上超大液晶电视成本太高”的市场空白,就加装了音响设备,防将光幕等配件应用到超短焦激光投影仪上,并更名为“激光电视”,这样的科技噱头就更多了。 梁振鹏表示,目前“超大尺寸”液晶屏的价格普遍下降。
激光电视在画面表现力上没有优势。长期以来,激光电视、液晶电视、OLED电视都以80英寸屏幕作为尺寸划分线。
在80英寸及以上超大屏产品中,激光电视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然而好景不长,现在80英寸液晶电视的价格与同尺寸激光电视的价格基本持平。
从今年开始,这一尺寸限制已被打破。在画质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的激光电视,如今在80英寸这一重要尺寸段已经失去了成本优势。 “在电视发展史上,曾短暂出现过背投电视、等离子(PDP)电视等过渡产品。如今的激光电视也是一个过渡产品,不会成为电视市场的主流产品。
”梁振鹏预测道。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也持有类似观点:“目前,全球显示技术走向的争论主要发生在OLED和QLED量子点之间。一般认为,除了这两者之外的电视显示技术基本上不可能成长为主流,包括激光电视。
” 刘步尘介绍,激光电视并不是一项新技术、新产品。早在十多年前,当时被誉为“电视之王”的法国汤姆逊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激光电视,但很快,汤姆逊迅就放弃了这款产品。
“显示技术的主流方向是自发光,而激光电视是典型的被动发射。其技术属性与技术大趋势背道而驰。从理论上来说,这款产品是没有前途的,甚至可以说,购买激光电视可能就是在缴纳‘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