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是描述人工智能(AI)未来前景及其对社会影响的重要概念。推动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并逼近奇点,化人工智能奇点可能带来的危机为机遇,开辟人类美好的未来,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遇。在保持现实感和历史感的基础上而去。描述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社会影响在当今众多新技术及其整体体系中,“奇点”是用来描述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独特概念。JamesBarratt采访了多位AI技术开发和理论研究专家,写了一本书《我们最后的发明:人工智能与人类时代的终结》。他指出,人类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例如火、农业、印刷术和电力的发明,但“没有人觉得有必要为它们想出一个奇特的名字”。那么,为什么非要用“奇点”这个看似花哨的概念来形容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呢?因为“技术奇点本身会带来智能(即创造初始技术的人类独特超能力)的改变,而这正是它不同于所有其他革命的地方”。人工智能技术最独特的特点是可以赋予??“机器(计算机)”以“智能”。“智能”来发明,AI奇点的重要标志是“用(机器)智能产生智能”。如此一来,人类一切科技发明创造的智慧源泉将源源不断地流动——巴拉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称人工智能为人类“最后的发明”,人类的“终极命运”正在开启。现代机器第一次“动能”自动化革命发生在19世纪,今天的人工智能正在引发第二次“智能”自动化革命。动能自动化机器(如自动印刷机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是间接的,而智能自动化机器的影响是直接的。据悉,德国一家出版社撰写并出版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机器的学术专着。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机器智能将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智能活动”产生越来越大的直接影响。哲学社会科学迎接挑战,介入人工智能研究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很多成果都是多学科融合的结果。这些成就推动了狭义(或弱)人工智能(ANI)进一步发展为通用(或强)人工智能(AGI)并趋近奇点。哲学社会科学的介入成为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没有计算机科学与脑科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工智能研发成果。经过一阵爆发式的发展,现在有人称“AI寒冬”或将再次来临,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ANI将继续发展。然而,沿着目前基于神经网络构建和大数据驱动的机器深度学习的联结主义技术路径,似乎很难将ANI推进到AGI并逼近奇点——机器学习以外的技术路径目前普遍还处于在“构思”阶段,还有很多争议。取得巨大成就的计算机神经网络或多或少是对人脑神经网络的模仿,因此也在不同程度上建立在脑科学的研究之上。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与人脑智能运行密切相关的规律和机制:人工智能“黑匣子”特性的破解有待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相反,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探索人脑智能运行的规律和机制。西方人工智能奇点论认为,未来机器智能将全面超越人类生物智能。这种判断其实预设了机器智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却忽略了脑科学早已揭示的一点,那就是人脑智能还远未被充分开发和释放,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不是让人与机器较量,而是要揭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和应用的极其丰富的可能性,比如用于教育,不断壮大的人工智能机器也将成为人类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工具。人类大脑的潜在智能。.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前提是,人体生物体只是对人类智能发挥的一种限制,摆脱这种限制的物理机器智能将得到全面解放,彻底超越人类。但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智能”并不是人类唯一的特征或优势。与人的生物肉体密不可分的“体能”与“智能”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个人发展的“综合性”,是人类发展的更高目标。而这种“全面性”与AGI的“普遍性”有共同点:逼近奇点需要不断提高AI的“通用性”,而人类智能等能力的真实展现和个人发展的“全面性”不断改进不仅受到人脑结构等生物先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后天因素的很大影响——这应该对技术开发者如何提高人工智能的通用性提供一些启示.以人类社会历史特征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也能有所作为。马克思指出:“至于说生活有一个基础,科学有另一个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这种“谎言”在今天的全球知识体系中仍然普遍存在。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观念仍然盛行。“自然科学将来包括关于人的科学,就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它是一门科学。”就自然科学而言,两者将成为“一门科学”的大趋势将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这将是人工智能革命引发的人类知识体系的终极变革。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马克思在近两个世纪前描述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改变。“哲学总是疏远自然科学,正如自然科学总是疏远哲学一样。”这会阻碍ANI向AGI逼近奇点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碎片化、孤立地关注“智能”本身,而忽视人类智能的社会性、历史性和人文性,人工智能开发者的视野和想象力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限制;随着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入和改造人们生活的现实和发展趋势,哲学社会科学也将失去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因此,人工智能向奇点的发展将推动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成为“一门科学”,两者的相互需求将越来越明显。为人类开辟更美好的未来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科学越来越多地通过工业实践进入人类生活,改造人类生活,为人类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完成非人性化”。这句话今天仍然适用于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技术悲观者只看到未来AGI“非人化”的一面,尤其是超级人工智能(ASI)威胁人类,而乐观者只看到“为人类解放做准备”的一面。与这种二元认知相比,马克思思想在探讨AI奇点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马克思认为“使用劳动工具的技能与劳动工具一起从工人转移到机器上,工具的效率从人类劳动的个人约束中解放出来”。这同样适用于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对当今白领工人构成的威胁。机器自动化使工人失业或不断更换工作,这不仅给工人的生活带来压力,也为“全能型个体”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今天的人工智能机器为此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需要包括生产关系和所有权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当今对人工智能社会影响的一个普遍质疑是:如果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类智能,人们还能做什么?或者人们应该如何处置自己的智慧?马克思强调,即使获得了高生产率,“物质生产领域”——今天加上白领工人就业的“非物质生产领域”——也始终是“必然领域”,“在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另一面,人类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目的,真正的自由王国开始了。自由王国”,人的体力、智力等“人的能力”将得到更充分、更自由的发挥,真正做到“全面”。这种“全面性”足以与AGI的“普遍性”相匹配。即使未来真的出现AGI甚至ASI,也可以被“全能型个体”所掌控——而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迫切需要从现在开始伴随AI快速发展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哲学社会科学在这方面会有很大的潜力,但前提是要克服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研发的相互疏离,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