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真的有优势吗?

时间:2023-03-15 08:23:38 科技观察

近日,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多位专家围绕“数字货币、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话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指出,为保障央行货币发行权,发挥商业银行资源优势,数字人民币将采用“央行-商业银行”两级运营模式。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优势明显。数字货币将改变跨境支付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接入便利性,缩短支付链条,减少交易时间。但是,央行数字货币也可能带来跨境支付的风险。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运营,与会专家建议:一是准确定位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明确数字货币研发的切入点,确保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兼容。现有的货币体系。其次,在明确其应用场景后,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采取相应的监管政策。最后,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数字货币设计框架。CF40研究部厘清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和实施路径两层运营体系是货币运营的最佳实践。数字人民币采用“央行-商业银行”两级运营模式,既可以保障央行的货币发行权,又可以防止货币发行权被遗忘,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数字人民币发行的集中管理可以保持法定货币地位,提高支付效率,维护金融稳定。一是能够保持法定货币地位和货币发行权。数字人民币的集中管理,有利于抵御加密资产和全球稳定币的侵蚀,防止数字经济时代的货币发行权,确保货币发行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改革大局,保障数字人民币性特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法律补偿。其次,它可以提高支付系统的效率,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数字人民币的集中管理可以实现支付结算,可以提高商户的资金周转效率,帮助解决中小企业的流动性问题,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政策执行效率。同时,有利于打破零售支付壁垒和市场分割,避免市场扭曲,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普惠金融。三是维护金融稳定。数字人民币采用可控的匿名机制。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交易数据和资金流向进行分析,防范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违法犯罪活动。打击犯罪,有效维护金融稳定。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提供兑换数字人民币服务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国际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一方面,《人民币管理条例》赋予了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管理人民币流通的权利,使商业银行具备了为数字人民币提供兑换流通服务的法律依据,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经营和变相经营货币兑换、现金存取款等业务。需要强调的是,流通服务仍可由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商业银行承担。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两级模式是国际上的最佳实践。一是大型商业银行基础设施成熟,制度健全,人才储备充足,汇兑业务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优胜劣汰。二是此类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风控体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增强公众持有和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信心。三是商业银行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为数字货币传输提供更直接、更高效的渠道。实施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的利弊目前,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和试点主要集中在国内应用场景,但央行数字货币也可用于跨境支付。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可能比传统货币具有优势。首先,数字货币可能会改变基于分布在全球的代理行和清算行之间关系的跨境支付模式。央行数字货币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带来的成本优势,如云计算、移动设备的普及等。这些新技术使个人和企业能够获得以前只有金融机构才能使用的支付工具和服务,例如中央银行清算余额的实时转账。同时,区块链等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实现了数字代币在点对点系统上的价值转移,无需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转移。其次,央行数字货币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存取便利性。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是可编程的,包括通过使用智能合约,这有助于降低外汇交易成本,并且可以通过更大规模的资产标记化来降低证券发行和交易成本。第三,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在全天候运行的点对点系统上进行转账,缩短支付链条,减少交易时间。因此,它的使用可以扁平化传统的多级代理银行结构,缩短支付链,减少交易时间,增加透明度,促进货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竞争。跨境支付变得更加便捷和普惠,尤其是小额汇款。然而,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应用中也可能带来风险。一是货币替代压力加大。当一个国家允许他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在其境内使用时,由于数字货币获取的便利性,货币替代的速度可能会更快更大。其次,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使用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如果消费国经济周期与发行国经济周期不同步,则该国运用货币政策应对冲击的能力有限,宏观经济影响显着。第三,在金融稳定方面,直接使用国外数字货币引发的货币替代可能会加剧货币错配风险。在危机时期,使??用其他国家的数字货币甚至可能会加剧国内银行挤兑的风险,因为数字钱包转账可能比转账到海外银行账户更方便,从而导致存款人银行挤兑的风险增加。政策建议一是准确定位央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明确数字货币研发的出发点,使其在投入使用时与现有货币体系相兼容。无论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分布式记账还是其他形式,央行数字货币都必须能够与现有货币共存。数字货币不能影响金融稳定和安全。有必要确保支付和银行业的弹性。央行也必须在这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其次,在明确了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应用场景后,相关机构也应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采取相应的监管政策。数字人民币主要采用“央行-商业银行”两级操作系统。对此,首先,在坚持中央银行集中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四个统筹:一是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发行额度,确保100%准备,防止过度投放。发行。二是制定统一的业务标准、技术规范、安全标准和应用标准,实现指定运营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避免支付壁垒。三是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信息。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钱包,统一数字人民币认知体系,有效降低防伪成本。按照两级运营原则,央行与指定运营机构将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共同开发钱包生态平台。同时实现自己的视觉识别和特色功能。四是统筹建设数字人民币发行基础设施,实现跨运营机构互联互通,确保支付无障碍。其次,在选择商业银行作为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时,应选择资本和技术相对雄厚的商业银行,率先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储备。商业银行作为指定经营机构,应具备成熟的基础设施、完备的服务体系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其提供的兑换服务可以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实现优胜劣汰。二是减少风险隐患。商业银行作为指定经营机构,在零售业务治理体系和风险控制措施方面经验丰富,可以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增强公众持有和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信心。三是避免金融脱媒。数字人民币遵循二元模型下的货币发行制度,不计息不付息,避免了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竞争。四是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商业银行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可以加快资金回流商业银行的速度和效率,发挥金融中介作用,为货币政策传导提供更直接、更高效的渠道。三是国际组织专家建议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数字货币设计框架。目前跨境支付仍存在摩擦,货币是主权的内容。未来,央行数字货币是解决当前摩擦的一种可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