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手机上就会出现几十个APP升级提示。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开发者升级的逻辑。至于其他人,真不知道这次升级会带来什么变化。升级就像一个没完没了的任务,让我有强迫症。”手机用户李先生告诉记者。他说,很多应用升级后变化并不明显,比如一款阅读软件他最近升级的那位在升级提示中说是“改善了翻页的手感”,但在实际操作中,他感觉与平时并没有太大区别,APP升级提示中最常见的说法是“修复了一些bug””,但李先生认为,具体的BUG往往不清楚:“比如我用的一款社交软件,在多次升级中提到。修复了bug,为什么会有这么多bug?不能一次性优化出新版本吗?它必须经常更新,但每次只修复一个小地方,这对用户来说太麻烦了。”他表示,还有不少APP连升级提示都不写,用户连自我知情权都被剥夺,只能被动升级。过于频繁但价值不高的升级有时会让人对一款APP的好感度直线下降,甚至卸载。升级后的体验参差不齐。按理说升级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李总认为,新浪微博的手机客户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最新的更新版本中,终于将“多图发送”功能移植到了PC端,让手机发送更加有趣。但是在看“转发”和“评论”的时候,多了一个点击步骤,没有之前版本清晰。甚至在APP升级后,也牺牲了用户体验。比如一些视频播放软件,一开始往往会使用各种开源解码器 ,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万能的视频应用,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不过凭借着名气,时不时会收到各种解码授权付款函。因为不愿意交费,开发者悄悄取消了部分解码支持。升级说明中很少提及此更改。用户升级后可实现的功能不如旧版本。游戏应用对与最新硬件的匹配要求很高,有时为了适配硬件会牺牲部分用户体验。比如在Tegra3处理器推出时,《白水快艇》这款游戏在使用该处理器的设备上就可以多出两个炫酷的水花飞溅特技镜头,为此推出了新版本。但是其他搭载Tegra2的设备无法使用这个版本,所以在应用商店留下了差评。记者从APP开发者处了解到,对于一些相对成熟的APP制作团队,更新频率通常在一个月左右,有的APP每隔一两周就会发布一次。更新版本,尤其是安卓平台,APP更新频率比iOS高。极风网内容总监梁华东告诉《IT时报》记者,在应用商店论坛中,经常会看到用户抱怨应用升级过于频繁的帖子。这主要是因为APP开发和PC软件开发的特点不同。由于竞争环境更加激烈,要求开发人员能够快速完成开发,并具有敏锐的嗅觉,以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APP开发中,“敏捷开发、频繁迭代”的概念非常明显。尤其是Android应用,开发门槛更低,有些APP甚至可以在立项到上线一两周内完成。因此,尤其是一些小的开发团队,只有几个人,人手有限,策略往往是先让一个基本可用的APP可用,然后一步步优化,很多应用版本号后面的数字已经很长了,说明更新频率非常高。图钉品牌经理陈明表示,部分安卓应用之所以在小改后提交新版本到应用市场,是因为对更新版本的审核远没有应用时严格首次发布,通常很快就过去了。Marketplace倾向于将较新的应用放回更好的推荐位置。为了获得更好的曝光率,一些应用会如果没有需要就频繁更新,会给用户带来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