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央行数字货币向左,区块链向右

时间:2023-03-14 09:50:54 科技观察

左边是央行数字货币,右边是区块链2020年9月,深圳微博发布厅宣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启动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据悉,本次活动将向深圳个人发放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每个红包金额200元,共计5万个红包。数字货币的核心问题是,数字货币是否会颠覆现有的货币体系?央行数字货币能带来哪些新启示?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国外关注度很高,公众也很关注。甚至有朋友多次在公众号《徐瑾经济人》留言,询问央行数字货币是不是电子粮票。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数字货币的起源。数字货币的诞生本身可以看作是对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印钞的反叛。对于中央银行来说,数字货币带来的挑战显然是存在的。他们应该如何处理?中央银行的回答是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反击:他们现在也开始发行官方数字货币。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可以算是牵头者之一。据说央行发行的货币名称是DCEP。业内人士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分为零售和批发两种,两种使用场景有所不同。具体到中国人民银行,普遍认为DCEP在狭义的货币流通领域可以部分替代现金(M0)的功能。大家知道,M0指的是银行体系外各单位的库存现金与居民库存现金的总和。所以,DCEP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现金的数字化,可以和人民币1:1自由兑换。技术上,DCEP采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两级体系,以适应世界上各个主权国家现有的货币体系,甚至不一定采用区块链技术。看似类似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但实际上在货币属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央行负债,M0,一个是商业银行负债,属于广义货币量M2。M2属于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加上公司存款、家庭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因此,有人断定DCEP是数字货币,而支付宝、微信支付是货币数字化。话虽如此,M0M2的概念在今天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于消费者来说,央行数字货币的感觉可能确实和支付宝、微信支付没什么区别。现在很多评价其实都没有那么靠谱。为什么?央行数字货币模型的定义并不是那么明确,多数央行仍持观望态度。更何况,央行数字货币从发行到落地,再到最终评价成败,每一步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来说,去中心化肯定不会很激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央行如何保护隐私?再比如,央行的数字货币往往需要直接面对客户。央行如何证明自己可以有直接面对客户的体验?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元老也对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表示了诸多质疑。目前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比支付宝更加保守,耐人寻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不是泛泛谈公链或私链就能搞清楚的问题。大家可能会疑惑,既然央行数字货币有那么多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要急着推出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Libra等货币的竞争。可以说,央行作为印钞机,需要争夺数字货币的定义权。既然央行数字货币似乎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支持呢?其实这与数字货币本身的劣势有关。主流数字货币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稳定性。在不少海外专业人士看来,他们更支持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毕竟,在脸书这个大型私营公司和看似中立的央行之间,法治社会的许多主流显然更看重央行。根据国际基金组织的定义,货币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央行货币,如现金、央行数字货币;第二类是银行货币,如商业银行存款;第三类是电子货币,主要包括支付领域突出的新型货币,以企业信用为背书,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印度的Paytm等,USDC等稳定币也属于这一类。第四类是加密货币,一般由非金融机构发行,以自己的账户体系计价,如比特币、以太币等。最后一类是I-money,类似于E-money,唯一不同的是对应的价值不固定,往往是黄金、一篮子货币、股票组合等浮动资产。最典型的是Libra,它是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的组合。可见,以IMF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分类稳定性的重视。他们实际上对Libra的稳定性表示怀疑,甚至建议将所有募集的法币资金100%存放在央行。任何货币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比特币过去的成功,首先是基于算法保证其局限性的前提,其次在于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的优势。事实上,回顾金融史,这些因素对黄金成为世界货币的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它诞生之初,币圈人对比特币的信仰就如同粉丝对黄金的狂热。如此之多,以至于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称其为包裹在自由意识形态茧中的技术神秘主义泡沫。同时,比特币的初衷之一就是抵制央行看似不受控制的货币垃圾。但现在看来,没有共识的币圈更值得怀疑。币圈共识的分裂,不仅会带来新的币种,还会引发新的垃圾邮件。虚拟货币哪有底气去嘲笑逐渐独立的国家的央行?比起比特币本身的兴衰,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主流央行不信任的暗流其实更值得深思。这种反建制思潮也隐约与的崛起有关。问题是,如果不能信任中央银行,为什么要信任比特币?这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底层故事,就是区块链技术。所谓区块链(Blockchain),是指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的记账技术,采用密码学技术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可以实现数据存储一致,难以篡改,防抵赖。它也被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这意味着区块链数据库可以自主管理。区块链最简单的定义可以看作是一系列技术的组合。学者朱家明指出,“区块链”是一个集群概念,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即便是时下流行的“物联网”概念,也可以看作是区块链的一种运用。国内研究员肖峰这样总结区块链,“第一,它是一个分布式账本:一个总账,所有机构,一个总账,各种交易;二是新型数据库:无中心机房,无运维人员,第三方根据共识算法录入数据,非对称加密算法保证数据安全,数据客观可信,并且不能被篡改;第三,它是智能合约:它是一个可以自动执行约定条件的计算机程序,依托于智能合约技术,理想中的世界就像一台精密运行的电脑,一切都可以事先约定好,编译成代码,并按程序行事;第四,它是TCP/IP模型(Internet模型)中点对点的值传输协议。“可以说,区块链进入比特币的圈子只是一个巧合,因为有了区块链技术,正好解决了信用问题。事实上,比特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之一。”从理论上讲,区块链的使用方式有很多,比如信息共享、合约、平台等,区块链被认为可以改革目前的商业模式,甚至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链改”,chainofblockchain,改革的改革。目前,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前景最为广阔。原因在于区块链最基本的应用场景是价值的登记和转移,契合了比特币的需求前面我们说过,金融界人士对数字货币的理解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区块链领域,甚至,从传统金融界人士的角度来看,一个目前区块链应用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如何合规。合规问题其实就是区块链的合法性问题。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懂经济学,更需要懂技术。基于比特币或区块链的虚拟货币显然取得了一些成功。成功的内核是什么?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由技术创新和自由理念驱动的传奇,类似于各种泡沫故事的现代翻拍,比如郁金香传奇到镀金热等等。这是一种当代炼金术。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不是说这是谎言。古代炼金术是现代化学的开端。更重要的是,需要明白一点:任何技术的前身,往往都需要用钱去冒泡或扔出去,但能否走出自己的路,最终还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现在,央行应用数字货币技术,开发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既是对外部挑战的回应,也为央行货币体系建设增添了新的维度。它不能成功也不能失败,值得密切关注。货币问题太复杂了。难怪马克思还引用了19世纪英国国会议员格莱斯顿的名言,“被爱情愚弄的人连研究金钱的本质都不会被愚弄”。难以计划。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曾说过,货币理论就像一座日本花园。园林的整体美来自于园林的多样性;复杂的实体隐藏在表面的简单性中;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人们欣赏的事物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然而,他承认,即使是对这些事情的全面了解,也只是对整体的部分了解。因此,面对货币理论,我们不妨谦虚一点,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我在公众号《徐瑾经济人》里多次回顾历史。央行的诞生和货币的发行不是计划的结果,而是市场的最佳选择。还是那句话,敬畏货币是从敬畏市场开始的。货币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因此货币实践远超理论和教科书。历史上,人类对货币进行过多次探索和实验。即使是现在,也有许多数字货币处于最前沿。在他们的说辞和阴谋论中,他们并没有脱离货币的本质。数字货币及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将如何发挥作用,都还在探索之中。在探索完成之前,任何宣告其必然成功或必然失败的口号都只是口号,不是高瞻远瞩,而是无知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