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2019迎来物联网技术方案的落地验证

时间:2023-03-12 17:53:44 科技观察

如果2016-2017年物联网产业生态的各个要素已经具备,物联网对国民经济转型的规模效应和2017-2018年行业开始出现,那么2018-2019年可以说是市场验证物联网技术方案落地的开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因为物联网的概念提出来已经有十几年了。多家机构以2020年为节点,对物联网连接数和市场规模给出了极具吸引力的预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多数先前的预测都大大低于预期。不过,业界不能再继续用各种数字来画蛋糕,而是需要实际检验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落地效果。在多变的环境中脱颖而出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资本市场由热转冷,物联网领域的炒作也逐渐淡去。市场已经开始检验物联网的技术、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面对这些挑战,物联网开了一个好头。一方面,现阶段很多其他领域的企业都陷入了裁员、倒闭的泥潭,但物联网领域的企业却大多逆势增长。过去几年,一大批持续积累自身核心实力、专注于价值创造的企业,在外部环境降温的背景下,依然订单爆棚,不断扩招。另一方面,很多领域都面临洗牌。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又在发挥作用。过去几年,很多靠风投或炒作热点支持的企业,没有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或被并购或退出市场。物联网平台和物联网模型组等环节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迹象。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物联网***被写入其中。中央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扩大内需更为重要,物联网已成为扩大内需产业政策的重点之一。随着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推进,加之传统企业对效率提升和创新模式的不断探索,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在诸多场景下为其提供了更好的支持。连接数激增,连接背后的价值亟待挖掘。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的物联网连接呈现出“大象狂奔”的态势。知名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中,中国三大运营商已占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数的60%以上,预计到2018年仍将保持在60%以上。2025年。然而仅仅半年后,到2018年底,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连接数已经达到7.68亿,同比增长124%。虽然目前其他运营商的数据未知,但据估计,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连接数已经远超60%。近距离物联网连接数将远超蜂窝物联网,因此国内物联网连接总数已经超过人口是肯定的。虽然连接数是物联网规模化发展的标志,但业界一致认为,未来连接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价值仅占10%左右,三大巨头每个连接的收入运营商低于2元/月趋势明显,更重要的是发现连接背后的价值。与以往侧重连接数量增长的评估不同,预计2019年,各家提供连接服务的厂商将进一步提升对连接背后价值的评估。个人用户生活的便利,企事业单位用户生产经营流程的变化,都是提供连接需要考虑的问题。平衡连接数的增长速度和连接背后的价值,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市场验证。5G元年,热情与谨慎并存。5G已经成为当下科技圈的热门话题。2019年工信部将发放5G临时商用牌照。5G元年即将开启。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80%的5G设施将用于物联网。只有20%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改变社会”更多的是通过5G支持物联网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应用,实现各行业新的数字化转型。与其他新技术类似,5G目前正处于商用前的炒作期。很多势力对此都非常热衷。5G概念在资本市场遍地开花,各大媒体屡屡登上头条。然而,作为5G基础设施投资者的典型运营商仍持谨慎态度。在2018年发布的财报中,三大运营商对5G商用持保守态度,“产业链尚待成熟”,“投资需谨慎”。根据标准组织3GPP的工作进展,目前已完成的5G标准主要集中在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场景,2019-2020年首个商用5G场景也将围绕此展开,但eMBB场景更多用于移动互联网。它仍然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主,对物联网应用的支持有限。另外两个场景低时延高可靠(uRLLC)和海量机器对机器通信(mMTC)的标准化还没有完成,商用推进会比较慢,这两个场景的技术是用于物联网服务的5G。场核心支持。因此,那些期待5G带来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的人可能还有一段时间了。云边端协同,AI与物联网融合进一步落地这张图整体架构的变化是将横向四层架构改为五层架构,增加了边缘层。我们认为边缘计算在物联网业务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当然,边缘计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层。在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中,云计算、终端计算和边缘计算是一个协同系统,根据用户场景、资源约束和实时业务动态部署,形成可靠的网络,低成本的应用解决方案。云计算厂商、IT厂商、运营商、垂直行业厂商等不同角色对边缘计算的概念、边缘节点位置、边缘计算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已经达成共识。2017-2018版图,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已经起步。在过去的一年里,人工智能也在经历一个打破炒作、寻求落地的过程。人工智能巨头开始探索如何赋能国民经济各行业。其中,人工智能是与物联网融合和物联网应用的通道。赋能产业的重要一环。人工智能在物联网多层次融合,终端侧人工智能、边缘侧人工智能、云侧人工智能能力架构均已具备。我们可以看到,海康威视、旷视科技、地平线等都发布了物联网相关平台和产品,期望通过AI+IoT实现更多落地,也是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落地的体现。形式。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厂商的大规模进入,需求驱动的需求方主动成为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在尾场,需求端主动带动趋势愈发明显。我们将物联网应用分为三类:政策驱动应用、消费驱动应用和行业驱动应用。在这三类应用的背后,一大批驱动主体已经开始积极拥抱物联网。互联网巨头进入物联网领域,一方面提振了整个物联网从业者的士气,另一方面也为商业模式和合作方式注入了大量的创新力量物联网。目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360等巨头纷纷推出IoT相关平台和产品,走出ToC领域,开始向ToB领域扩张。在互联网巨头的行业影响力加持下,消费者、政策机构、行业组织对物联网的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其积极推动力。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传统企业的积极进入。例如,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社区迎来了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商厦、公寓运营商。他们也作为下游用户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产品研发,并积极与上游物联网企业合作,推动物联网在各自领域的落地。同样,汽车、物流、交通、公共事业等领域的厂商也积极入局。一年来,物联网相关领域监管政策逐步完善。我国典型的频谱监管政策,尤其是对未授权频谱微功率设备的监管,已于2017年底至2018年底先后出台了两次征求意见稿,并将基于审慎监管的角度逐步完善相关制度.海外典型的是欧盟颁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物联网企业产生的数据相关问题实施严格监管。随着物联网设备数量的快速增长及其对整体经济影响的加深,物联网相关频谱管理、营业执照、数据隐私等监管将趋于完善。我们认为,过去的一年是物联网监管的分水岭。之前的宽松环境将被以后的有序监管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