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或许是未来十年最大的创新机会

时间:2023-03-12 16:13:56 科技观察

在刚刚结束的国两会上,“科技创新”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到联大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再到总理答记者问,都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及。“两者深度融合,将有力推动实体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旷视科技CEO尹奇分析,产业数字化将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风向标。人工智能(AI)与物联网(IoT)的融合将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成为未来10年最大的创新机会。音奇分析,AI是核心技术能力,IoT是产业落地场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本质上就是将人工智能的能力注入物联网场景,实现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而推动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尹奇认为,要想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应该把握好几个关键点。首先,要以“移动目标”的心态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取得新突破,创新速度和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但是,我们也意识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虽然中国在消费端的数字化水平全球独树一帜,但在产业端的数字化进程side仍处于开发阶段。”他表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消费者端的技术创新往往集中在前端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市场侧和产业侧的技术创新更像是打“靶”,需要结合错综复杂的行业,需求不确定性大,技术实施周期长。因此,工业数字化发展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的耐心,需要基础研究、工程实践和产业创新的联动效应,以满足动态和不确定的需求。其次,尹奇认为,应该以“拉”为主,采取“推”与“拉”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在他看来,技术创新可以分为“推”和“拉”两种模式。过去,技术创新多采用“推”模式,即技术和产品创新过程从研发开始,经过生产和销售,最后推向市场。整个过程完全由供给方发起,市场和用户只是产品创新的被动接受者。基于深度学习的新一代AI技术,由于非常依赖行业数据,与各行各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也必须在行业中找到落地场景。这就决定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施必须是“按需定义供给”。要围绕用户需求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根据用户反馈对技术和产品进行调整,形成技术创新的价值闭环。采用以“拉”为主,“推”与“拉”相结合的模式,将大大提升AI产业的效率。同时,尹奇表示,AI行业要以新的人才体系加速落地。“AI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要推动AI行业落地,需要有一批真正关注用户需求、了解行业运行规律的行业专家。”他表示,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对组织密度和形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不仅需要拥有顶尖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人才,还需要拥有一大批具有行业视角和经验的人才。为此,人工智能企业需要构建新的人才机制和体系,形成多元化的人才体系。”人才梯队,让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在一个体系和框架下,相互融合互动,实现技术、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快速落地。”殷琪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