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那么APP这个新产品已经发展了四年多。过去四年,APP经历了与WAP、HTML5、公众账号、轻应用的斗争。结果很明显。APP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形态和生态链接,成为当前的赢家。经过。APP之所以能在这场比赛中胜出,无外乎两点:一是产品性能更适合新的运行环境。自从苹果率先推出多点触控操作以来,各种基于触摸屏和传感器的操作方式在各种APP中得到充分利用。无论是滑动、摇晃、触摸,APP的用户体验都是最完整、最一致的。二是生态更加开放。iOS和Android两大生态系统建立了开放、标准的开发环境。在这两个生态系统中实现创新,无疑比在几十种浏览器或一些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开发更实际。事实上,很多最近IPO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这两个生态系统。但就在APP发展如此之快的时候,悲观情绪开始弥漫在产品经理的圈子里。两座大山横在开发商面前。首先,今天的APP开发者面临的不是其他产品形态的竞争,而是产品理念的竞争。过去,由于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几乎每个产品领域都有创新的潜力。无论行业、类型、设计风格、运营模式等,新的APP层出不穷。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一个好的idea几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从Secret到Moman,从2048到别踩白块,整整一年的时间,APP上都有真正的创新产品创新,背后是无数的克隆产品。而没有一个绝妙的点子,自己的APP又如何从数以百万计的APP中脱颖而出,突破TOP榜巨头设置的层层封锁呢?可能自信的开发者会觉得创意总是一眨眼的功夫,万一中了怎么办?那么第二座山峰的出现,就更加让人喘不过气来了。一个现实是,移动端的天王山之战已经结束!微信、地图、新闻、银行产品,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整个市场来看,客观现实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已经接近尾声,用户手机上安装的APP数量越来越少,一个APP停留在手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屏幕越来越短,可以挤进手机里了。第一屏和第二屏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APP还能有新势力涌现,中小开发者的出路在哪里?移动互联网经过四年的发展,已经有超过百万的APP完成了各类互联网产品的移动化改造。各种产品的卡槽也基本完成。通信、定位、新闻、资讯等核心产品的竞争和所有权基本告一段落。手机首屏位置的争夺至少已经完成了80%。游戏和影音产品成为唯一的不确定因素。如果要回顾和总结这个时期APP1.0的发展模式,不难发现,这个时代的所有APP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遵循一个铁律:让用户在特定的时间里去想这个APP场景,也就是所谓的场景记忆(条件反射)。比如聊天会想到微信,找方向会想到导航,吃饭会想到评论等等。一系列的生活场景成为开发者规划设计APP的核心出发点。【场景化设计】突破初代APP的共同特点。APP2.0时代:基于场景的新技术新产品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场景都被开发出来了。在巨头和品牌的压迫下,突围之路异常艰难。如何在新环境下赢得用户,成为所有APP开发者共同的话题。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出现为这种突破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GPS定位服务(LBS)已经成为当今众多主流APP的必备功能。之后,智能手机上的各种传感器为更多有趣的功能提供了平台。今天的智能手机硬件结合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算法创造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运动模式识别。这种发展趋势在2013年的iPhone5s发布会上得到了提醒。苹果在发布5s时,首先发布了一款专用于智能手机的运动协处理器。这听起来有点极客科技的味道,为新一代APP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以Moves(被Facebook收购)、微车等App为代表的运动模式识别产品成为了一批新的探路者。这些产品可以通过基于智能手机的软硬件协同算法,准确识别手机主人当前的运动状态,进而识别主人所处的场景,比如跑步、开车等,然后提供相应的服务,如路况、限速等,APP自动识别场景再提供服务,打造全新的用户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是否能在特定场景中想到应用程序并不重要,用户是否在第一屏或第二屏安装了应用程序也无关紧要。相反,APP将通过在特定环境中推送来自主地为用户服务。APP需要做好的是如何准确识别场景,如何让用户感受到服务的价值而不是骚扰。如果运动模式识别还比较局限于运动或驾驶产品,那么使用iBeancons和app结合其他智能硬件,将有机会进一步拓展场景发现的应用空间,无论是室内定位还是智能家居。机遇为场景发现类APP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场景记忆发展到顶峰,基于场景发现的新技术、新产品将迎来APP2.0的灿烂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