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和火车站开始大规模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想必大家对这项新技术并不陌生。随着各种在线支付、人脸识别取款、挂号场景的使用,以及会议签到、入境安检等场景的落地,人脸识别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并逐渐融合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政务、安防、教育等诸多领域。然而,随着人脸识别的加速普及,人们在欢迎它的同时,也有一些疑虑,担心自己的生物识别信息会被泄露,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人脸识别技术虽然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进行身份识别,但具有易于测量、唯一性、终生不变、自然性和不可感知性等特点。但是,这些信息在收集、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被泄露甚至被非法使用,给个人带来巨大损失。与已知的威胁相比,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更具不可预测性。人们的私人数据将如何使用以及流向何处尚不得而知。即使发生数据泄露,是否会对人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安全隐患?在个人信息泄露频繁的背景下,超过70%的公众担心人脸数据泄露。浙江理工大学教授被杭州野生动物园强??制使用人脸识别入园,一怒之下将后者告上法庭。因此,即使人脸识别技术带来便利,但如果不解决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很难获得更广泛客户的认可和信任。近日,国内安防巨头360进军人脸识别技术领域,聚焦安防,发布5款人脸识别终端硬件、管理软件和智能解决方案。公司项目负责人认为,目前市场上很多人脸识别产品都处于“裸奔”状态,技术安全、个人隐私安全等问题应引起重视。目前,各国政府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持不同态度。相比之下,东方国家更支持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和人脸识别产业的发展;而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城市,对人脸识别技术仍然充满疑虑,并以各种方式抵制。例如,美国很多城市都通过法律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例如,旧金山明确要求政府机构不得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此后美国其他许多城市纷纷效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信息安全是一方面,隐私问题也是重要原因。由于成本限制,一些企业或商户采用了低成本且有缺陷的技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破解并窃取个人隐私。通过人脸识别记录暴露个人行踪、非法采集、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甚至倒卖牟利等违法行为。此外,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摄像头固然可以帮助追踪嫌疑人,但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普通人被监控的不适感。特别是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人来说,由于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他们更加关注自己是否生活在监视之下,隐私是否得到保障等问题。出于对“被监视”和“隐私被窥探”的担忧,这些人会产生抵制人脸识别技术的想法。因此,为加强对公民生物识别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的保护,减少大家的“不安全感”,需要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法规,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使用和其他数据。精细化管理。人脸识别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监管下,才能让人们获得更多安全感,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