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通过心理学知识提高问题导向和解决能力(下)

时间:2023-03-21 20:38:44 科技观察

前言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问题表征阶段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和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些心理因素,并分享其他相关案例和指导。本文接着介绍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影响问题解决自我监控能力的心理因素大胆假设,谨慎论证——胡适设计出解决问题方案后,解决问题者不是简单地执行解决方案,而是时刻监控自己对解决问题的认识plan执行是否正确,解决问题的计划本身是否正确。这有点类似于开车的过程,GPS导航软件会时刻检查车辆当前的行驶路线是否与事先规划好的路线一致。如果没有,导航软件会提示车主车辆偏离了规划路线。.问题解决者自我监控能力的强弱可能对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效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在求解某道数学题时,需要在求解过程中计算出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然后用这个数据继续求解问题。如果经过多步计算出这个事件的概率为1.02,通过自我监测可以发现这个概率值的计算显然是错误的。然后,应该重新计算概率值,而不是继续执行其他解决问题的步骤。相反,如果此时你没有注意到这个错误,继续执行其他的解题步骤,最后的答案很可能是错误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家往往比新手更频繁、更好地进行自我监控。专家们在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疑难问题时,往往会比较频繁地提出各种假设,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寻找数据证据来检验,然后根据检验结果提出新的假设,再对这些新的假设进行一一验证,通过这种自我监控逐渐接近解决方案。这就像剥洋葱皮一样。每剥一层皮,就离洋葱的核更近了一步,问题终于解决了。新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出假设。即使他做出了一个假设,他也未必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假设,所以他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的操作。***他们得到的所谓“结论”,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可能会发现是错误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求助。helper在服务器端写了一段Java代码来获取在web表单中提交的字段的值。帮手给我传达的信息是:网页中确实有一个字段需要在服务端代码中取值,但是服务端代码就是取不到值。“原因”是浏览器没有将字段的值提交给服务器。.我问对方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他无法再回答。显然,他只是把“假设”和一厢情愿的猜想当成了结论。如果求助者在定位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自我监控,他可能会问我如何验证客户端的某个字段是否已经提交给服务器,而不是问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简单的Debug查看变量,发现实际上是浏览器提交了服务端想要取值的字段,只是服务端代码中使用的字段名大小写错误!提高自我监控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解决者需要清楚地理解“结论”和“假设”之间的区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任何中间结论都必须经过逻辑推敲和相应的事实证据(数据)。此外,还可以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在问题解决后的短时间内,问问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自己是否及时发现了这些错误(而不是而不是求助于他人))。通过这样的反思,问题解决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监控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在今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自我监控。有时候笔者在问题定位上遇到一些帮助,尤其是对方是新人的时候,我往往会先问对方目前的结论和进展是什么。如果我发现对方的结论(或中间结论)有误,我可能不会直接指出,而是引导他思考,让对方自己找错误。这种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问题解决者的自我监控能力。短期记忆容量根据记忆储存时间的长短,人脑的记忆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前者类似于电脑的内存,特点是记忆保持时间短(约5秒至2分钟),容量小。后者类似于磁盘,其特点是内存保留时间长(永久存储)和容量大。人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将长期记忆的内容提取到短期记忆中,参与信息处理。短期记忆的容量很小,只能保存7±2块的信息。这个“块”是一个相对单位,一个英文字母可以算一块,一个英文单词也可以算一块。因此,适当增加“块”的长度,可以增加短期记忆的容量。比如手机号码“13612345678”,像“136-1234-5678”这样的3个号码比像“136-12345678”这样的2个号码更容易记住。尽管如此,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减轻短期记忆的负担可能比尝试增加短期记忆容量更重要。毕竟人脑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记忆。减轻短期记忆的负担可以让人脑专注于其他更重要的活动,例如逻辑推理、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减少短期记忆负担的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画草图。例如,问题的已知条件、需要确认的细节、解题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中间结论(可视为新的已知条件)都列在纸上,所以即不增加短时记忆负担,又便于综合考虑。同时也方便与他人讨论问题。励志力量与情感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解决问题的时候,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解决的越强烈,解决问题的进度就越慢。相反,当我们适当停下来,将注意力从问题上移开一段时间,然后再回过头来继续解决问题。这时候往往灵光一现,问题可能一下子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之一叫做动机。动机只是指心理动机。术语表达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机。与解决问题效率呈倒U型关系,如图3所示。图3.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可以看出,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是中等的(不是高就是低更好),而且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需要的***动机强度也是不同的。困难的问题比简单的问题需要更少的动力。也就是说,面对棘手的问题,问题解决者适度降低动机强度,不抱太大的解决意愿,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情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乐观、冷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解决问题,而紧张、恐惧、烦躁、抑郁等消极情绪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不难发现,很多新手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紧张,甚至是烦躁。而专家在面对问题,甚至是棘手的问题时,往往是从容不迫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情绪有些紧张、烦躁,不妨先停顿一下,调整一下情绪再继续解决问题。这可能比一头扎进问题更有效。因此,团队的直接主管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多关注团队成员的激励强度和情绪状态,并在必要时引导团队成员进行调整,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有意无意地创造紧张的气氛。这一点其实和中国古代各种兵书中所看重的士气是一样的。自动处理和直觉思维熟练的打字员在打字时不需要考虑要键入的字母在键盘上的位置,熟练的汽车司机可以边开车边与人聊天。这些都是自动化处理的例子。当人们对问题的某些部分的操作达到足够的熟练程度时,这些操作就形成了一个自动过程。这有助于在解决问题时,将个人有限的精神能量集中在整个问题中最困难、最关键的部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自动化处理也有助于直觉思维。我们来看一个笔者经历过的直觉思维的例子。笔者曾遇到过这样的求助。对方说,他在远程调试一段Java代码时遇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某个变量的值无法赋值。我的直觉反应是Debug时对方看到的代码与远程主机上运行的代码不匹配,导致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建议对方下载远程主机上的jar包,反编译相关类,看看其代码与本地代码的区别,以验证我的想法。***发现要赋值的变量的值来自另一个类中定义的常量。对方改变常量的值后,只是将变量的类更新到远程主机,而不是重新编译常量引用的所有类。更新到远程主机后,在编译器的作用下,远程主机仍然读取常量的先前值。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步骤其实是靠直觉思维:直觉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我们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去验证,最终解决问题。可见,直觉思维往往可以使我们快速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问题是新手通常不具备直觉思考的能力。直觉思维需要在解决问题中长期实践和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另一方面,软件开发人员在学习新技术、新事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联系这些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有帮助对于问题的解决,通过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逐步达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形成直觉思维的状态。心态心态是指预先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指的心态是一种心理刻板印象。让我们看一个实际的例子。测试人员想要评估数据库过期记录删除脚本的性能。脚本测试需要大量的数据库表记录(比如30万条)。对于这些记录,一些测试人员仍然采用改进负载测试工具的方法,向应用程序发送请求,由应用程序生成数据库记录,因为他们经常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这种方式生成的数据库记录。实际上,这些记录可以由专门编写的脚本(如存储过程)生成。这样既方便了对记录中数据的具体控制,又提高了记录生成的速度,便于重复测试。可见,心理定势使我们在面对“新问题”时,往往倾向于采用过去使用的方法和方法,这可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这就是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表现在重复使用过去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减少解决问题所需的心理能量,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自动加工。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定势,减少解决问题所需的心理能量;当我们尝试用以前的方法解决现有的问题却解决不了时,不妨仔细分析一下现在的问题和以前遇到的问题的区别,以前的方法是否还适用。或者说,解决问题的更高层次是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敏锐地发现现有问题与以往问题的不同,从而在第一时间选择不同的、更适用的方法。比如上面的例子,如果问题解决者在第一时刻意识到他的目标是生成一批记录,而这批记录是如何生成的是一个与他的目标无关的因素,那么他可能会想什么方法比向应用程序发送请求更有效。毕竟,人际关系的软件开发是一种社会团队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个人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时是非常有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在团队中找到愿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人。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使得个人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资源非常有限。观点采纳团队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当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他人的帮助时,就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沟通的顺畅与否,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能否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可能成为影响沟通效果和效率的瓶颈。换位思考是采用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换位思考能力强的孩子更能理解同龄人的需求,因此能更有效地与同龄人交流。如果我们将其与实际经验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这在成年人(同事)中同样适用。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换位思考体验从3岁到青春期(12-15岁)已经达到了“深”的程度。但是,笔者也经历过很多这样的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当事人在工作过程中与其他同事交流时,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对方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减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帮助的有效性和效率。结论本文介绍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然后,结合作者实际经验的例子,通过比较高手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差异,分享了对提高软件开发人员定位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指导。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给出的相关指导,也算是帮助我们形成了一个心理定势。因此,面对问题,我们一方面要从中吸取教训,另一方面要注意打破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