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如果不教给孩子这些能力,就只能等着“人工智能”抢走他们的饭碗,永远有机会走上父母期待的那种生活。至于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所面临的环境和竞争,将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体验范围。未来是万物互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过去依靠智商和经验的工作迟早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存储和3D设备已经进入家庭。想搜索通过技术来克服人类语言之间的障碍需要多少年?才发现今年诞生了一款可以实时翻译的手机工具……教育是什么?英文单词Education是苏格拉底发明的。这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的“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的意思,“tion”是名词,是引出的意思。所谓教育,就是真正把一个人的心引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我讲个故事,更能说明“引出”的好主意。在美国联邦法院,面前坐着两个人,一个是4岁的黑人女孩,一个是她的妈妈。他们高兴地举起报纸,上面写着:最高法院今天禁止中学种族隔离。这张照片拍摄于1956年,那年小女孩被所在社区的一所白人学校拒之门外。因为那时候白人学校和黑人学校是不能混的。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愤怒地起诉了她。官司一路打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六名大法官坐在一起讨论将黑人与白人分开是否违反美国宪法。这也是心理学首次被列为测量学科。通过实验,把白人和黑人分开后,即使孩子只有四岁,也能清楚地了解到白人比黑人好。于是这些大法官做出了一个结论,也就是美国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这份法案的起草人叫布朗。布朗法官首次在法律文件中明确阐述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幸福是他自己,不是他家人的,也不是他们学校的。)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看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终于有人告诉我:我从小接受的教育不是成为社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而是要“引出(leadingout)”,以至于我心中的那个****自己出来了。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做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的生活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世界?现在我们所有的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我想问的是——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世界?你是否意识到,当今天的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最需要运用小学所传授的能力时?其实那时候还不是高考的时候,而是在他35岁的时候——正值人生事业巅峰的时候,他最需要用到的一些人际关系技巧,从他出道以来就学会了。还是个孩子。所以我们今天说的人才是2040年35岁适应社会的人才,而不是16岁、18岁高考时适应社会的人才。那么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世界,到那时今天的孩子会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呢?难不成每个孩子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未来其实就是一场游泳比赛?我们尽量让他拼命的跑向一条起跑线,但其实以后就不用跑了,可能会有新的规定。2040年的职业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1、第一个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下图是棋王对战深蓝电脑。这是一台与国际象棋王对弈6局的计算机。现在是3比3,还在比赛中。五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对整个富士康进行机器人化改造。这些机器人不会24小时不睡觉,不会换工作,不会抱怨,也不会要求加薪。过去20年,信息时代的许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将大量被计算机取代。到那时,所有从事这些工作的人都可能会失业。比如现在很多人涌向的银行柜员,五年后、十年后会越来越少。如果没有其他技能,那就很尴尬了。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概念时代需要什么?他是一个高度概念化和高度情感化的人才。例如,麦肯锡是全球最大的商业咨询公司。1993年,67%的员工是MBA。2003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1%。现在10多年过去了,还在继续下滑,麦肯锡这些没脑子的MBA谁来补?就是麦肯锡加了很多MFA(Masteroffineart),也就是美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所以很多MFA慢慢取代了MBA。比较有意思的是最近有几家公司很火,一个就是苹果,苹果靠什么,靠程序员,靠工程师?不是,是靠好点子,是靠概念取胜吗?第二个小米,小米靠什么?小米背后并没有强大的产品工厂,核心是靠强大的粉丝营销和参与感。它是通过感知还是逻辑来运作的?再比如海底捞的服务。当信息时代推进到概念时代,那些原本只靠知识和逻辑来工作的,基本上会逐渐被电脑取代,越来越贬值,那些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到。计算可以由计算机完成,但创造力不能。2.第二个变化是变化会更多、更猛烈、更快、更难预测。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平均预期寿命为2.97岁,世界前5名企业为40岁,世界1000强企业为30岁。你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如果你25岁开始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这就是说,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造了世界前五的公司,那么你退休那年公司就倒闭了。所以当世界上五个人的寿命只有40岁的时候,你会更加明白,孩子以后不换工作是不可能的。他这辈子肯定至少要换五七份工作,换两三个行业。其实,不仅企业的生命短暂,行业的命运也同样如此。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待一辈子会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在大学期间还教他做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是在诅咒他,伤害他。3.第三个变化是以快乐和自我实现为中心的职业。中美GDP,中国2008年人均GDP为3400,2013年人均GDP为6470。2016年,中国人均GDP为8000。预计到2025年中美GDP会接近,到2040年会持平。但遗憾的是,自上世纪1994年以来,中国人的平均幸福感并没有明显提升,而且甚至下降了几年。为什么3,000和8,000这两个数字如此重要?因为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察,发现3000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门槛,意味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已经摆脱贫困,开始过上小康幸福生活生活,所以中国大概在2008年就过去了。小康。8000也是经济上公认的拐点,之后幸福感与经济效益之间就没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再过一两年,不管我们怎么挣钱,都不会更幸福。我们的幸福不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我觉得下一代肯定不会像我们这一代,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但是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他们真的会开始代替我们去追求幸福,这个话题让我们觉得生活有点奢侈。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为三个层次:底层生存、中层社会化、高层自我实现。一个人的主要需求出现在14-18岁之间,需求会慢慢固化。60后的主要需求是什么?他们在童年和文革初期都经历过自然灾害,所以这群人的核心是生存和尊重的需要。70后和80后不一样。他们前半部分的人是理想主义的,因为那时大家都很穷,但后半部分的人开始出海,开始追求成功,所以他们是中国最纠结的一代。他一边很浪漫,一边诗人,一边挣钱,最纠结。90后则完全不同。90后是最早在网络上公开承认自己脑残、放荡、对方是女神的群体。从心理上来说,一个人的内心一定是无比强大的,才敢这样贬低自己。90后早已被父母、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关注,认可的需求已经铺天盖地。因此,90后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虽然这让我们很困扰,但从好的方面来说,如果把整个家庭看成一个人,其实90后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整个家庭从一开始的安全感到自我实现的转变和认可。需要。虽然有些稚嫩,但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存在感是历史潮流,完全符合外部环境。说到现在,你觉得你的教育符合这个时代吗?在您对孩子的教育上,真的能让孩子胜任这样的时代吗?你的教育能否胜任这样一个理性衰退、观念增多、专业、行业、职业瞬息万变,真正追求幸福不是追求成功的时代?未来世界的主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那么接下来,我来说说如何胜任。未来的主人需要什么?第一个是从理性到情感。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同理心,需要会玩,需要找到感觉的意义。简单的说,2040年,当我们人均GDP与美国持平的时候,过得好的人应该是这样的:有品位、会讲故事、会跨界、有人情味、会玩、有一点有点自己的小追求。如果是在20世纪90年代,父母可能会建议孩子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因为一技能躲,所以有组织,有单位,有技能躲,才是最安全的。也许近年来,家长会鼓励孩子学习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但是2040年,社会上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在我看来,一定是“产品经理、总监、旅游设计师”这样的工作。这种人文与科技相结合的职业是未来的大趋势。二是从策划到创作。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案例。1953年,哈佛大学对人生目标的结果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明确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标明确而长远。25年后,发现目标较长的那群人生活得更好,3%的人成为了顶峰,27%的人生活得很差。但经过调查,证实这是一个从头到尾编造的故事。为什么编造的故事如此受欢迎?因为符合我们错误的判断,我们总是希望未来是有计划的、计划好的、定好的,父母希望孩子早点安定下来,不要动。在我看来,你对孩子未来最大的伤害就是,在他需要做最重要的决定的时候,你不让他做最重要的决定,比如上小学、上大学、娶媳妇……法律和房子。让他选择,帮他找工作。所以在他35岁的时候,当他真正面临转行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他一次也没有做出选择。所以在今天,更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制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这就足够了。然后拥有强大的跨界融合能力,保持好奇心,拥抱变化,在合适的时候,可以开创自己喜欢的事业。第三个趋势是,你必须让你的孩子拥有快乐的能力。在一个并非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里,一定要让您的孩子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所谓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幸福。爱因斯坦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长处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激情,有些人可以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的,但一定是最快乐的,因为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没有人认为自己是最成功的。让我告诉你另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是老师。一天,他在一家小吃店吃饭,走近一位提着小提琴的中年男子,旁边还有一个小女孩。小小的演出,小姑娘却噘着嘴不开心。原来这小姑娘刚刚考了小提琴三级,没考上。她爸爸说,他爸爸不让你报这个小提琴班,是为了让你过级。爸爸只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不开心,打开琴盒,给自己弹一首歌,熟悉的音乐就会响起,环绕在你身边,仿佛爸爸还在你身边边一样。只希望你有这样一个爱好,可以在这一刻陪伴你。我的朋友听了这话,泪流满面。所以我觉得让自己快乐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信息透明的世界,未来不可能人人都成功,你一定要帮助孩子获得这种能力。***总结一下,我觉得未来的主人有以下几个技能:第一是感性的思考,而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二要有职业适应能力和创造力,多于规划能力。三是要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无论成功与否,都要让自己快乐。由壮到美,是孩子未来训练的方向。我们需要培养很多美丽的人。***,我想讲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故事,它让我决定做职业规划。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爱因斯坦。60年代,有一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他是校报的记者。一天,他接到一项任务,要采访爱因斯坦。而恰好这家伙是物理系的学生。你可以想象,物理系的一个学生能够采访到爱因斯坦,是多么激动。看完爱因斯坦所有的采访,他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真正懂科学的人问的。他发誓要以物理系学生的身份向爱因斯坦提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问题,挖掘出爱因斯坦的爱。爱因斯坦的真正智慧。他在一个巨大的天顶和桌子上方的绿色枝形吊灯的大图书馆里读书。一直读到深夜两三点钟,突然灵光一闪,有一道绝妙的题,他仔细抄下题目,对折再对折,放在左前方口袋,盖好就回家睡觉了。第二天下午2点30分,他去找爱因斯坦,跑到爱因斯坦的小楼敲了敲门,门开了,爱因斯坦站在他面前,就跟照片一样:爱因斯坦有个爆炸头在卡其色地毯上穿着睡衣和羊毛拖鞋。爱因斯坦冲他点点头,左手拿着烟斗招呼他进来。年轻人和他一起穿过走廊,走进客厅。客厅约10平方米。有沙发,沙发旁边有咖啡壶。它正在煮咖啡,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整个房间都弥漫着咖啡和烟草的神奇味道。许多年后,年轻人回忆起那个下午,都会想起烟草和咖啡的神奇混合。爱因斯坦坐下,年轻人问: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您认为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不想让你有答案,我只想知道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嗯,这是个好问题。小伙子很高兴,以为我难倒了爱因斯坦,就等着爱因斯坦回答。爱因斯坦闭上了眼睛,时间过得很慢,灰尘在光中飞舞,房间里弥漫着咖啡豆和烟草的味道。大约十五分钟后,爱因斯坦看着这个年轻人,眼中闪烁着光芒。年轻人知道他有答案,他说出了答案。爱因斯坦说年轻人,如果要问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想是:这个世界是善的还是恶的?年轻人说,爱因斯坦先生,这不是宗教问题吗?爱因斯坦说不。因为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发明武器,制造壁垒,制造伤害人的东西,造墙,把人隔得越来越远。但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世界是仁慈的,他将用一生的时间去发明联系,创造联系,发明能把人们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的东西。说完这一切,爱因斯坦闭上了眼睛。知道自己有了答案,青年轻轻起身,穿过长长的走廊,关上了身后的门。这个答案第二天就刊登在了报纸上,也影响了很多人。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为互联网的创始人之一。所以我想说,在事业上,如果说有什么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不是技术,也不是能力,也不是技术方法,而是你对未来的信心是什么样的。一切都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你对未来世界的信念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如果一个家长或者一个老师相信未来是美好的,那么他就会教孩子去开拓可能性,创造可能性,多去尝试,去体验美好的事物。但如果父母和老师认为前途黯淡,他们就会教育孩子保护自己,开始努力学习,通过考试,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做一个诚实平庸的人。所以我想说,你对这个未来世界的判断,其实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话题。我有自己的答案,所以这是我写给一岁女儿的信——亲爱的婉婉,希望你认真的生活,精彩的生活,和自己比较,希望你活得精彩我从来不明白,你也不会。看不见的生命当然,这句话也是对大家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