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生产效率提升50%!华为用AI能力推动大东卷材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时间:2023-03-21 10:39:56 科技观察

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企业的主旋律,尤其是高端传统制造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技术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行业的最终目标。《中国智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产品,提高质量功能和附加值,提高关键零部件、关键元器件和关键新材料的自给率。  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东线圈)作为国内三大电机制造商的主要供应商,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投入。自动绕线技术瓶颈,成为国内首家实现12轴自动绕线的企业。通过与华为的合作,借助华为的AI能力,大东线圈突破了生产末端质量检测环节的技术难点,大幅提升了产品生产效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产业链上的竞争力。行业和影响力。  积极拥抱新技术,全力打造智能工厂  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成为各大手机厂商竞争的焦点。VCM马达作为广泛应用于手机摄像头的对焦装置,其精度和频率响应会直接影响对焦速度和成像质量,这也直接导致各大厂商在选择供应商时格外谨慎,更倾向于技术经验和成熟度生产过程。氯乙烯制造商。  作为一家老牌制造企业,大东线圈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各种小型高压线圈、自粘线圈、表面贴装功率电感、数码相机变压器和触发线圈的研发和生产。专业绕制细线、超细线、自粘线。其中,VCM产品入选2021年丹东市“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名录。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大东卷材的技术、产能、规模已成为东北地区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丹东“小巨人”企业。产品销往中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成为月产量2000万台的国际手机厂商优质二级供应商。  虽然在自动绕线技术上一直走在行业前列,但在生产过程末端的质检环节却遇到了技术瓶颈:依靠人工显微镜的传统检测方式需要质检员上岗每天八小时坐在显微镜前观察直径小于8毫米的线圈上的各种缺陷,不仅“又累又麻烦”,而且效率低下。每次遇到大订单,需要临时抽调其他部门人员协助质检,安装人员还要临时培训讲解如何识别缺陷,这让HR部门“身心疲惫””。  如果大量订单不能按时进行测试和交付,不仅会影响公司的收入,还会给合作伙伴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合作伙伴失去信任,直接影响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为解决这一问题,大东线圈积极探索新技术,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将华为的AI能力应用到产品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在进厂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将AI关键能力落地场景,做企业的好“得力助手”  用核心技术赋能制造业智能化,降低AI开发部署门槛,让制造业也享受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红利,是华为近年来的工作重点。  大东卷材VCM智能工厂项目以AI视觉检测为核心,辅以ERP和产线数字化系统,融合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企业提供物联网设备、车间上下料系统、智能调度、AI智能质检、车间物流等生产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实现工厂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企业整体产能提升50%以上。  根据大东线圈的业务需求,华为AI算法团队基于MindSpore开发了算法,将大东线圈的产品数据与指定质量要求进行比对,构建数据流接口和网络结构,结合特征分布线圈的特性,改进了通用图像分类网络。  此外,特征金字塔网络还用于在预测结果之前融合高层和低层特征。最后通过对比训练业务模型的结果来判断线圈产品是否满足质量要求。该算法检测粗铜线、线头、压断等10种缺陷。初期检测准确率可达85%以上,半年内可优化至90-95%准确率。  通过大东线圈VCM智能工厂项目建设,50台12轴日用专用自动机产能达到4000万片/月。整体产能提升50%以上,大大提高了质检效率,让质检问题不再成为企业的生产瓶颈和负担,让大东卷材拥有更强的交货能力,大大提高大东卷材在行业内的口碑和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大东线圈也制定了年产值4亿件、市场占有率30%、行业第一的总体发展目标。可以说,与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强强合作,为大东线圈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手机供应链的升级,国产手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幅提升。  打造好用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科技赋能各行各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技术落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数字经济体系,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  面对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缺乏设备、缺乏专家、缺乏技术,华为很早就提出了“普惠AI”的概念,从行业视角与人工智能生态融合,帮助更多的企业和合作伙伴,打造简单易用的AI开发平台,助力AI产业和生态的快速发展。  目前,华为AI在电力、金融、交通、制造等各个领域积累了众多深度实践案例,并以此不断反馈AI数据和算法能力的提升,优化全栈平台赋能体系,实现面对新形势新环境的实时能力更新,并保持一套AI应用系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帮助企业应对业务发展中的各种挑战,真正做到以科技赋能各行各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能力在更多行业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