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2017年9月公开数据显示,微信日均有9.02亿人登录,日均发送消息380亿条。截至2019年10月,登录和发送的消息数量更多。不支持手机在一定时间内显示这么多条消息。那么如何实现呢?事实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9008亿(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港澳台和华侨)已经超过13亿。先说结论吧:技术上可能是可行的,但是你什么也看不到。但商业上很难实现,大佬们讲究的是投资收益比。根据微信2017年9月的公开数据,微信日均登录9.02亿,日均消息380亿条。截至2019年10月,登录和发送的消息数量更多。不支持手机在一定时间内显示这么多条消息。那么如何实现呢?首先,必须考虑人为因素。对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亿万信息的价值无限接近于0,我个人根本不关注这些信息,因为获取信息的效率太低了。这就导致99%的人直接忽略了这个群的存在,每天剩下的这个群里的新闻无非就是置顶公告、置顶新闻、红包和聊天图片、浏览公告和新闻。考虑到并发的问题,一般现在的服务器都可以做到。毕竟,有很多新闻应用程序可以做到这一点;红包,我们做个算法,随机发,不要抢,严重影响体验。给十亿用户随机分配一份数据,应该不会太难。剩下的就是在斗图聊天,数据直接存储在服务器端的云端,分析处理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每隔几秒推送一次给个人用户,差不多。需要检索服务器上的详细信息。终端的压力不会太大。其次是传输,这是我认为最没有问题的环节,为什么呢?解决个人终端问题后,个人数据传输量不大,现有传输网络完全可以满足。服务器端的传输取决于服务器的构建方式。如果集中处理和存储,只能用100G的专线,建三五条线就够了。只是需要相应配套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才能搭建一个庞大的系统。对于分布式存储和处理,10G甚至GE专线就足够了。这是传输。三、加工。如果要对大量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就需要建设一个中国最大,甚至是全球最大、最复杂的数据中心,才能承载这个系统。但是,如果使用分布式处理,我相信目前的系统已经足够了。毕竟现有的计算量已经这么大了,有了这组之后数据量绝对不会爆炸。第四,完成存储和处理工作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数据甚至可以破解存储在个人终端上,将设备投资的矛盾转移到数据安全和管理上。第五,数据分析,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难点中的难点,如何从如此海量的数据中有效地分析和提取有用的信息,推送给具体的个体是核心关键。虽然这项技术还没有大规模商业化,但我相信这项技术肯定已经被尝试过甚至商业化了,只是大众并不清楚。毕竟这种事情,仔细想想还是有些可怕的。总之,如何把这个制度落实好,或者把这个群体建好,无非就是把需求和资源的矛盾,把大存储需求和大投入的矛盾,转移到数据安全和运营管理上。去中心化传输量,分析提取大量数据并定向推送,核心投资是一套完整的智能有效的大数据分析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