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马化腾新书序:“互联网+”是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

时间:2023-03-20 18:44:43 科技观察

如今,“互联网+”突然成为社会行业的热词,这是我两年前没有想到的。腾讯已经在朝这个方向积极探索。2013年,马云和马明哲在上海共同推出众安保险时,我们谈到了“互联网+”的实践。在几天后的“WeConference”上,我再次提出,“互联网+”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七大路线之一。当时,“互联网+”被频繁提及,主要是为了改变一些人的固有观念。因为我们在和一些政府或者传统行业的朋友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很难理解我们在做什么。大家认为互联网是新经济、虚拟经济,与自己的领域、传统产业关系不大,或者觉得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是冲突的、颠覆的、替代的、颠覆的,甚至是对立的。今天的“互联网+”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热议,表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互联网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甚至在本地,也出现了“互联网+”炒作的概念。万物互联新生态我一直认为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互联网会“连接万物”;无需神化“互联网+”,但“互联网+”未来必将成长为一个新生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体、个人和设备连接在一起。互联网不再只是虚拟经济,而是主体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与互联网相连,互联网与万物共存,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过去两年中,我在各种情况下提到最多的词可能是“连接”。腾讯要做互联网的“连接器”,希望“连接一切”。连接本身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我们的QQ、微信,首先是满足人与人联系最基本的需求。现在,我们正在将人与服务、设备、内容源连接起来,实现互联互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已经模糊。连接是所有可能性的基础。未来,“互联网+”生态将建立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上。“互联网+”生态将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各产业的跨界融合,促进各产业优化、成长、创新、重生。在此过程中,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将层出不穷、相互交融,最终呈现出“万物互联”(InternetofEverything)的新生态。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替代),而是“+”。各行各业都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都无法替代。我经常用电来比喻。今天的互联网很像带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与各行各业结合后,可以赋予后者新的力量和再生能力。如果我们错过了互联网的使用,就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否认了电力的使用。“互联网+”就像电一样,为各行各业注入一种新的能力或DNA,让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脱胎换骨。比如在互联网平台上,文学读者、影视观众、动漫爱好者、游戏玩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游戏、动漫、文学、影视不再孤立发展,而是通过聚合粉丝情感的明星IP相互联系,共生共存。可以说,“互联网+”为各类传统文化娱乐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腾讯提出“泛娱乐”战略,围绕明星IP打造粉丝经济,这正是行业趋势。“互联网+”是一种“包容多于小”的生态战略。在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中,??企业不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单位,个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细胞。因此,传统企业的形态和边界正在发生变化,开放、灵活、“大而不小”成为企业转型的趋势。过去,企业营销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而现在需要基于感知和数据,每时每刻感知每个用户的位置、需求和行为,快速了解和响应每个用户的需求和行为。细胞,甚至与每个细胞进行交流。一个不同的人在情感上交流并产生共鸣。未来,企业如果不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与个人用户的“蜂窝连接”,将像一个神经末梢麻木、四肢断开的生命体,面临生存挑战。借用“信息熵”的概念,在“互联网+”生态中,连接实现的层级单元越小,熵越低,商业活动和社会经济的消耗越少,效率越高,规模越大确定性。强,有序度越高,生态系统越有活力。反之亦然。“互联网+”代表着以人为本、惠及所有人的普惠经济。零件、碎片、个体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互联网+”时代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万物互联和信息爆炸带来的不是人的淹没,而是人的突出。每个人的个性更容易被识别,消费者可以更灵活地参与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服务于人,造福于每一个人。包容经济同时也是集约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可高效对接供需资源,提高闲置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环保。例如,“互联网+”在拼车、换房、二手交易、家政服务等领域不断创新。以“滴滴专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发展迅猛。这为优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实现绿色环保,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带来新思路。腾讯如何参与“互联网+”腾讯参与“互联网+”生态的方式主要是开放协作和跨界融合。张小龙说:“微信是森林,不是宫殿。”我同意。近两年,腾讯对自身业务做了很多减法,专注于最核心的通信和社交平台、内容游戏等业务,其他交给合作伙伴。这是我们从过去几年的惨痛经历中得出的结论,我们将坚定地做所有创业者的最佳合作伙伴。我喜欢这句话,给自己留“半生”,把另一半生给伙伴,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生态。在腾讯的开放平台上,现在有数百万的合作伙伴和数亿的用户。很难说今天的腾讯就是腾讯自己。企业正逐渐成为无边界的开放组织。现在包括三大BAT在内的生态公司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力,可谓英雄见仁见智。腾讯走得更早,只是碰壁更早,改变更早。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走向开放。无论是数据开放、云平台,还是连接提供,我们都希望将更多孤立的信息孤岛连接到各自的生态系统中,让更多的传统行业在这个系统中共存发展,让各自生态系统中的用户获得更高的成就。生活质量。这是一场良性竞争。看谁做得更好,生态系统的粘性和用户数量会增加。除了经济领域,“互联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也相当广泛。例如,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将多项民生服务功能集于一身,在智能手机上打造政务服务大厅,将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4月中旬,腾讯与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时,一位政府官员在交流中指出,“互联网+”代表着未来,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社会形态的变革。.趋势。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互联网+”确实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起跑线上思考“互联网+”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的起跑线。摩尔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当这两种指数增长效应叠加起来会发生什么?“互联网+”可能带来很多“弯道超车”的机会,但也可能带来被超车的风险。例如,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包容性增长的驱动力。对于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来说,“互联网+”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在更广泛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看到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正在重新聚集在“互联网+”的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发达国家希望继续抢占主导生态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借此实现“弯道超车”。时下热议的德国工业4.0和美国先进制造,都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基础和创新引擎。回头看我们国家,工信部为什么把工业和信息产业放在一起管?战略意义已经明确。在今年(2015)的全国两会上,我再次提出“互联网+”的主张。可喜的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倡“互联网+”,并正式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于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今天,面对“互联网+”的起跑线,不仅是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各行各业乃至全国都需要抓住难得的机遇窗口,做出关键性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