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第二个这句话的一半——“初心易得,守恒难”。前半句更像是理想主义者,后半句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在社交领域坚守了13年的人人网,最终选择了离开;多年在通信领域称霸的小灵通也没能活下来;此外,还有小霸王、腾讯微博、网易博客……近日,WindowsCentral报道称,一位微软高管在国外博客上发文称,微软正在计划放弃目前的主流浏览器Edge浏览器,并基于谷歌的Chromium引擎重新打造一款新的网络浏览器,内部代号为Anaheim。此消息一出,在科技界引起广泛讨论,大家对此褒贬不一。但有一个疑点是,大家出奇的一致,这也是导致微软“无奈放弃”的原因。Edge浏览器:玩起了失去市场的“多人游戏”。Edge浏览器诞生于2015年的Windows10,是微软为应对IE浏览器在浏览器市场长期不利的局面而推出的。官方称比谷歌浏览器好用。更强更快。然而Edge浏览器发展到被微软抛弃的前夕,依然没有担起重振微软浏览器业务的重任。根据NetMarketShare发布的2018年5月全球浏览器市场份额报告,Edge浏览器仅以4.1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不仅远低于其竞争对手谷歌浏览器的市场份额,甚至更低。基于其前身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Edg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一直很小的原因有以下三个。一是更新速度慢。微软浏览器的更新速度并不快。后来的Edge浏览器虽然更新速度有所提升,但还是算不上快,更新周期差不多一个多月。主要原因是Edge浏览器绑定了Windows系统,更新系统是升级浏览器的唯一途径。一般来说,系统的更新速度要比浏览器等应用慢很多,所以更新速度也比较慢。二是用户体验差。由于Edge浏览器的核心是微软新开发的MSHTML,与GoogleChrome、Firefox等市面上主流浏览器的核心存在或大或小的兼容性问题,是开发者难以接受的。也正是因为Edge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开发者为它开发软件的越来越少,最终Edge浏览器的可扩展程序越来越少。兼容性问题不仅影响开发者的体验,也影响普通用户的体验。第三,Edge浏览器的性能有待提高。如今,在浏览器在计算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时代,用户浏览器的性能已经成为他们选择的重要因素。评价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性能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跑分,这种方式也可以用来评价浏览器的性能。在现代模式下的Speedometer2.0基准测试环境中测试浏览器渲染速度。同样在Windows10系统上,Edge浏览器比GoogleChrome和Openg浏览器慢35%左右,比Firefox慢22%左右。纯性能测试中,也是播放2K视频。Edge浏览器虽然比Openg浏览器和部分国产浏览器运行流畅,但帧率波动仍然高于谷歌浏览器和火狐浏览器。从以上可以看出,Edge浏览器在市场上的表现不佳,主要是其自身的原因,即更新速度、用户体验和性能方面的不尽如人意。此外,多年来用户已经养成使用系统自带浏览器下载第三方浏览器的习惯,这也是Edge浏览器市场份额偏低的重要原因。谷歌浏览器内核:微软不完善的“救命稻草”谷歌浏览器是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浏览器,约占市场的61%。造浏览器事件也引发了外界对谷歌浏览器是否会加剧市场垄断的思考。事实上,微软之所以选择谷歌浏览器内核,主要是基于谷歌浏览器的几个独特优势。这些优势也是人们担心谷歌浏览器可能垄断浏览器市场的根源。一是更好的用户体验。影响用户使用浏览器体验的主要因素是兼容性、功能和UI设计。前文提到,Edge浏览器兼容性差、功能差,而谷歌浏览器兼容性差、功能差。目前,它也是浏览器领域中最好的之一。GoogleChrome使用的内核是webkit和blink。目前大多数浏览器都在使用这两个内核。它们约占浏览器市场份额的70%,因此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并不严重。谷歌浏览器也是较早的支持可扩展插件的浏览器。此外,使用谷歌浏览器的用户越来越多,开发者也更愿意为其开发插件。因此,谷歌浏览器的功能更强大。而且,谷歌浏览器的UI相对清爽简洁,采用符合现代审美的扁平化设计,可以让它的用户体验更上一层楼。其次,谷歌浏览器具有出色的性能。虽然目前市面上的浏览器性能在日常使用中感觉差别不大,但是在启动速度和渲染能力等方面浏览器性能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在启动速度方面,谷歌浏览器首次比Edge浏览器快0.3秒,比火狐浏览器快0.4秒;而在网页打开速度方面,谷歌浏览器依然有0.06-0.1秒的优势。在渲染能力上,差距变大了。目前市面上的浏览器都不能流畅运行3A大作,但谷歌浏览器可以。据悉,2018年国庆期间,谷歌已经启动了谷歌浏览器的内测《刺客信条:奥赛德》,可见谷歌浏览器的性能已经接近系统级别。三是谷歌浏览器更新速度更快,用户更新更方便。谷歌浏览器等第三方浏览器都具有自升级功能,这对Edge浏览器来说是一个优势,因为用户自主升级浏览器更加方便。谷歌浏览器的优点是更新速度快。更新周期最短7天左右,最长1个月。平均每半个月更新一次,在整个浏览器领域名列前茅。如前所述,谷歌浏览器有很多优点,但谷歌浏览器并不完美,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谷歌浏览器对用户电脑的硬件要求更高。毫无疑问,谷歌浏览器的性能是强大的,但它是建立在硬件之上的。用户在使用谷歌浏览器时,出现浏览器卡顿、死机等问题,都是由于电脑内存和CPU无法满足浏览器的需求所导致的。真挚地。可见谷歌浏览器对电脑的硬件还是有要求的。另外,谷歌浏览器对初学者有一定的门槛。谷歌浏览器的UI设计语言干净简洁,首次打开时没有多余的插件和特定的导航页面,用户需要自行配置浏览器。这是谷歌浏览器的优势,但对于新手或初学者来说,是使用该浏览器的门槛。更换内核救命,救的不是“市场”实事求是,谷歌浏览器拥有大多数浏览器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但也确实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微软使用谷歌浏览器内核重新打造新的浏览器为了改变浏览器领域效果不大的不利局面。在笔者看来,微软此举与《拯救大兵瑞恩》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两者都能挽救“被救者”的性命,但在救援过程中付出了更多的牺牲。一方面,浏览器领域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届时,谷歌Chrome、火狐等大型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将增加,微软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将增加。变小。主要原因是市场份额较大的浏览器,如谷歌浏览器和火狐浏览器,已经拥有大量的用户,用户已经对它们产生了依赖。此外,大量的用户数据存储在以前的浏览器中,进一步将用户与浏览器连接起来,由于微软使用的是谷歌浏览器内核,因此用户很难更换浏览器。另一方面,微软使用谷歌Chrome内核重新打造一款新浏览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重新开放Mac平台。根据NetMarketShare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2月,MacOS的市场份额仅为9.89%,不足10%。因此,即使微软使用谷歌Chrome内核的新浏览器打开了苹果电脑市场,也无法获得更多的用户。.对于微软来说,更换浏览器内核对于挽回原有IE浏览器90%的市场份额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此外,微软的新浏览器在采用谷歌浏览器内核的同时,也会继承谷歌浏览器的不足。例如,硬件要求高的劣势将成为“新版Edge浏览器”复兴之路上的障碍。根据微软在Bythenumber网站公布的数据,全球Windows用户数量已达15亿;结合其Windows近80%的市场份额,可以推算全球约有18.75亿PC用户。据外媒报道,使用低端电脑的用户约占电脑用户的70%,这也意味着全球有超过12亿用户无法流畅运行微软基于谷歌Chrome内核的新浏览器。服务器业务也是一大挑战。从总结可以看出,微软被迫放弃Edge浏览器,使用浏览器内核重建浏览器,不仅是因为Edge浏览器本身的缺点,还有谷歌Chrome、Foxfire浏览器,以及甚至是自己的浏览器。IE浏览器等竞争对手的外部冲击,迫使微软在种种因素下放弃“亲儿子”,改用“竞争对手”的浏览器内核。此举治标不治本。它不能挽救微软浏览器日益萎缩的市场,只能挽救微软浏览器的生命。当年IE浏览器垄断了95%的浏览器市场份额,而如今微软在浏览器领域的霸主地位已经蔓延到Edge浏览器不到5%的市场份额。原因值得深思,如何挽救Edge浏览器也值得微软重新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