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寻山猫编辑部,我是寻山猫。最近在整理以往项目中的指标,看看在不同的场景下,哪些指标更适合使用。梳理之后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指标的应用上,只考虑是否可以衡量一个业务场景,而没有考虑是否有更好的口径或指标。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说不同指标不同口径的区别。如何选择指标我们来看一个场景:当我们打开京东时,我们需要计算页面“精选”模块的点击量。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相信大家可以想到CTR,就是点击次数/PV。计算的是一个平均PV,有多少点击但是真的合理吗?思考30秒,然后往下看。就分子而言,点击次数没有异议,有多少次就有多少次点击。但是光伏呢?PV的计算方式其实有3种:1、统计页面显示次数。无论是第一次还是各种操作后,返回当前页面,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重新记录,否则只记录第一次进入页面3.模块曝光次数用户实际看到模块的次数,看到一次就记录,再次看到就不记录这三种方法,你觉得是哪一种方法呢?是不是更合理?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CTR是衡量什么的?1、每次显示首页时,是选中的模块被点击的次数,需要和其他模块比较?2.或者是首页Loading,不管是否从其他页面回滚(不重新加载),选中的模块一共被点击了多少次?3.或者测量这个模块被看到了多少次,有多少次有效点击?如果是第一种,那么我们公式中的分母就是页面展示次数。即每打开一个页面,我们都算1次,不管是第一次打开页面,还是操作后,从另一个页面返回到首页。这个计算口径可以很好的和其他模块对接,对口径进行量化。但我们不能保证用户每次都能看到特色模块。如果是第二种,与第一种不同的是,无论页面显示多少次,都只算第一次。只要页面没有重新加载,我们就不会记录它。相比第一种,我们计算出来的CTR值更大,指标也会更灵敏。为什么秒口径下的CTR测量更灵敏?想象一下,用户不停地点击选择模块来寻找不同的想要的商品,需要10次才能找到;我只找到一次我想要的产品。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当然希望是后者。如果我们用第一个口径来计算,由于每次页面显示和点击我们都会记录,那么CTR永远是1(1click/1display),无论是被搜索10次还是被找到1次,CTR都是都是1。但是如果用秒口径来计算的话,找10次的CTR是10,找1次的CTR是1。因为不管你点击多少次,我们只记录1次。可以发现,在第二个口径中,我们可以用CTR来衡量同一个业务场景下不同的用户操作,从而更好的衡量产品的效果。所以第二口径会更灵敏。再来说说第三口径。第三个口径和前两个口径的区别在于有多少用户实际看过这个模块,这个模块的点击效果如何。但它也带来了问题。如果我们想把这个模块和页面上的其他模块对齐,我们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有的模块是暴露的,有的没有,所以我们在计算的时候需要做一定的处理,这样就达不到数据的可用性。当然,使用这些口径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业务的强结合,因为根据业务的不同,我们可能需要越来越关注它,我们需要暴露口径下的CTR。但在前期,加载口径CTR可以满足业务使用。如何优化指标上面我以CTR为例来说明一个指标本身有多个口径,以及每个口径之间的区别。那么问题来了。每个指标都有这样的口径差异吗?这个问题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不同的业务场景,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指标,我们也可以相应的拆分不同的指标。就指标而言,我们可以将指标拆分为底层公式+业务变量。底层公式很简单,比如CTR,就是点击次数/展示次数,这是最基本的计算逻辑。但是对于业务变量,我们需要强结合业务。如上所述,这个显示可能是服务器记录的,也可能是客户端记录的,但这些都不是用户是否真正看到了模块。因此,我们在实际建立指标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业务变量。随着业务的迭代和发展,我们往往需要对业务进行更加细致的衡量,因此指标也需要随着业务不断调整,更加准确地衡量业务。以上就是本期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