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智能手机在过去1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时间:2023-03-18 21:51:14 科技观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智能手机可能是过去10年最具影响力的数码消费产品,整个手机行业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当时,诺基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苹果的iPhone刚刚推出第四代,黑莓、Palm、微软也都有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精彩纷呈。但现在,无论何时走进手机卖场,都很难看到苹果、三星以外的海外手机品牌。经过柜台时,华为、小米、OPPO、vivo的招牌会不断涌入视野。这些都是导购们一遍又一遍喊的名字。新品牌取代了老一代的经典,手机产品本身也发生了审美和设计方式的变化。其中大部分是技术突破和技术革新带来的,也有一些是在软件层面探索出的新鲜创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和其他设计挥手告别。塑料材质和小屏幕成为高端的牺牲品。购买手机的原因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无论是性能、拍照还是存储规格,本质上都是隐藏在机身内部的参数。真正能抢到消费者第一眼球的还是外观。为了提供更高的价格,手机制造商也会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屏幕尺寸,使产品的外观更接近旗舰设备。一些难以凸显“高端”和“品质感”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抛弃。这包括我们熟悉的塑料材质,以及小尺寸屏幕。过去,塑料是手机行业使用最广泛的化工产品。毕竟它的成本足够便宜,容易成型,也不会遮挡天线信号。加工技术的成熟,让塑料摆脱了“廉价”的认知。比如苹果的iPhone5c和诺基亚的Lumia系列,在他们手中,以聚碳酸酯为代表的热塑性材料成为点缀缤纷色彩的不二之选,甚至还做出了陶瓷般的温暖手感。但遗憾的是,这些新的尝试未能赋予聚碳酸酯与双面玻璃和铝合金材料相同的地位。在大多数消费者的固有认知中,“高端手机用金属和玻璃,低端手机用塑料”。”已经成为衡量一款产品价值的关键因素。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对手机屏幕尺寸的理解上。今天,你很难找到一款配置旗舰但屏幕大的手机。主流厂商中5英寸左右的尺寸,就连售价699元的红米8A也采用了6.2英寸的屏幕。也就是说,手机上面积最大的部件已经不能用来区分高低端产品了。已经成为千元机都可以使用的技术。厂商选择大尺寸屏也有自己的理由。毕竟更大的屏幕也带来了更多的内部空间,而这些多余的部分基本上都会被震动马达、多摄或者无线充电环等新部件占据。只有带来这些更丰富更好的体验,消费者才会心甘情愿地打开钱包。但塑料、小尺寸屏幕等“过时技术”就一文不值了吗?好像也没有那么绝对。我觉得在全金属手机兴起之后,玻璃一度失宠,但现在为了兼顾无线充电和信号,厂商又把玻璃推回了前台,带来了更成熟的技术。同样,如果屏幕折叠技术成熟,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手机的尺寸,自然也就不会再有“大屏”和“小屏”之争。都说时尚是经典的轮回,手机的设计也是不一样的。手机越来越追求一体化,但也抹杀了很多人性化的东西。智能手机是一个喜欢在外观上做减法的行业。从产品层面来说,大尺寸屏幕让手机获得了更多的内部空间。不过厂商还是会改变各个部件的比例,进一步挤出更多的可用空间。回顾过去10年手机的演变,你也可以发现,一方面,我们获得了缝隙更少的机身、更加一体化的机身,以及各种无线传输技术;手机的电池,没事的时候可以按两下的物理按键,陪伴了我们无数个日日夜夜的3.5mm耳机孔,也一一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中。是不是因为没人想用而被淘汰了?很明显不是。对于用户来说,这种充满年代感的技术还是可以解决很多痛点的。例如,可拆卸电池可以缓解“生活焦虑”,而不是像吊瓶一样将我们连接到充电宝;再比如物理按键,它的易用性和学习门槛低,也是手势交互无法比拟的。的。然而,在决定一项技术是生是死时,用户似乎没有太多选择。即使有些人真的不喜欢这些变化,厂商还是会给出各种理由想方设法说服消费者忘掉旧的解决方案。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变化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更好的一面。虽然电池无法拆卸,但得益于一体化设计,手机厂商可以节省更多空间来增加电池容量和延长电池寿命,同时还能保证产品安全性和结构可靠性。再加上快充技术的到来,大大提升了我们手机充电的效率,也算是解决了“用时间换空间”的问题。就实体按键而言,它的消失换来了一块视野更大的屏幕。智能手机仍然是围绕屏幕构建的设备。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全触控键盘打字,因此砍掉Home键似乎并不是特别不能接受。反之,音量键和锁屏键则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被取代的可能性。虽然在vivoNEX3和华为Mate30Pro等瀑布屏手机产品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将音量键换成触控反馈的设计,这意味着砍掉所有手机按键是没有技术限制的。但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外观功能的映射,而是如何还原与实体按键一模一样的感官反馈,或者说如何模拟“真实”。iOS和Android控制着软件行业,它们不再是10年前纯粹的手机系统,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手机形态上的很多差异,甚至在系统层面,供用户使用的也不仅仅是iOS和Andorid从中选择。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长。比如webOS以极简卡片式UI为核心,而黑莓的BBOS和微软的WindowsMobile则主要面向商务人士,而昙花一现的诺基亚MeeGo在纯手势、无按键的滑动交互上更加先进。但是我们再也看不到这些替代系统了。尽管很多触控交互并不是iOS或Android开创的,但借助更成熟的应用商店系统,它们不仅控制了整个手机软件生态,也重构了我们使用手机的方式。道路。最终,除了苹果本身,大部分厂商都选择了进入安卓阵营。他们打败了老一代手机品牌,继续与幸存的同行竞争。但是,发展到现在,这两个系统的相同点恐怕要多于不同点。无论是界面设计,两者的系统级功能和界面风格都越来越趋同,比如深色模式、各种毛玻璃效果、白底大色块、圆角卡片等等,甚至逻辑手势交互。它已成为大多数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上升到更大的层面,比如融合移动和桌面应用生态,发展AI和AR等新兴领域,与影视和音乐内容平台竞争,苹果和谷歌的大方向也是一致的。此时此刻,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系统,都已经是没有硬件的存在。与其说用户选择了一部手机,不如说是拥抱了基于这个平台的一整套服务。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硬件和服务绑定到这两个系统上。它可以是手腕上的手表,耳朵上的无线耳机,甚至是家里的音响和电视。.想要撼动这样的生态格局,不是重建一个好看好用的系统就能实现的。未来十年我们还能期待什么?我们可能很难看到像智能手机这样的消费电子设备能够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经历了最快的10年发展。这种曾经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通讯工具,如今能够依靠近14亿台的年出货量,远超个人PC等品类。电子产品被抛在后面。但是在上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之后,业界对于硬件形态和软件开发的理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接下来,我们只需要一步步向前迭代即可。我们已经很难看到10年前的飞速变化。那些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头部厂商,不再满足于只做手机业务,而是试图将业务拓展到耳机、手表等领域。这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建立更稳定的生态系统。有人认为,智能手机的重要性在5G时代会降低,尤其是当我们身边连接的设备越来越多,加上AI和云计算的驱动,任何本地产品都可以突破物理界限,成为一个整体的控制中心生态系统的前提是我们的环境网络足以承载这样的数据传输。有一天,即使我们出门不带手机,也可以依靠耳机和手表上的语音助手来解决大部分需求。当然,这样的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仍然可以保持对智能手机的想象,等待下一个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