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新基建将于2023年底初步建成。工信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物联网企业已成长为产值超百亿的龙头企业,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多部门和机构解读《行动计划》,表示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行动计划》的推出将为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全面发展注入一剂“兴奋剂”。在政策加码、市场需求释放、资本支持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国内物联网行业发展迎来黄金期。弥补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据专家介绍,物联网以传感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为信息感知等服务提供基础设施,信息传输、信息处理。.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将物联网纳入数字经济七大重点产业,对物联网接入能力和重点领域作出部署应用程序。我国物联网产业近年来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1.7万亿元,预计2020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2022年,工信部信息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物联网产业总体规模、骨干企业数量、标准制定数量均达到规划目标、物联网应用布局范围和综合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工信部也表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持续推进。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感知、传输、处理、存储、安全等关键环节技术创新积累不足,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新型短距离通信、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仍需创新加大科研力度。二是产业生态不够健全。我国物联网企业竞争力不高,具有生态引领能力的龙头企业较少,产业链上下游沟通合作程度低。三是缺乏大规模应用。现有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碎片化,广覆盖、大连接的物联网商业应用场景探索不够充分,应用部署成本较高。四是支撑体系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标准引领产业发展作用不强,物联网安全问题依然突出,相关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中国互联网协会分析,我国物联网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主要包括碎片化、安全性和高成本。此外,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也面临挑战。确定量化目标按照《行动计划》,到2023年底,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为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民生消费升级奠定基础更坚实。《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底量化目标:推动10家物联网企业成长为产值过百亿、能带动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应用规模不断扩大,物联网连接数超过20亿;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40余项。对于如何提升物联网产业的创新能力,《行动计划》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安排。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落实“挂单挂帅”,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加大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新型短距离通信、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二是推进科技融合创新。加强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物联网融合发展,提升物联网终端感知能力和应用平台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三是构建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地方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一批物联网技术孵化创新中心,调动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基金会、开源社区等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安全是物联网发展的前提。《行动计划》提出依托科研机构和联盟协会加强物联网卡安全管理,建设物联网密码应用测试平台和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物联网安全产品”等方面着力提升物联网安全技术应用水平和安全公共服务能力。物联网行业市场空间可观专家表示,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万物互联需要技术创新,市场应用模式和服务理念创新,更重要的是政策引导和推动.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元生表示,《行动计划》将为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全面发展注入一剂“兴奋剂”,面对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业,为行业做出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也为未来精准施策指明了方向。中信建投认为,物联网的价值和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应用需求将爆发式增长。天风证券表示,物联网兼具新基建属性和5G应用场景,市场空间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