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数字人民币专利数激增,“区块链”或大有可为

时间:2023-03-17 18:15:25 科技观察

数字人民币专利数量激增,“区块链”或将大有可为,应用也在不断更新。2019年底,关于DCEP试点项目的消息不胫而走。12月初,《财经》报道称,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参与,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有望登陆深圳、苏州等地。同样在2019年,Facebook提出了推出数字货币Libra的计划,并提前发布了Libra白皮书。Libra的出现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货币竞争,因为Libra对应一篮子货币,对主权货币构成威胁,引发各国监管担忧。可以说,2019年是央行数字货币的拐点,2020年是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元年。如今,除了首批深圳、苏州、成都、雄安和北京冬奥会外,数字人民币又新增上海、长沙、海南、青岛、大连、西安6个试点城市。+1”的格局。在数字人民币到来之前,可以说央行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央行数字货币的专利布局和产业研究。通过梳理央行数字货币相关的专利货币方面,提出相关专利的央行研发机构主要有3家: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数字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巢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北京智能卡技术研究院)三家公司在2016-2019年间共申请专利97件,其中,研究院数学在三所院校中专利数量最多,2017-2019年共申请专利65件(占总数的67%)).时间节点为6月26日(35条)和12月28日(13条)。2018年和2019年分别申请了4项和13项,时间跨度大;中国人民银行印刷科学研究所申请的22件专利数量(占比23%)集中在2016年3月25日,非常集中;中巢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研究所申请DCEP相关专利数量最少,共计10件(占比10%),但时间跨度较大,涵盖2016-2018年.从功能上看,相关专利涉及顶层设计、钱包设计、跨行结算、区块链、交易兑换、芯片卡等方面。可见,央行在数字货币领域的研发工作具有很高的前瞻性,为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做了充分的准备。聚焦“区块链”,大有可为?如果说2016-2019年央行对数字货币还处于研究准备阶段,那么从2020年数字人民币试点开始,我国央行数字货币正式进入发展阶段。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截至8月初,下同),数据科学研究所共申请专利30件,其中只有5件专利明确与数字货币相关,而作为多达23项专利涉及区块链技术。包括数字证书、交易证书、智能合约、数据处理、共享文件等诸多方面。虽然这些专利并未明确表明与数字人民币相关,但数据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央行下属机构,是数字人民币的官方研发机构,国家队成员。金融科技行业,中国最早的区块链实践机构,数字货币国际规则。参与者。因此,其专利布局或多或少与数字人民币有关,未来可能会应用于数字人民币的某个方面。另外两家央行下属中巢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自去年以来共申请了22项专利,其中只有2项专利明确与数字货币相关,其中大部分是区块链。相关技术专利。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印刷科技研究院共申请专利8项,其中大部分涉及印钞造币相关技术专利,包括纸张、印码、材料、防伪等,以及没有数字货币。相关专利。可以看出,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行业的发展,行业角色和功能的划分更加清晰。从数据科学技术研究院去年至今的专利统计图可以明显看出,与区块链相关的专利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虽然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分布与区块链技术并不协调。数字人民币集中管理的两层运行体系,但实际上数字人民币系统采用分布式和平台化设计。在一些特定的层面上,区块链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产生很好的效果。这一点,在之前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和简报中也有体现。对于区块链技术在数字人民币系统中的应用,穆长春表示,区块链具有数据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优势,但更具有性能和可靠性的优势。可扩展性上的短板更适用于低并发、低敏感度的资产确认、交易转账、账本验证等场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在贸易融资区块链平台、数字票据交易等贸易融资、保兑交易、交易对账等领域探索区块链的创新应用平台。因此,在数字人民币的交易层,由于高并发和低延迟的支持,公众可以直接持有央行债权,采用中心化结构,所有跨机构交易均通过央行中转;而在发行层,可以充分发挥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他表示,在数字人民币支付系统的发行层,基于联盟链技术构建统一的分布式账本。央行作为受信机构,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将交易数据上传至链上,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对账,账本集体维护,多点备份。同时,利用哈希算法的不可逆性,区块链账本使用哈希摘要代替交易敏感信息,实现不同运营机构之间的数据隔离,既保护了个人数据隐私安全,又避免由分布式账本引起的财务数据。安全隐患(数据科学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专利就是这方面的布局)。聚焦“区块链”,大有可为?除了央行机构,其他市场主体也对“数字货币”颇感兴趣,其中不乏数字人民币的参与者。据移动支付网统计,2020年以来,共发布“数字货币”专利申请271件(含数据科学技术研究院其他专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专利申请数量甚至超过了2016-2019年。全部的。其中,个人申请专利49件,企业申请专利222件,占比超过80%。还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以及银行、支付宝等机构。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甚至个人都对数字货币非常热衷,专利数量也在近几年逐渐增加。但就目前数字人民币的市场环境而言,虽然各地正在试点,但不少参与企业对其前景仍表示不解。相关人士告诉移动支付网,目前数字人民币还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衔接。大部分参与试点的企业仍在推动相关应用免费落地,商业模式尚不明确。一些企业困惑的关键点。但也有部分参会企业较为积极,认为数字人民币前景广阔。此前,拉卡拉在一次投资关系活动中表示,从未来的市场规模来看,相当一部分现金交易、钱包支付、银行体系内的转账交易将发生转型,这将推动数字人民币支付交易的增长。.至于商业模式,拉卡拉认为未来收费可以明确,但费率仍不确定。总而言之,在监管和试点的双重驱动下,数字人民币目前在市场上走红,企业的专利布局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在商业模式不明朗的当下,市场红利尚未显现。无论是用户端的接受程度,还是产业链的配合协作,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