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携程熟客再次被曝,技术指责救不了用户

时间:2023-03-17 14:20:24 科技观察

3月11日,网友@陈利人爆料自己在携程上买了机票。轩被系统告知没有票了,再次搜索时价格变为18987元。贵了将近1500元,期间间隔不到10秒。他立即退出软件,重新登录,但价格还是一样。陈立人觉得这件事太过蹊跷,于是登录海航官网查看。没想到发现同样的行程不仅门票多,而且价格只要16890元。陈立人随即截图将此事曝光在网上,引发网友对携程大数据杀戮的讨论。在这里,我先说说大数据杀熟的意义:大数据杀熟是指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看到比新用户更高的价格,老用户需要花更多的钱来消费同样的产品。2至于携程的大数据熟悉,早在2018年5月,就已有先例。当时有不少网友反映,同一家酒店的同一间房,不同手机订的价格不一样。其中一位网友提供了订单截图。截图显示,网友在同一天使用两个账号订了同一家酒店的同款房型,但差价25元,其他网友也晒出了192元的差价。一时间,携程“大数据杀熟”的声音此起彼伏,王菊、演员韩雪也在微博上公开吐槽携程:还有很多小伙伴被骗了:最搞笑的是甚至还有专门的人创建了一个话题,叫做:#关于携程说的都是泪#,2796位被携程骗过的朋友在里面吐槽自己的经历。甚至还有大V专门组织了抽奖活动,安慰和自己一样被携程骗过的朋友。总结大家的经验不难发现,携程对大数据的熟悉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数据熟悉:老用户有时会为同样的服务支付比新用户更高的价格。2、下单后不能退单:曾有人在携程上买了两张机票,但因行程变更取消订单时,被告知要收取18000多的退票手续费。3、软件上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有时候买了五星级的酒店服务,到店后发现差距太大了。携程站出来讨伐热潮,并表示:重新订票显示无票的原因是2月26日发布的新版机票预订流程存在bug——本版全球订票系统,每点击一次“支付”,即使不支付,也会暂时占据预留座位。结果再次搜索没有票,系统自动推荐了更高舱位的票。不少网友看到声明后表示,这是什么操作?有人模仿携程的技术同学一脸疑惑:又让我们背锅?!无论携程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我想没有用户会相信,正如陈立人在微博上所说:建立用户信任需要很长时间,但摧毁信任只需要一段时间。3那么对于大数据的熟悉,我们普通用户应该如何应对呢?说到应对,首先要知道网站是怎样“熟”的?由于大数据的应用,网站可以方便地为用户浏览历史、搜索记录、收藏、下单等行为刻画用户画像。如果你“幸运”被归类到高消费能力的人像组,对不起,下次你搜索产品时,网站很可能会向你推荐更高的价格。网站甚至会实时分析你搜索商品的消费意向和购买意向。如果您发现自己此刻的购买欲望非常强烈,购买需求非常迫切,也可以向您推荐高价产品。毕竟,在急需的情况下,谁也不会花太多时间货比三家。知道了对方的策略,我们就有了对策。既然你要做用户画像,我们就得把我们的画像模糊化,让你捉摸不定,猜猜我的心理!1、一口气卸载重装,破坏对方长期积累的资料,冒充新用户,家世无辜。二清。说不定会赶上新用户的福利,比如注册红包。(不要用原来的号码登录,同一个账号的信息已经被记录了)2.关闭权限。每个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从我们这里获取信息。在使用APP前,充分了解其功能用户权限,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关闭部分隐私权限。也可以有效避免被搜集信息被杀。3、干扰搜索既然平台分析需要收集你的搜索习惯和倾向,那么你就应该尽量去干扰它的收集。比如你要买苹果,同时搜索袜子、水瓶等,也是一种留下错误记录,降低平台数据准确性的方式。4、多方验证如果涉及到交易,觉得价格有问题可以用别人手机(不同设备和账号)搜索比对。每个人的消费能力和习惯不同,用户画像也不同。您可以比较并选择最优惠的价格下订单。科技的发展,本来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但在大数据被滥用的今天,却成了我们的跟踪器。大数据今天会杀了你,明天大数据会不会杀了你?作为一名技术从业者,希望大家明白,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最终关系到你我每个人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