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有一个小故事,叫做《镜子》,讲了一个故事:气象局的软件工程师无意中用超弦计算机开发了一个模拟软件,可以模拟这个过程一个宇宙从诞生到演化。他试验了上千个宇宙,终于在一个晚上,无意中发现了一组数据,它所产生的宇宙的所有物理常数,都和我们的宇宙一模一样。换句话说:他模拟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于是,他看到了被掩埋的“真实历史”:特洛伊城从未存在过,马可波罗从未来过中国,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其实才是真正的英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寻找这本小说,很短。然而,在《镜子》中,即使是这个万能的宇宙模拟器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只能用来回顾过去,不能用来预测未来,否则就会陷入“无限递归”。预测未来大概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无论是漫威的奇异博士,还是《守望者》中的曼哈顿博士,一旦涉及到预测未来,总会带来复杂的思维陷阱和悖论。如果未来可以预知,我能改变吗?我能预测我改变的未来吗?如果未来可以预测,是否意味着整个世界本质上都是确定性的?一切从遥远的过去开始,难道就已经注定了吗?这或许是人类不愿涉足的禁区:因为它会对我们的“自由意志”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这一切正在成为现实。一种叫做ABM(Agent-basedModel)的技术可能真的能让我们“预测未来”。它的原理是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想象一个空地,上面有10个圆点,我们给它们设置如下指令:1)在这个空地上随意走动,不能出去;2)两个点相遇时,有50%的几率“结盟”,有50%的几率互相攻击;3)进攻时,两个点各有50%的胜算。那么,到底有多少点会“活下来”呢?我们还可以添加规则。例如:有的点具有“勇”属性,攻击胜率更高;有的具有“侦察”属性,可以躲避危险;有的拥有“友善”属性,结盟概率更高……等等。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随便拿台电脑,写几行代码,就能解决。我们让它跑几次,做几次模拟,得到不同的结果。通过对这些大量的结果进行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大概的趋势。但是,如果这个空地被一座城市所取代呢?这些点被个别的“人”所取代;这些指令被一些管理人类的简单行为规则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模拟来预测一个小群体的大致走向。如果你曾经玩过《模拟人生》之类的游戏,你就会对它了如指掌。当然,“模拟”原理并不新鲜——它从上个世纪就开始使用了。天气预报就是这么来的。同样,模拟人类社会的案例也有很多。例如: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当时,相关专家花了7个月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模型,并引入了来自现实社会的各种数据,比如病例数、感染率、交通方式、人口分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不加以控制,将有140万人被感染。最终,在这个预测模型的指导下,医疗队深入到最核心的地方进行干预,成功将感染人数控制在2.8万人以内。但无论是天气预报、埃博拉模拟,还是《模拟人生》,都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们的数据量太小,无法模拟“现实”。例如:在埃博拉模拟中,每个“人”只有几种行为:感染、逃跑、随机行动。与其说是活生生的“人”,倒不如说是高度简化和抽象的“群众点”。这导致反导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毕竟要还原现实社会,所需要的数据量实在是太大了,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然而,近年来,一项技术的发展使得“模拟真实社会”成为可能。这是什么技术?你一定很清楚,它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解决了数据“输入”的问题。你是什??么意思?在旧的仿真技术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如果你想尽可能多地恢复一个群体,你必须为每个人输入足够的数据。包括:出身、家庭背景、喜好、习惯、工作、技能、经济状况等,几乎不可能。但是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人工智能有一种非常强大的能力,叫做自学习:只要你给它一定的数据,它就可以自己学习,自我测试,自我纠正,自我完善。当它“学习”到一种模式时,它就可以真正地“模拟现实”。举个例子:AlphaGo大家都很熟悉了。2017年,AlphaGoZero不需要任何知识输入,只要给它一个棋盘,告诉它规则,让它自己对弈,只训练三天就可以打败AlphaGo。同样,DeepMind发布的VQ-VAE模型只需要“喂”7万张人脸图片作为训练集,就能生成一张100万像素的清晰“人脸”,肉眼完全无法分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产生数据。这些连续的数据是人工智能最好的训练集。将它们输入到人工智能中,让人工智能学习“人”的模型,就可以轻松地一个一个生成“真人”。这些人,就像真实的人一样,有个性、信仰、家庭、工作,他们会生病,会变老,会互动,会学习,会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唯一不同的是,它们只存在于电脑中,不存在于现实中。这就是MAAI,多代理人工智能。它针对旧的ABM模型,比较大的变化是:1)让“代理人”(agent)真正成为一个“复杂”的个体;2)大大增加了代理人的数量,从而使模拟一个社会成为可能。正如挪威社会建模中心的F.LeRonSchults所说:人们需要做出的改变是接受一个事实,即你可以真正模拟人类。这是一项非常新的技术。它有多新?英国萨里大学社会模拟研究中心主任奈杰尔吉尔伯特说,一些政策分析师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大多数政治家并不知道。然而,它不仅仅存在于论文中。据弗吉尼亚建模中心的SaikuDiallo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可以容纳数千万“智能代理”。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为伦敦这样的城市建模”。试想一下:在电脑里建一座城市,里面住着几千万“居民”。他们和真人一模一样,每个人都有详细的背景、经历、性格、特质……虽然他们没有自我意识,但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就像真人一样。从理论上讲,当我们将伦敦居民的部分数据输入人工智能,用它来生成足够多的“智能代理”,并将它们置于相似的环境中,这就构成了一个虚拟的“伦敦2”。和真实的伦敦很像,说是简化版也不为过。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控制外部条件来观察整个《伦敦2》的变化。例如:实施一项新政策,观察整个城市的变化和趋势;引发灾难,看能否有效遏制和控制;输入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英国脱欧”和“难民涌入”,观察长期趋势。只要我们让它运行几次,我们就能得到足够的数据,从而对未来有更自信的预测。在某种程度上,这无异于“预知未来”。而且这项技术的发展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目前在伦敦,下一步是什么?F.LeRonSchults说:下一个目标将是3.2亿——美国的全部人口;下一个目标,14亿,将是中国。终究是世界。实际上,这些模型正在发挥作用。据NewScientist报道:一个模拟挪威城市的模型正试图解决难民问题。在过去八年中,已有100万叙利亚难民逃往欧洲,其中2万人在挪威定居。这些难民的涌入会对当地的社会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来应对呢?如何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没人知道。因此,舒尔茨正在为一个遭受难民冲击的挪威城市打造一个可能的未来模型。这个模型比较小,只有50,000个智能体,但是会模拟最多3代,以观察更长期的各种措施可能产生的后果。这种大小的模型需要数小时到数天才能运行1次。你肯定会有疑问:根据真实数据“生成”的模型真的能代表现实吗?它的合身度有多高?当然,建模科学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在Schults的挪威难民模型中,他们花了一年时间设置初始条件、建模并进行现实检查。研究团队利用挪威政府的社会调查数据,观察建模结果是否与社会调查数据相符。如果不匹配,微调初始参数并重新建模。重点是什么?这些都是一次性工作。一旦你通过了现实测试,你的建模就被认为是成功的。你有一个足够大的“沙盘”,可以随心所欲地试验你的想法,并根据你得到的反馈进行修正。除了挪威难民模式,其他应用也浮出水面。英国的经济学家正在考虑将MAAI技术引入经济学,以更好地了解现实世界的经济变化并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等冲击。波士顿心理和文化中心的一个团队建立了一个MAAI模型来对付儿童贩子。但据该团队负责人称,犯罪分子可能会使用类似的技术来对抗政府的努力。近期,不少学者将目光投向了2020年美国大选。双方团队是否会利用这项技术试验各种竞选策略,以在很大程度上煽动选民?如果是这样,将如何定义这种行为?不能说这一定会发生,但目前来看,可能性不小。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普及,其影响将是非常大的。我在这套“创客思维”中已经提到,让我受益匪浅:在现代社会,一切都是高度精密、有条理、完全工业化、流程化的。你所看到、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经过他人加工后呈现在你面前的产物。而在这项技术的加持下,这种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你所感知到的一切,不仅是别人呈现给你的产品,也是别人经过无数次尝试和练习得到的“最优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节奏,都恰到好处,出现在最合适的时间,落在你最舒服的地方。这有点像“读心术”。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项技术也会带来一个巨大的积极成果: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会降到很小。无论是突发事件、决策,还是危机,在MAAI的帮助下,都相当于拥有了无数次“重启”的机会——风险将降到最低,而我们所有可能的反应,都已经被别人预料和计划好了为了它。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更舒适”、“更安全”的社会。至于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和讨论。关于这个技术,其实是可以延伸的。很多人都知道,量子力学的随机性破坏了决定论。但实际上,量子力学的随机性只是表现在微观层面。当它从微观世界过渡到宏观世界时,这种随机性就消失了——一切都变得确定、可控、稳定。因此,我们的存在是稳定的,不会突然“坍缩”成一堆粒子,也不会突然出现在月球上。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极其复杂,没有足够的信息几乎不可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当一群人组成一个群体时,预测这个群体的行为模式就容易多了。为什么?因为人口有一个特点:它消灭了所有的“异常值”。因此,表现出稳定的特征和模式。简单来说:当我们说一种药物对某种疾病有效时,是指任何患有这种疾病的人都适合这种药物吗?不是的,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些人的症状可能不适合这个药,但是把大家放在一起,这些就成了“个案”,会被更大的数据掩盖抹掉。因此,从整体上看,它表现出“有效性”。同样,如果你把10000个非常聪明的人放在一起,他们一起做出的决定和行为会不会比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结果更好?不必要。除非他们是绝对理性的,否则他们可能会反目成仇、乘虚而入、达成妥协等等。最后呈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平均水平。这也是MAAI的基石之一:我们不可能“预测”一个人的未来,因为不确定性太大,需要考虑的数据太多;但是,当许多这样的人组成一个组时,我们所需要的数据就减少了;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有所减少。此外,正如我之前所说:思考是熵的增加。你希望你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能独立思考吗?当然不。正确的?“群体”和“个人”的问题或许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我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和思考的。最后,我想提几句。技术突破滚滚而来,在历史的车轮面前,赞扬或反对,很多时候意义都不是很大。很多东西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不一定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做的是做好心理准备,迎接一场看似波澜不惊,却可能改变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变革。它可能会在几十年后到来。也许它永远不会到来。或者,也许,不久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