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宣布对“云漫漫”、“花车帮”、“BOSS直聘”进行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止风险扩大,审查期间,“云漫漫”、“花车帮”、“BOSS直聘”停止新用户注册。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补充说,“拥有100万以上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拟向境外公开的,须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和其他规定。基于中国市场经济的红利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渗透,互联网科技巨头建立了庞大的跨界生态系统。他们以海量用户和数据为纽带,通过网络协同和场景跨界,实现生态与资本的融合。快速发展。尽管互联网巨头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了移动端用户体验,但数据合规的边界也变得模糊。从本质上讲,大型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其数据采集、存储和应用更是事关社会运行稳定,甚至产生基础性、系统性影响。用户在使用支付宝等国民级APP时,其个人身份信息和行为数据与平台深度绑定,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具备了公共产品属性。在资本谋求利润扩张的同时,数据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此时,监管有必要对互联网巨头的商业模式和数据应用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尤其是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只有加强数据监管,才能引导各类互联网市场主体各司其职,确保数据权属清晰,在安全边界内进行商业循环。数据扩张与风险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业务扩张的基础。曾经孤立、分散的数据信息被互联网平台有机聚合,形成业务运营的底层逻辑。目前,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新金融、新零售、网约车等新业态。非接触式和在线服务方式也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和行为信息转化为成组的数字数据。大数据对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创新至关重要,也是开发消费者行为偏好模型的基础。近年来,其商业价值不断被挖掘。2019年,中央明确将数据列为与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数据成为新业务的驱动因素,必然引来互联网平台的竞争。从国内互联网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字节跳动、美团、滴滴等头部平台,都在各自的生态领域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并通过场景共享和算法导流的方式,让数据维度更加丰富和立体,进而反哺业务,形成一定的优势。随着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扩张对用户个人信息构成威胁,监管部门开始从反垄断的角度对高度依赖用户数据信息的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网约车等领域进行整顿。垄断和数据安全审查。只有对互联网平台数据管理进行穿透式监管,才能确保用户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大数据技术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此外,互联网金融也是一个数据密集型行业。去年以来,监管不断加强对蚂蚁集团等龙头网络平台的管理。前不久,央行禁止网络平台向金融机构直接传输用户信息数据,要求网络平台按照个人征信业务整顿要求,配合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等业务。、联合贷款业务,不得提交个人自愿提交的信息。信息、平台内产生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本信息、个人肖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提供给金融机构,数据流转必须在监管体系内进行。数据信息涉及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滥用数据极易引发不良事件。事实上,在科技赋能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数据应用带来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违规收集用户数据、泄露消费者隐私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甚至被卖给黑客。灰色产业。焊接坚实的数据安全基础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数据具有更丰富的价值内涵,赋能数字化转型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数字化数据与数字化平台共同作用,打破了金融业务单元之间的壁垒和信息孤岛,可以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建模,准确识别风险,洞察用户需求,实现数字化。金融和智慧金融。数据越重要,敏感属性越强。数据价值的释放必须建立在安全基础上。如无数据安全保障,用户数据信息将在不脱敏的情况下随意流通。行业数字化转型再快,也无法实现良性发展。因此,监管部门和互联网企业应牢牢守住数据保护的边界,建立一套数据收集、存储、应用的保护机制,遏制滥用数据信息的违法行为。针对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国家正在密集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配套标准,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信息保护立法。其中,《数据安全法》于今年6月正式通过,将于2021年9月1日起实施。《数据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数据安全领域的专门法。该法兼顾了数据保护和数据应用。多部门联合出台了明确的核心数据、数据处理、数据安全监管规则。《数据安全法》认为,数据安全是指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数据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使用的状态,以及保证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同时,还将出台专门适用于金融领域的数据安全保护法,包括《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暂行办法》和《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将加大力度规范金融领域个人信息的合法合规使用,切实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根据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互联网平台等市场主体在收集用户数据时,必须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收集。同时,依法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信息安全,防止信用信息泄露和滥用。数据安全立法可以从顶层设计加强数据保护。在数据实践层面,互联网平台还可以探索密码算法、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隐私增强技术,实现大数据“可用不可见”。从数据产业现状来看,国家支持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安全技术研究,鼓励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安全领域的技术推广和业务创新。工业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行业的数字化革命,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链路数字化、资产数字化。大数据对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数据采集、存储、共享等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将加大转型风险。因此,数字化转型必须有坚实的数据安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