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原阿里产品经理道出了美团不愿接近阿里的秘密

时间:2023-03-15 20:58:41 科技观察

美团新一轮融资,据说阿里没有跟风,即使在腾讯大力支持大众点评给美团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持有阿里战略投资的美团也无意接近阿里。若非生死攸关,何必来此。我们就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一下各个相关业务之间横向和纵向连接的潜在逻辑。本文不描述事实,也不讨论谁想控制谁,只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思考。  各种公司的兼并兼并,都是在做事的方式,只有在目标下才能衡量方式的意义。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基本的假设:所有企业的命运,就是最大限度地运用各种方法,以自身为中心,永远生存和发展。这里有三个关键词:自我中心、生存和成长。  目前,阿里、腾讯、美团可以安然生存。剩下的,且看各家公司在“做强”的野心下是如何做出选择的。我们分析的逻辑是现状是什么,未来几年各公司会往哪里走,路径的选择如何优化。  美团  先来看看美团的现状:  美团是生活服务领域的淘宝。其业务发展有一条主轴和两个方向。这个主轴就是要围绕用户打造一个生活服务圈。两个方向就是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当前,广度优先,深度才是未来。广度是扩大业务范围,比如过去的猫眼电影、酒店旅游、美团外卖等,做广度很容易产生GMV;深度就是建立壁垒,容易产生利润,但是时间和资源的投入比较大。美团把它放到各个业务线,分拆出来的不多。不过,从美团下半年招聘的岗位来看,可能会从金融开始,但根据招聘强度,可能处于预研阶段。  看走向何方:  美团未来将形成类似于阿里“淘宝+支付宝”结构的“美团+美团支付”两大资产。  虽然就目前而言,美团的业务结构更像是口碑,这也是大家以口碑为标杆的原因,但口碑太小,无法匹配美团的野心。  美团未来肯定要做的三个方向:  1.继续扩大业务。做外卖,做酒店门票,然后做个美女。不管高频低频长尾不长尾,只要是生活服务,都是可以的。但是美团的根基是食物,所以你要用美团,就得把它的食物去掉,而不是像百度那样卖外卖,既浪费钱又没用。  2。为每个垂直类别制作深度。比如外卖延伸到前端的配送,后端的食材延伸到B,中间的计费周期。酒店旅游实现“目的地+酒店+机票”的全链条,至少美团已经做了这样的布局。  3。做金融。金融是美团必做的业务,分为两端,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对于消费金融来说,它的核心是支付,也可以和小额贷款对接。在发展过程中,会走类似支付宝的路子。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a。盈利要求:不要只把盈利当成赚钱,更多的是跟商业模式能否跑起来有关。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作为美团旗下的基础美食,红红给商家5-10积分,给支付宝0积分到1积分,真是血本无归。如果你自己创业,做了这样一个微利或者免佣金的平台,你就会感受到这种心痛。支付宝的抽点就像喉咙里的一根骨头,拔不出来,咽不下去。美团更惨。  b。用户需求变化:用户需求从线上团购转变为线下购买,悄然转变为到店消费。门店购物场景的关键节点有哪些?网上订购?不,这是付款单。这就是支付宝的应用场景。  换句话说,美团赖以生存的用户端动机已经转变为与支付宝的用户端动机一致。有动力才有用。下一步是用户选择使用哪种产品。PK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这样。  为了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大众点评在门店推出“善惠”后,一直在逼近美团的份额。美团后来还推出了店内结算工具“惠麦”。但“善惠”、“惠麦”本质上是支付工具,与美团原有的美食场景导购业务相去甚远,上线后甚至会弱化原有业务。想必他们决定的时候也是挺纠结的,以至于被review抢先了。  c。可行性:消费金融核心在支付,支付关键在场景。美团这么多年一直在努力。它所做的事情可以用一种方式来概括,就是扩大和巩固它的消费场景。虽然到现在为止,他对消费场景的覆盖范围还没有支付宝那么广,但是对于最关键的线下美食、外卖、酒店、电影票的覆盖范围确实比支付宝要厚很多。  在消费场景支付方式的选择上,消费场景的提供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般来说,美团在做“美团支付”或者“美团钱包”的时候,有着百度、腾讯所没有的巨大优势。  我的建议是,大家看美团的时候,可以拿他和阿里对比一下。除了B2B,阿里主营消费品电商,美团主营食品电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SKU涵盖的品类非常多,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依赖;阿里最近分拆出来的阿里健康、阿里影业等新公司,都是从淘宝、天猫的品类中孵化出来的。美团猫眼、外卖等也是从品类孵化出来的。但除了淘宝和天猫,阿里还有一个非常优质的资产,叫做支付宝。美团还没有完整的金融业务。美团已经开始填补这个空白。可以看到美团的招聘岗位。  阿里和腾讯  阿里和腾讯放在一起,因为大家都很熟悉,要说的就少了很多。  归根结底是各家公司的事情。阿里致力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和B2B一样,淘宝是提升商品流通效率,蚂蚁是提升金融供应链效率,电影行业是提升电影产业。生产和分配效率。反观腾讯,一切能提高人民幸福感的东西都在做,社交、游戏、音乐、新闻门户都是让人幸福的东西,腾讯的电商观也值得一看从用户端愉悦的角度,这样既能满足自身用户的需求,又不会从后端提升社交资源的使用效率。在笔者看来,腾讯其实并不太在意后端庞大社交资源的效率。效率和愉悦,如果你回顾一下人类社会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是影响社会进步的两大驱动力,难怪他们能成为如此庞大的公司。事实上,美团的追求与阿里类似,但其领域仅限于生活服务。  电商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开放的商业形态,电商平台更是如此。为什么都说阿里运营强,运营是做什么工作的?运营的主要工作是获取更多的资源,整合获取的资源,为设定目标发挥最有效的作用。社交类和工具类业务相对封闭,需要的是给予目标群体个性化的满足感。所以腾讯的产品是占优的,产品的工作就是找出未被满足的需求,满足它们,从而产生愉悦感。  这也导致了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把他们想要的未来比作一个帝国,那么阿里想要的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阿里需要的是资源的“整合”和集权做大事。制作战略插槽。腾讯要的是联邦制国家,它需要的是让用户和选民满意,为用户提供各种“连接”。  (稍微提一下,我有一个地方和大家的理解不太一样,“阿里巴巴是运营的龙头,腾讯是产品的龙头”,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错位的比较。在问比较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划分三个领域:社交、工具和电子商务。平均来看,在电商领域,阿里的产品其实是远强于腾讯的,而在社交领域,腾讯的运营也远好于阿里。)  为什么美团不能向阿里靠拢?  美团和阿里的业务看似互补,实则不然。他们之间的生意是相互排斥的。包括现在的业务和未来的业务。道理还是一样的。阿里的业务过于齐全,要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的目的,就需要对重点企业进行强有力的统一战。这会抹杀每个关联公司的独立性,这也是为什么被阿里收购的公司肯定会被纳入阿里体系的原因。  美团的业务和腾讯是互补的,因为腾讯只关心用户端的事情,他要求所有的公司共同努力为用户服务,只要用户的服务界面有好的体验。至于后面的资源优化,就不太关心你怎么玩了。  如果美团向阿里靠拢,结果会怎样?  美团对阿里说:“大叔你看,我原来的食物消耗都快用完了,遇到瓶颈了。我的电影票销量也不错,需要扩充品类。我对酒店很感兴趣。旅游加机票,开始做外卖,做的不错。”阿里对美团说:“好孩子,你有一个卖电影票的哥哥,淘宝电影,还有一个卖酒店机票的姐姐。去吧,你有一个做外卖的弟弟,就是淘点点,后来改名为口碑。  “这个怎么样,孩子。你也搬进来和我们住在一起。这部电影,你给你哥,酒店门票,你给你姐,外卖,你看你做的好不好,叫的时候来,你叫你哥给你,现在你可以和你哥一起商量。老爸,我会全力支持你做好吃的,拓展新的业务范围。我们专注于开发线下消费场景。至于钱,你要多少,给多少。”  美团对阿里说:“然后我也想到了一个对我很有帮助的方案,打算做金融,从支付做起,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美团钱包。”阿里对美团说:“付钱,你的蚂蚁姐姐,你就是这么干的。你姐姐不是也把她做的工具给你了吗?不方便的话,你可以找你姐姐修改给你的。她很善良,她想做普惠金融。钱包什么的,你可以去找你姐姐拿,你不用自己动手,我们是反正是一家人。”  美团痛哭:“哇……呜……,好委屈,我要离家出走……除了消费场景,我什么也做不了”。于是乎,美团走着走着,结识了腾讯这个大妈。美团对腾讯说:“阿姨,我做电影票,我做外卖,我想做酒店旅游,还有美女,还有……”  腾讯对美团说:“你爱做什么?,但是,我有一个要求,你要搬进来和我一起住。你不必和阿里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在墙上挖个洞,就在旁边。美团对腾讯说:“我想金融,做钱包,我想做阿里大叔那样的人……但是你有一个用微信支付的姐姐,我有点纠结。”  腾讯对美团说:“是啊,虽然我有很多钱,但是你看,有8亿多客户,光是让他们开心我恐怕也只能赚到这么多钱。我的专长是在哄这些人开心。你说的什么电影票、外卖、旅游?我也觉得他们未来有很大的空间,但是我不善于考虑多方资源的整合,所以我做不好。”  “反正你说的,我现在没有,不懂,做不到,但是我知道我的客户其实有这个需求,都去别的地方了找到它。你来了我就放心了,我们可以一起服务好他们。”美团开心的说:“货款呢?我该怎么办?”  腾讯对美团说:“我也知道,钱你得自己管。你看,我早就做这个了,但是现在微信小姐姐在线上多了,线下我真的不行了。再说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也没有反击支付宝的机会。你擅长线下,你可以,我觉得你可以逆袭支付宝,你还有希望,到时候我会支持你的。”  美团对腾讯说:“阿姨,我想亲你,我很喜欢你。我的志向一定会和你一起实现,明天我就搬到这里。”  本文为投稿;作者:朱乐,前阿里巴巴集团产品经理,现创业公司产品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