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有一天早上,铃声震动叫醒你,说明宝宝已经醒了半个小时了。
宝宝的体温、呼吸、睡眠状态通过宝宝连体衣显示在你的手机上。
经过一夜之后,您的手机只剩下一块电池,因此您穿上太阳能衣服并在晨跑时为手机充电。
同时,你脚下的鞋子和身上的衣服会记录你跑步时的心率、血压、血糖、卡路里变化。
通过智能眼镜,在晨跑结束时,你已经了解了当天的新闻、回复了电子邮件,并拍摄了许多晨跑时美丽的照片。
出门时,你用手表测量紫外线的强度,然后戴上遮阳帽去上班。
这顶帽子将利用您上班路上的时间来治疗偏头痛和脱发。
于是,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未来这样的生活不是梦。
事实上,一些功能已经具备,智能穿戴产业也随之崛起。
所谓可穿戴设备,是利用感知、识别、无线通信、云服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用户交互、生活娱乐、医疗、健身等功能的便携式、可穿戴式移动智能终端。
。
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可穿戴设备之父”的加拿大教授史蒂夫·曼(Steve Mann)因戴着奇怪的头盔和电线走在街上而被视为疯子。
但今年,苹果公司的Apple Watch上市,并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注意力。
Apple Watch 第一季度出货量为 63.1 万台。
苹果CEO库克表示,市场反应超出预期,将增加供应以缓解需求短缺。
而且,Apple Watch的推出带来了iPhone销量的大幅增长。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季度。
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71%,创下新纪录。
”库克说。
打造新蓝海 上周,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联盟”)发布报告称,2017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22亿元。
Apple Watch市场规模将扩大至6亿;到了今年,预计产业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将进一步落实,基于健康大数据的服务产品将逐渐成熟,产品差异化加大,下游设备制造商将面临新的洗牌,但市场规模将增至1亿元以上。
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学涛认为,可穿戴设备尚未形成产业,而只是一个细分市场。
互联网公司、IT公司和传统运动器材公司都涉足该行业,并通过各自的消费电子产品进入可穿戴市场。
不过,与目前规模达1亿美元的传统计算机市场相比,目前全球可穿戴设备仍属于尚未完全走出实验室的新产品。
虽然面临市场爆发期,但其规模和成熟度仍需要时间成熟。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孟荪告诉记者,中国智能可穿戴产业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在未来的产业变革浪潮中,可穿戴产业有望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撑。
从产品应用领域来看,当前可穿戴设备主要分为运动户外类、视听娱乐类、安全定位类、医疗健康类。
在国外市场,微软、谷歌等互联网科技巨头,索尼、三星等消费电子公司,耐克、阿迪达斯等传统企业都将触角伸向了智能可穿戴设备。
国内,百度“云+端”数据模式正在建设中,奇虎、小米、中兴等生产的智能手环已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华为产品副总裁蔡旭鹏表示,智能穿戴产品将在一年左右推出,移动支付将作为必选功能嵌入到产品系列中。
总体来看,上市公司的密集布局表明,国内可穿戴产品仍以智能手表、手环为主,业内人士普遍看好主打健康诉求的可穿戴设备。
于孟孙表示,智能数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还存在技术问题。
未来三到五年,随着产业技术的成熟,健康可穿戴设备将有可能为医改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医疗诊疗进步。
改变。
在市场成熟之前,智能穿戴概念已被炒作,各上市公司已开始密集布局可穿戴产业。
由于可穿戴设备是一个跨行业的产业链,上中游产品存在垂直整合的趋势。
芯片、传感器上游布局整体规模已达亿元。
中游语音、体感交互技术成为人机交互的保障。
下游终端设备正在加紧打造自主品牌。
考虑到制造业产业链和企业集聚程度,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初步统计,国内可穿戴产业链上市公司已超过40家,不少上市公司都将智能可穿戴领域作为今年重点发展领域。
北京君正自君正年以来一直在调整市场布局。
它不再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视为公司的重点市场,而是投资于智能手表的处理器芯片的研发。
上半年,北京君正完成了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新产品芯片的晶圆化和量产。
同时启动了针对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全新40纳米工艺产品的开发。
北京君正是行业内较早的转型者,但其在年报中表示,由于可穿戴设备市场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尚未经历快速增长,公司产品在国内尚未实现规模化销售。
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因此其表现一直不佳。
不理想。
环旭电子凭借其在电子制造行业大规模生产管理的经验,近年来也开始加大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投入。
今年4月,公司计划融资20.63亿元,投资小型化系统模组项目和无线通信模组项目,全面投资智能穿戴业务。
奋达科技初步转型为智能硬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
2017年,其云平台和数据中心开始投入商业运营,提供数据存储、分析等数据服务,并应用于华为Play手机。
戒指。
奋达科技还被联想选为手环产品软硬云一体化服务供应商。
同样,中晶电子也以可穿戴设备作为转型的切入点。
其年报显示,合资公司年产1万台智能穿戴终端产品项目正在建设中,首期投资已到位。
预计今年6月将推出自主品牌可穿戴智能终端项目产品。
此外,苏州固特科、中盈电子、欣旺达、九安医疗、Biolite等数十家上市公司已涉足或公布了智能穿戴产业链的意向。
据IDC报告,今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突破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9000万元。
而且,由于行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充分,一些中小型新兴企业表现良好,带动了产品的差异化生产。
例如,在上周举行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映趣科技发布了嵌入紫外线强度监测等功能的智能手表产品。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产业联盟秘书长杨欣表示,未来可穿戴设备将逐步转变为产品细分化的竞争模式,上中下游发展将打破目前的格局。
通过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来发展壁垒。
不平衡。
除了下游终端设备公司外,上中游大数据智能算法也因为可穿戴设备的催化而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复星昆仲资本执行总经理姚海波告诉记者,他看好未来智能穿戴行业的娱乐和医疗属性。
由于消费升级和人类健康是未来市场的刚性需求,可穿戴行业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爆发。
的成长.姚海波表示,风险投资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不再是追高,而是一些初创过程中的中小企业具备了更强的成长能力。
行业标准强制进行风险评估。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王建华表示,在行业标准不明确的前提下,可穿戴产业的发展有些不平衡,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粘性不足。
平均而言,用户购买的智能穿戴设备三个月后就会放弃,导致研发成本高昂。
整个行业存在产品单一、同质化的特点,自有品牌严重不足,尚未形成适合的商业模式。
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对智能可穿戴概念的追捧一直在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智能穿戴概念板块涨幅超过60%。
与上证指数近40%的涨幅相比,远远跑赢大盘。
国都证券高级投资顾问赵景侃认为,以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必然会提升整个智能可穿戴领域的估值,赢得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青睐。
在整个行业爆发之前,需要早期资金的涌入。
但在相关上市公司的风险警示中,尚未确立整体市场作为风险警示的主要选项。
杨欣表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源于行业标准的不确定性。
该联盟近期发布了首个可穿戴标准体系,对可穿戴设备的材料、软件、安全和隐私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他表示,行业标准的建立可以帮助投资者看清行业前景,并可以倒逼风险评估。
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将被纳入高风险评估项目行列。
工业和信息化部巡视员韩军表示,近期一批强制性政府标准已转化为行业标准,标准制定形式的创新有利于拉动行业快速发展。
当前经济低迷下,信息消费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强大动力,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应成为智能可穿戴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