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雷军发布微博,整理了万千网友和“小爱同学”中最受关注的内容。
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个是“最受关注的 10 个对话”。
下面大多是一些指令,比如“放低声音”、“打开微信”等。
另一部分是“最骚的10次对话”,更多的会涉及到一些稍微私密的内容,比如“我怎样才能追到吴亦凡”、“我不想上班怎么办” ”,“我帅吗?”。
说实话,后者让我作为一个小爱用户感到不舒服。
确实,雷军发布的图片来自于小爱同学生成的大数据,并没有透露但小爱同学是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唤醒的内容,使用场景复杂多变。
语料库中的一条数据,因此人们在使用小爱同学之前必须更加小心,一旦用户参与该计划,每个用户都会收到是否加入“用户体验计划”的提醒。
,他们将默认接受隐私政策的内容。
隐私政策还明确指出,小米将使用用户信息(可能包括个人信息)进行语音识别、语义判断、文字转音频等功能。
理论上来说,小爱同学在保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记录用户的对话是没有问题的。
但关键是隐私政策提到用户信息可能包含个人信息。
这没有道理。
用户数据和用户隐私始终是互联网产品的重中之重。
一些产品利用大数据的幌子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用于商业目的。
小爱同学记录的数据显示,小米已经非常接近用户隐私的“安全线”。
为什么小爱同学的隐私政策不合理?问题在于,公司收集用户数据与避免个人信息并不冲突。
小爱同学的隐私政策明确规定,其手机上的用户信息将包含个人信息,完全是流氓条款。
我们先来看看苹果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2019年6月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首次提出了差分隐私技术的概念。
差分隐私技术的原理是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并将加密后的数据上传到服务器进行采集。
基于这些数据,苹果只能计算出用户群体的行为模式,而无法解析单条数据中的个体信息。
。
苹果在官方邮件中对这项技术给出了专业的解释:从 iOS 10 开始,苹果将使用差分隐私技术来帮助发现大量用户的使用模式,同时不影响个人隐私。
为了掩盖个人的身份,差异隐私将数学噪声注入个人使用模式的小样本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表现出相同的模式,总体模式开始出现,这可用于增强用户体验。
差分隐私技术也成为企业在保证用户隐私的同时成功进行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技术。
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新产品。
这些新产品的使用机制复杂多样,用户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泄露自己的隐私。
除了上面提到的AI设备之外,VR眼睛、基因监测以及各种物联网设备都有泄露用户隐私的可能。
但我们可以放弃这些产品吗?李彦宏曾表示,中国用户对隐私问题并不那么敏感,在一定程度上愿意用隐私来换取便利和效率。
当用户购买产品时,基于对公司的信任,他们会将自己的私人信息交给公司。
公司应该值得用户信赖。
否则,不仅用户,公司的信誉也会受到损害。
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例如,在AI设备出现之前,手机输入法就因泄露用户隐私而被诟病。
经过与用户的多轮博弈,搜狗输入法也咬牙切齿,放弃了部分用户数据。
搜狗CEO王小川在今年1月的搜狗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对于用户数据,我们首先要确保收集后用于一个生态系统或者一个公司甚至一个产品,而不会再被交换。
其次,有一些敏感的用户数据我不敢收集。
并不是我不敢用。
我担心它不会被使用,并且会被泄露。
”小爱同学的“前辈”——亚马逊Echo也卷入了泄露用户隐私的诉讼:俄勒冈州一对夫妇的对话被录音并发送给熟人。
隐私泄露的原因是Echo收到了“发送消息”命令。
。
鉴于用户隐私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欧盟宣布从今年5月25日起,28个国家的监管机构将强制执行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这项被称为“欧洲最严格的隐私法”的法规对企业、公共机构和慈善机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欧洲最严格隐私法”的影响下,苹果、谷歌、Twitter、微软都修改了自己的隐私政策。
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就是教训。
搜狗和亚马逊都在用户隐私问题上碰壁,而小米的行业竞争对手苹果在解决用户隐私问题上给出了相当不错的答案。
雷军确实应该认真思考如何保护用户隐私,至少不要像这次一样泄露用户和小爱同学之间的“情话”。
15日深夜删除这条微博的雷军显然意识到了这条微博中的不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