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手表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杀手级平台吗?

时间:2024-05-22 17:55:50 科技赋能

我对苹果发布的Apple Watch抱有很多期待和幻想。

当一个行业领导者愿意将有限的精力分配到另一个全新的市场时,即使是轻微的介入,也能让很多围观者兴奋并产生期待。

我就是这样一个旁观者。

我没有消费科技产品的冲动,也从来没有戴手表的习惯。

不过,我仍然对苹果推出另一款可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产品感到兴奋。

但在谈论消费者层面之前,人们思考 Apple Watch 的真正问题应该是:手表能否成为下一个杀手级平台。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本文提到的一点很有趣——判断一个新产品作为平台潜力的一个标准是:这个新平台的出现是否实现了之前已经做过的一些事情?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的功能或事物。

该标准称为技术支持。

解释该标准最简单的例子是智能手机,即当前的杀手级平台硬件:GPS。

当手机添加 GPS 功能后,一系列杀手级应用程序应运而生,例如 Waze 和 Uber。

在智能手机平台出现之前,这些应用程序所做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实现。

如今,智能手机催生了大量新产品和新服务,涵盖社交、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旅游、企业协作、音乐游戏、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

这个平台就像是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布满了各种商店。

这些商店提供各种服务。

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人们也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完善。

服务,呈现出正反馈效应。

但手机的黄金平台是继承自PC的。

从电脑到智能手机,是平台从PC到移动的转变。

从手机到手表,是否有可能出现下一个从移动设备到可穿戴设备的平台转变?从技术赋能的角度来看,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现在的手表是否有“GPS”等隐藏优势。

智能手机对于PC的意义是便携式的“移动”,而手表则不是这样。

随着手机的出现,手表的真正含义更接近于更本质的东西:手表属于可穿戴领域。

它们是“戴”在手上的,不像手机需要“随身携带”。

那么“戴”在手上有什么意义呢? “佩戴”是指计算芯片距离用户皮肤近一英寸。

这一英寸是通信和计算设备访问用户个人信息的重要一步。

与PC相比,握在手心或放在裤兜里的手机只是利用“移动”的特性来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最终成为GPS,产生了一堆服务。

手表的可穿戴功能可以收集用户越来越多的具体个人信息,还可能产生很多服务,比如目前很多人看好的健康运动领域。

在这方面,更加个性化的手表显然比手机更有优势。

除了应用于健康领域的生物信息、手机无法收集而手表可以收集的信息外,身体(如手腕)的运动和姿势信息也很有趣。

Apple Watch 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利用传感器感应你手腕的运动,自动点亮屏幕。

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应用示例,但它已经可以让那些厌倦了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按home键的用户感到有吸引力。

除了这些之外,握手、握拳、挥臂等动作和手势是否也包含了能够反映用户状态的有价值的信息呢?如果能够被手表检测识别、利用并服务于用户,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另一方面,贴在用户皮肤上的手表将创造另一种新的交互方式。

在人机交互方面,谷歌的Android Wear就是一个例子。

据称,新的Android Wear系统将支持通过晃动手腕和晃动手表来切换应用程序;在用户之间的交互方面,Apple Watch使用数字触摸来给出想法。

这部分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这种新的交互方式或许无法完成手机做不到的功能,但却比手机更有趣,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然而手表在人机交互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缺陷,在输入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可能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在手表上打字。

触摸屏操作显然不合适。

不仅表盘面积小,而且用另一只手敲击手腕的动作也很别扭、不舒服。

大多数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语音上,但我对语音不太看好。

我更喜欢传统文本。

至于原因,请看这篇文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手表需要另一种更好的媒介和方法,但这很难。

或许未来语音转文字技术的发展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我对手表作为下一个平台的潜力相对乐观。

这并不是因为我非常喜欢手表,而是现阶段如果一定要选择一款新的硬件作为手机的后继者,除了手表真的没有更合适的选择:手表是现在唯一有的。

积累了一些用户消费习惯(很多人已经戴手表了),有消费市场(很多人有购买手表的需求),有很多科技行业巨头参与(除了苹果、谷歌、三星等)还有一堆公司生产新的硬件产品(手表),可能涵盖手机的所有功能(手表有屏幕和像手机一样的处理器进行计算),并且还具有新功能(可穿戴功能)的空间。

这样看来,只剩下手表了。

不过,由于手表固有的缺陷,这个平台仍然不可能达到iPhone那样的杀手级水平。

我倾向于认为手表能达到的平台水平介于平板电脑和手机之间,即比平板电脑好但比手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