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小米VR专业版深度评测!简洁的设计值得尝试

时间:2024-05-22 17:23:55 科技赋能

在国内移动VR没落之际,小米以绝对强势的姿态进入了这个圈子,也给这个圈子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

众所周知,国内已经诞生了很多新兴的VR公司,但移动VR市场一直以低端劣质的增强版纸板为噱头。

三星和Oculus合资的Gearvr让大多数国内VR公司无力进攻。

正是因为三星GearVR验证了高端移动VR市场的可行性,为小米进入VR领域打开了大门,所以今天评测的小米VR专业版(以下简称小米VR)才有可能。

开箱:小米VR眼镜正式版的外包装采用全黑设计,继承了小米产品一贯的简约风格。

包装盒内部非常简洁,只有三样物品:小米VR眼镜、配套手柄、说明书。

看来小米要延续简约风格(绝对环保主义)。

外观设计:小米VR头盔以纯白色为主。

其科技美感与虚拟现实的基调非常吻合。

它是未知且神秘的。

不过,对于有需要的用户来说,其他颜色更耐脏。

希望以后能有其他颜色的版本。

小米LOGO和VIRTUAL REALITY英文标识清晰恰当地出现在最合适的位置。

盖子两侧预留的孔可以用来插入耳机,顶部有调节物距和确认的按钮。

此次小米VR最大的亮点就是其环形支架式头带悬挂式可拉伸设计,这让很多VR爱好者想起了2000年诞生的Project Morpheus,也就是现在的PSVR。

小米VR在头带上的设计采用了按压、拉伸和旋转的方式。

按下并拉伸以调整头带的长度,然后旋转并降低头枕将其固定。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受力均匀分布,让脸部承受的压力足够小。

但在实际体验中,机身和头带高度集成,因此小米VR无法像psvr那样调节脸部。

所以对脸部和鼻子还是有一定压力的,但是整体压力远小于那些国产的纯塑料盒子,包括三星gearvr。

另外,面罩和头枕均采用海岛绒材质。

小米VR显然对包含的材质做了更多的研究,才选择了这款实用效果非常好的面罩材质。

总体来说,小米VR专业版耳机是目前个人能体验到最舒适的移动VR耳机。

在光学设计和成像部分,小米VR镜头采用了38mm防眩光镜头,大FOV,并通过调节物距支持最高程度的近视和远视。

下面给大家科普一下小知识。

VR产品一般将FOV控制在90度以上才能有更好的沉浸感,而这个范围内的镜头放大倍数需要控制在6.5倍以上,这使得传统P甚至2K屏幕经过8倍光学放大后(小米VR放大倍率) ),颗粒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刚接触VR的朋友不要相信那些夸张的广告。

实际测量的FOV 为度。

考虑到测量中的各种误差,得到的数据与官方数据基本一致。

说到镜片,就不得不说到瞳距。

很多用户都会抱怨VR产品会有重影。

除了软件屏幕的位置误差外,这个问题基本上都是光学镜头造成的。

小米VR的镜头采用自适应调节。

这里解释一下自适应调整的误区。

所谓自适应调节并不是指调节镜头,而是通过人眼睫状肌的自我调节来达到左右图像成像的目的,也就是说,这并不是最好的。

自然状态。

市面上所谓的调节瞳距,就是调整镜片的距离以符合人眼的距离,但手机屏幕的距离不会改变。

换句话说,调节瞳距并不是最佳的。

如果你不能忍受这种不科学的调整方法,那么移动VR就不适合你。

VIVE 或 Oculus 等双屏 VR 产品就是您的解决方案。

小米VR还拥有红外距离传感器,用于感知面部接触并及时响应屏幕。

当您摘下耳机时,屏幕可以快速关闭以保护电池寿命。

瞳距调节、分屏调节、全新交互方式。

小米VR的交互方式也借鉴了三星GearVR和谷歌Daydream开发模式的优势。

一种是外接独立传感器,另一种是九轴体感手柄。

九轴体感手柄。

九轴只是指陀螺仪传感器(三轴陀螺仪、三轴加速度计、三轴磁力计)的完整性能。

真正的运动只有三个自由度。

就像缺乏空间定位的VR耳机一样,它只能检测XYZ三个轴的运动方向,无法进行6个自由度的运动。

不过,小米搭载的这款体感手柄终于让国内玩家释放了头部和颈椎。

只需摇动手柄即可完成选择目标的功能。

独立传感器和ATW算法小米VR头盔通过Type C接口传输陀螺仪数据。

小米VR头盔的良好体验有一半归功于外部独立传感器的作用,它通过接近Hz高采样率的陀螺仪进行三自由度。

方向定位,将位置数据及时传输到手机CPU,然后通过GPU线程渲染图片。

另一半效果则是ATW低延迟机制的充分展示。

简单来说,ATW是一种先进的算法,可以预测下一帧的位置并复制图片。

最大的效果就是大大降低延迟,避免抖动和漂移。

国内搭载该算法的产品并不多。

我个人了解的同类产品不包括一体机,目前只有华为VR、极目VR、小米VR。

在高采样率陀螺仪和低延迟ATW算法逐渐成为主流VR标准之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任何没有合格传感器和低延迟算法的VR耳机都是流氓。

实际测试中,小米VR存在轻微漂移现象。

游戏大约十分钟后位置会发生变化。

这实际上是因为算法仍然没有消除陀螺仪数据的累积误差。

再加上体感手柄带来的误差,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显然,固件更新后,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修复,但绕着人物晃动时方向仍然出现偏差,导致头部和双手分离,所以小米VR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算法修正和硬件调试。

这只是在 Google 的 Daydream 上稍微好一点,但这个问题也存在。

这可能是惯性传感器的通病,各家公司需要不断完善算法机制。

性能和屏幕表现方面,小米VR目前支持小米5、5s、5s plus、note 2。

前三款CPU是高通,小米5是。

高通在这两款处理器上实现了高性能VR。

经过优化,基本的移动VR应用可以在60帧下运行。

不过ATW算法带来的低延迟需要更好的OLED屏幕才能达到完美。

否则,使用ATW的普通屏幕只能达到80%的效果。

小米5、5s和5s plus使用非OLED屏幕。

note2中使用的LG OLED的余辉性能并不低。

目前,三星是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大尺寸低余辉OLED屏幕的厂商。

看来一块好屏幕确实不容易。

小米的性价比很高。

,不知道以后怎么处理这种高成本的材料。

完整的VR平台小米VR商店分为正式版和Play版。

正式版必须连接小米VR专业头盔才能运行。

该商店有两个主要部分:视频和应用程序。

目前视频部分主要是全景视频,应用部分是我们强烈推荐的播放器应用和各种游戏。

经过统计,大致有球员和比赛。

小米VR商店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入大型视频平台的接口。

它与优酷、爱奇艺合作解决内容痛点,而游戏的某些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质内容,比如《骷髅海》、《梦幻风之旅》。

我们在三星 GearVR 平台上提前体验了这些游戏,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在应用体验方面,小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推出了数十款应用。

首先是底层SDK的开发。

二是密切联系一些优质平台开发商,进行游戏移植。

这比国内其他VR创业平台拥有更多的渠道和技术优势。

当然,从整个VR领域来看,它还远远落后于谷歌或三星。

不过,小米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大IP的品牌。

相信在米粉的支持下,平台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只是时间问题。

产品总结:距离2016年VR重新兴起已经过去4年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市场的进步。

小米VR的表现,如果与同类产品相比,三星GearVR 10分,小米至少拿到了8分,与谷歌Daydream的初步合作催生了小米的9轴3自由度运动控制器。

虽然表现不佳,但市场还不成熟,给小米VR留下了足够的时间,第一代产品已经从硬件外观、人体工学、软件算法综合起来,已经完全达到了第一——班级水平。

当然,相信还是会有观众在视频面前鄙视小米VR,因为移动VR体验毕竟还不成熟,比如空间定位、体感交互、图像质量等方面的欠缺。

总体来说,存在一些缺点,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PC VR成本较高,但如果你对VR这一新技术有一定的兴趣,元小米VR确实值得用户购买和体验,而且未来的空间定位和体感也将以配件的形式支持移动VR的发展。

总的来说,如今的小米VR,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以比作一只五脏俱全的麻雀,这符合当前优秀VR产品的特点。

虽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硬件调试和平台丰富,但这并不能阻止它。

真正的VR爱好者尝试去体验,而真正阻碍消费者购买的原因是现阶段整个VR市场的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