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您购买过智能硬件产品吗?三年后,您还在使用这些产品吗?当机构投资者在清科举办的中国智能硬件峰会上现场调查这些问题时,三分之二的消费者在三年后不再使用该产品。
近年来,智能硬件市场发展迅速。
智万拍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智能硬件零售量为1.3亿台,季度零售量稳步增长。
去年第四季度,全球瑞士手表出口量同比下降5%,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猛增。
增加%。
智能手表出货量首次超过瑞士手表。
但与此同时,资本对于智能硬件的对待也经历了从狂热到逐渐回归理性的阶段。
从全球范围来看,智能穿戴设备制造商Jawbone获得新一轮1.65亿美元融资,估值仅为15亿美元,仅为上一轮融资30亿美元估值的一半;智能运动相机GoPro的股价已从高点回落。
严肃的。
在国内,去年9月以来,智能硬件创业团队A轮和B轮融资完成比例不足11:1,中小团队不断退出市场。
那么,为何资本对智能硬件的态度从热情转向回归理性呢?目前智能硬件领域正在兴起哪些产业?经过一轮洗牌,哪些细分行业、行业有迫切需求?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家创投机构,他们认为,留存率严重、同质化是目前的现状。
保留率低,同质化程度高。
据智万拍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智能硬件零售市场份额高达32%,市场规模达1万台。
其中,智能穿戴产品仍占多数,占比约56%。
其中,智能机顶盒产品占比29%,智能家居产品占比10%,而智能穿戴市场中,智能手环占比58%,智能手表占比40%,其他品类产品仅占2% %。
艾瑞和京东发布的《中国智能硬件产业系列研究报告》显示,年度投资总额快速增长,同比增长%。
但截至年底,第三季度投资额较前两季度明显下降。
软银中国合伙人周晔表示,部分智能硬件产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留存率低的产品。
以智能手环为例,他认为产品使用三个月后就不再使用,说明产品本身并不是严格需要的;其次,在智能硬件领域,存在大量高度同质化的产品。
如果没有独特的优势,产品的毛利润很低,差异化很小。
纯粹的红海竞争对于整个行业的创业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第三,整个公司生命周期比较短,或者可行性研究时间不乐观的项目比较短。
很多企业在一段时间内销售方面表现不错,但在硬件行业,特别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叫做“代死”。
公司在品类和需求方面缺乏可扩展性,没有机会抓住下一个品类或类似相关品类的延伸机会。
因此,这类公司的生命周期很短。
智能硬件领域该不该走品牌化之路?面对同质化、留存率低的问题,业界也展开了讨论。
有专业人士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走品牌之路。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初创公司打造品牌太难,应该先解决技术问题。
联想之星加速器创始人沉洪认为,智能硬件的创业方向比智能软件的创业方向更难。
如何解决留存率问题,让消费者持续使用产品是现在智能硬件领域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所以初创公司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自己品牌的影响力来增加产品的影响力。
国科投资董事总经理李海飞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公司很难走品牌化之路。
原因在于智能硬件领域产品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变化迅速。
创造“消费级”产品并不容易。
不过,在智能手机领域,他认为更成熟、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企业可以选择走品牌之路。
虽然智能手机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但李海飞认为,在供应链(零部件、防抖摄像头等)、曲面屏(OLED)、散热材料、柔性电池等方面都有发展空间。
李海飞表示,每个投资机构都有自己的“基因”。
国科投资是由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国务院国资委和员工持股公司控股的投资管理公司。
它更喜欢技术型公司。
这是机构投资的基因。
因此,他认为智能硬件企业首先应该打造刚需的产品,然后再打造品牌。
机器人领域突然兴起。
当智能产业整体融资遇冷时,部分细分领域依然强劲增长。
机器人就是其中之一。
截至今年4月,至少有15家机器人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
数据显示,2018年机器人领域融资交易共计83笔,较2017年的45笔几乎翻倍;与此同时,投资额增长了3%。
织金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毅表示,“智能+”的概念未来将成为主流。
从覆盖范围来看,“智能+”可以覆盖家居、地产、教育、VR、医疗等。
杨毅投资了两家工业机器人公司,这两家公司已经进入新三板的创新层。
她还投资了一家服务机器人公司,最近获得1亿元A轮融资。
她表示,从分类角度来看,机器人分为主要关注关键技术(多关节、运动控制、视觉、语音和语义)的工业级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包括家庭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
机器人最底层和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图谱有关。
“机器人是结合了多种技术的外部产品,包括数据传输(大数据和云计算)、集成视觉、语音、语义识别等技术。
”杨毅表示,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目前采用国外技术,未来将采用国内技术。
智能穿戴设备亟待技术突破。
艾瑞咨询和京东报告显示,2017年,84.5%的主要投资领域集中在智能硬件产品公司,主要投资产品类型为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
其他重点产品是无人机和机器人。
面对未来的投资方向,李海飞表示,国科投资未来将重点关注智能汽车、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手机和VR等5大领域。
具体来说,智能汽车领域就是汽车的电动化,最终目标是无人驾驶。
他认为这个领域是一个需求旺盛的领域。
在娱乐、控制、语音系统等领域都有发展空间。
在智能家居领域,他认为消费者的习惯正在养成。
今天的问题是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设备。
智能穿戴作为最早兴起的智能硬件细分领域,近期受“资本寒冬”影响,融资状况并不乐观。
李海飞看好与健康相关的可穿戴设备。
他认为,目前技术尚不成熟,需求有限。
例如,通过戴在手上的手环可以测量的健康数据是有限的,并且需要考虑准确性。
未来,如果技术层面有突破,消费者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虽然VR/AR近期成为资本的热点,但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
”李海飞表示,即使是行业龙头的Oculus,其产品也尚未实现批量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