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放双手”为口号的智能眼镜今年迎来了大发展,国内智能眼镜企业也开始躁动起来。
在10月25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博览会——SEMI中国智能穿戴产业研讨会上,佐进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佐进)中国区负责人、中国智能眼镜产业联盟部长李传清表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外智能眼镜已在多个领域实现商用。
截至今年9月,国内尚无国产智能眼镜。
目前,智能眼镜在“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方面的价值正在各行各业逐渐显现。
我国加快智能眼镜发展刻不容缓。
今年9月25日,在联盟的推动下,全球首款中国制造的智能眼镜终于问世。
李传庆表示,“智能眼镜必须是行业第一,个人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对于现阶段的智能眼镜来说仍然难以承受,不利于智能眼镜的健康发展。
” 智能眼镜应用于多种应用行业“日本DoCoMo公司做了一款智能眼镜APP,可以实现语言和文字翻译。
戴上智能眼镜,所有外语都可以即时翻译成日语。
”李传庆表示,这种实时文本翻译在日本最为流行。
2011年完成的,现在他们在做语音翻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智能眼镜在国外的使用情况远不止于此。
美国、德国也已将智能眼镜应用到多个行业,提高了工作效率。
例如,在工厂应用中,智能眼镜可以通过云端发出指令,告诉工人要做什么,为工人带路,标记工作位置,引导工人检查和理货等。
在医疗领域,它是护士进行针灸的最简单方法。
护士可以通过智能眼镜的红外光看到血管,解决了血管难找、伤及患者的尴尬问题。
“这就是国外正在做的事情。
”国外智能眼镜的实际应用让李传庆感受到了国内发展智能眼镜的紧迫性。
“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少,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每个人的生产力和工作效率。
提高效率,提高产值。
在此背景下,今年5月8日,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JORJIN、上海塔普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无锡麦姆斯咨询有限公司在其他单位和机构的共同号召和支持下,在无锡成立了中国智能眼镜产业联盟,仅仅几个月后的9月25日,中国首个量产的智能眼镜解决方案正式成立。
的发布,实现了中国本土智能眼镜从无到有的实质性突破。
据李传庆介绍,智能眼镜目前正在与上海多家医院合作使用。
最好的突破是在行业内。
国产智能眼镜能够实现突破,让智能眼镜消费市场迎来曙光。
而何时消费者能够真正体验到“解放双手”的乐趣才是消费者所期待的。
不过,李传庆告诉记者,目前的时间点不适合直接针对个人消费者。
“今天的智能眼镜就像刚刚问世的第一款苹果手机。
不够智能,需要很多APP。
但现在APP都是基于手机的,所以必须有人做一个针对眼镜的APP。
这是颠覆以往的人机交互方式。
整个产业链不成熟的时候一定要先做。
行业。
“智能眼镜应用的最佳突破点是在行业领域,比如智能汽车、智慧医疗、移动教育、智慧物流、智慧执法、工业管理等。
”李传庆认为,“行业可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的。
“行业里的很多干扰因素是可以抛开的,比如看起来好不好可能并不重要,只要问题解决了,产生了价值,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他相信该行业可以简化事情。
有利于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消费者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如果你的生态系统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构建的,你就无法面对他们。
”尽管前景光明、无限,但智能眼镜在中国的发展却缓慢。
。
李传庆介绍,上海建立了智能眼镜产业基地,旨在汇聚产业和供应链,快速发展智能眼镜产业。
担任联盟名誉主席的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大鹏也曾公开表示联盟成立的目的是通过中科院的号召,为智能眼镜行业搭建一个通用的发展平台。
应用平台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调动国内厂商和企业的力量,加强沟通,提高效率,促进行业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