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百度作为自动驾驶“国家队”入驻雄安,各种自动驾驶测试车辆一字排开,十分霸气。
这张图的背后是百度刚刚与雄安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事实。
未来,雄安将重点发展自动驾驶出行。
或者换句话说,百度自动驾驶将赋能雄安。
再过两天,事情就结束了。
回顾今年中国自动驾驶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行业趋势背后,我们发现没有什么比百度更激进、更具有代表性的了。
今年4月,百度发布Apollo计划,开启自动驾驶发展路径的转变。
八个月后,百度自动驾驶布局全面开花。
自2017年布局自动驾驶以来,国内最早启动自动驾驶研发的互联网巨头百度已成长为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导者。
尤其是百度2016年的这套组合,使其走在了引领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最前沿。
自动驾驶赛道上,熟悉的BAT三足鼎立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虽然百度的自动驾驶汽车频繁出现在屏幕上,但人们却很少听说腾讯或阿里巴巴的自动驾驶汽车,也从未见过他们的自动驾驶汽车出现。
凭借长期的研发经验以及今年阿波罗计划启动后的快速进展,百度自动驾驶已经与腾讯、阿里巴巴打开了局面。
不到一年的时间,百度自动驾驶到底发生了什么?车东西将阿波罗诞生以来的八个月分为五个阶段: 1、悄然诞生:变革后低调发布。
4月19日,上海车展开幕,所有与汽车有关的目光都聚集在华丽的展台上。
各种概念车、豪华车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舞台属于汽车厂商。
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在一个小房间里,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宣布了一项名为“阿波罗”的开放自动驾驶计划:以开源的形式,为自动驾驶行业和所有自动驾驶开发者提供一个软件平台帮助他们快速构建自己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
“阿波罗”项目的命名显示了百度发展自动驾驶的雄心,也意味着这是一个需要大量投资的庞大项目。
半个月前,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刚刚由陆奇领导并入IDG智能驾驶事业群。
他们的整合是百度集中力量打阿波罗牌的方式。
对于进入公众视野两年的百度自动驾驶来说,这将是一个新的开始——从相对封闭到开放。
但此时的百度Apollo计划,虽然因人气带来了自己的流量,却未能从合作伙伴那里收获太多。
大家还在等着看百度的Apollo会提供什么价值,或者谁会加入来判断Apollo的价值。
2、成功的第一个征兆:收购德国巨头,打动国内汽车厂商。
百度显然已经想到了打破这种局面的办法。
5月31日,百度宣布与德国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合作,后者加入阿波罗计划。
与中国大陆签署合作,意味着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了向上游顶尖企业的突破。
但这仅仅是开始。
6月1日,百度Apollo再下一城,与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自动驾驶专利排名第一的德国博世签署合作协议。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天的签约现场,人们惊讶地发现,为百度作证的竟然是李总理——这意味着来自政府层面的认可。
凭借全球顶级的Tier-1平台和总理的见证,百度的Apollo计划已经获得批准。
一周后的亚洲消费电子展上,百度与德赛西威、博泰等国内大型一级企业签约; 6月和7月初,百度分别与长安、一汽签署合作合同。
加上多年来与百度在自动驾驶方面密切合作的百度“老朋友”奇瑞,以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厂为核心,百度Apollo计划首批合作伙伴已逐渐成型。
仅仅三个月的时间,业界对百度Apollo计划的态度就从质疑转变为普遍回应。
回顾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百度Apollo的策略是“自上而下”的,利用自己最强大的合作伙伴说服其他企业加入,利用汽车产业链上游企业撬动与下游企业的合作。
不过,Apollo还没有完全证明自己,因为外界还不清楚百度将开放什么、开放能力有多强。
更多企业仍在等待百度Apollo开放战略的细节公开,以确认加入这样一个开放平台确实有意义。
3、正式登场:能力批量开放,打造汽车行业Android。
7月5日,百度刷屏社交媒体——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驾驶自动驾驶汽车上五环,获得国内无人驾驶汽车批文。
发出第一张票。
但更有价值的信息是,陆奇带来了所有关注阿波罗计划的人都想要的“实锤”——百度自动驾驶能力披露时间表。
同日,Apollo 1.0的开源代码出现在Github上,包括本地化和控制模块。
开发者很快给出了反馈——作为Apollo开放性的首要能力,它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惊喜,但作为一个开源项目,框架构建得非常好。
这实际上是谷歌开源系统Android的一大特色——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框架,让开发者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
这一天,陆奇的口号是让百度Apollo成为“自动驾驶行业的Android”,用开放的生态凝聚力量解决自动驾驶的问题。
有趣的是,Android 的创造者谷歌却选择了关闭其自动驾驶系统。
在九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扮演着独行侠的角色。
偶尔挂在FCA、本田等车企面前,也导致后者过于强势。
不满意。
另一方面,百度已主动开源自动驾驶,并将群策群力,打赢自动驾驶之战。
4、加速发展:9月,百度更新Apollo 1.5版本,发布了五项新能力——障碍物感知、决策规划、云模拟、高精度地图服务、端到端深度学习。
障碍物感知和决策规划,与Apollo 1.0版本中公开的定位和控制一起,构成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四大核心模块——定位、感知、规划和控制。
。
这也意味着,即使是缺乏自动驾驶开发经验的开发者,也可以利用 Apollo 的开放成果,快速构建车辆的某些自动驾驶能力——就像 Android 刷机一样。
云仿真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加速自动驾驶开发的虚拟空间,让他们的自动驾驶成果几乎每天运行数百万公里,以提升能力。
高精度地图为无人车的定位提供了另一层安全冗余和定位能力。
如果说Apollo 1.0只是让业界看到了百度开源的一瞥,那么Apollo 1.5系统性地开放了自动驾驶的功能框架,开始真正赋能开发者。
还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开放软件能力外,百度还凭借Velodyne的股东地位,承诺在自动驾驶关键硬件激光雷达上向合作伙伴提供“百度独享价格”和技术服务。
在自动驾驶开发人才和社区建设方面,百度与谷歌自动驾驶汽车之父创办的Udacity合作,并与CSDN合作,确保Apollo平台能够获得自动驾驶开发人才的支持。
资本方面,百度成立了Apollo基金,计划三年内向企业投资1亿元,旨在照顾Apollo生态系统中的初创企业。
阿波罗计划刚提出时,就有声音称自动驾驶初创企业会受到负面影响。
但百度就这样将其纳入自己的体系,选择了双赢,而不是花大力气包办一切,抢初创公司的蛋糕。
Apollo 1.5的发布,正式建立了百度自动驾驶生态框架。
这是阿波罗成熟的阶段。
在此过程中,参与百度Apollo的企业数量从50家增加到70家。
随着开放的自动驾驶模块和能力越来越完善,百度的合作伙伴尤其是车企也开始提出新的诉求——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自动驾驶需要落地。
5、瞄准量产: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各方加入Apollo平台,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应用自动驾驶技术产生价值。
因此,Apollo自动驾驶能力演示完成后,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自动驾驶能力的量产。
在Apollo的平台中,第一个提到自动驾驶量产的人是为百度提供高精度地图采集车的江淮汽车。
8月29日,当江淮汽车向百度交付数十辆瑞风S3时,百度的“回礼”是让江淮自动驾驶汽车在2018年实现量产。
随后,百度的老朋友奇瑞也提出量产其自动驾驶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将在今年问世。
但它们还是太稳定了,无论是时间还是自动驾驶功能(L3以下)。
在10月17日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最激进的公交公司金龙客车与百度联合发布了小巴“阿波龙”,自动驾驶能力达到L4级。
而且,其小规模量产时间长达数年。
自动驾驶水平更高,量产时间提前。
不过,金龙的激进并不是盲目发射卫星。
“阿波罗”的作业区域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自动驾驶难度较小,因此不需要人类驾驶员监管,没有任何问题。
除了金龙、江淮、奇瑞之外,百度也在马不停蹄地推进其他企业的自动驾驶落地。
例如,一汽的乘用车将配备百度的防疲劳检测系统,以在驾驶员疲劳甚至无法驾驶时发出警报。
暂时接管车辆,确保安全。
将自动驾驶商业化提上日程的百度Apollo,已经有多家合作伙伴申请开放数据。
结论:百度自动驾驶渐入佳境。
上周,北京发布了首个自动驾驶法规,允许无人驾驶车辆上路测试。
舆论再次瞄准了李彦宏——“因为无人驾驶汽车收的罚款是值得的!”虽然调侃,但自动驾驶法规的出台对于百度Apollo平台上的企业乃至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来说都是利好。
信息。
从北京开始,自动驾驶发展的政策障碍正在被清除。
近期,国内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的报道频频传出,这也意味着各地自动驾驶法规距离出台已经不远了。
事实上,自动驾驶法规的出台确实有百度的功劳——作为第一家利用自动驾驶优势的公司,百度提供了很多建议。
不过,除了给吃瓜群众贡献“票头条”、为自动驾驶法规做出贡献之外,百度最大的贡献还是仍在发展壮大的Apollo平台。
尽管受到不少质疑,但Apollo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利用原本分散的自动驾驶公司,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技术社区,专注于解决自动驾驶各个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将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提上议程,并尽可能地加速这一进程。
今年初,当百度自动驾驶发展遭遇瓶颈时,不少人认为百度在国内自动驾驶领域设置的壁垒正在融化。
当时,或许没有人想到百度会主动打破这一壁垒,开源自动驾驶。
时代变了。
Apollo诞生8个月后,那些批评百度自动驾驶的人要么成为百度的合作伙伴,要么重新审视百度在国内自动驾驶的地位。
反过来说,百度自动驾驶已经完成转型,国内自动驾驶版图也大踏步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