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市场很奇怪。
这个群体虽然没有消费能力,但消费市场却是上万亿。
此前,某网站发布了一份关于城市女性消费报告和消费预期的调查报告。
其中,支出最大的是“儿童教育”,占比45.6%。
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组消费投资市场价值链梗:女孩>儿童>青年女性>老年人>狗>男人。
二孩政策迎来,儿童市场规模急剧扩大,AI作为当下创投圈的“杰出科学”,那么AI+儿童市场的规模也是无可比拟的。
面对如此丰富的金矿,AI遇见儿童市场将进行怎样的寻宝:目前主流的三大商业形态是进入家庭场景的陪伴机器人,没有“轻松”之说。
我想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但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我不得不出去赚钱养家。
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两全其美的东西——伴侣机器人。
它可以作为孩子的“玩伴”,可以独立行走。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玩家推出了陪伴机器人,比如子格的曼托机器人、乐成机器人、巴巴腾等。
但目前儿童陪伴机器人的功能比较单一,无法为孩子完成复杂的任务。
然而,有人表示,人工智能、处理器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步将使这些简单的机器在未来两年内推出。
这些机器人能否立即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并不是他们的目标。
他们想要的是利用这个机会,在真正有用的自动化技术领域取得先机。
不久前,悠悠科技CEO刘江峰指出了他所看到的家庭机器人行业的乱象,他表示,“现在销量最多的家庭陪伴机器人基本采用类似传销、微商的模式,用户粘性不高”。
我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在志刚看来,这类家庭陪伴机器人之所以粘性低,一方面是依赖非正常渠道销售商品,另一方面是C端群体面临的“非理性经济人假说”。
毕竟,对于B端群体来说,购买决策是理性的,这迫使商用机器人变得相对更加成熟,不像C端用户,他们主要是“选手党”。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容量的限制,C端的边际研发和边际生产成本远高于B端,这种陪伴型家用机器人属于改进需求。
治疗自闭症儿童需要另一种陪伴机器人,严格来说应该属于医疗器械范畴。
事实上,AI不仅可以辅助。
治疗自闭症,还要提前预测自闭症。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UNC) 的精神病学家 Heather Hazlett 开发了一种深度学习算法,可以预测 2 岁之前患有自闭症高风险的儿童是否会在 2 岁之后被诊断为自闭症,以及88%的准确率远远超过了传统行为问卷法的准确率只有50%。
编程教育如果说AI少儿市场横跨少儿市场、AI领域、二胎政策利好,市场潜力巨大,那么少儿编程教育将把利润空间延伸到教育行业,甚至是更加无限。
不过,目前还只是“纸上谈兵”,因为编程教育的天花板是显而易见的,还不是“刚需”——尚未与高考完全挂钩,仍处于爆发前夜。
不过,尽管如此,在AI少儿市场三大主流业态中,少儿节目仍是目前最成熟的市场。
判断标准一:行业内独角兽较多,不同细分领域都有成熟模式。
从年底开始,中国掀起了STEAM教育热潮。
这种原本属于美国K12教育领域的跨学科教育,带动了中国创客教育的发展。
随着同期美国Scratch模块化编程语言的出现,图形化编程教学产品开始出现。
传统的编程和机器人教育也完成了转变,从单纯的机械控制到图形化编程与机器人的结合。
2007年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少儿节目。
2009年,浙江省试行少儿编程教育,并将信息技术课程升级为高考科目。
至此,行业正处于大爆发的曙光,国内少儿编程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
编程教育行业成熟的另一个方面是不同细分领域都有成熟的代表企业。
软件编程教学:基于Scratch、Python、C++等编程语言为学生搭建可视化图形编程平台和代码编程学习平台,通过编程游戏、网页、动画、音乐来学习编程语言作为一个开源系统,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公司都采用图形化编程进行教学,通常是通过Scratch或者Scratch的二次开发,以及基于Web的可视化编程工具Blockly。
然而,就像Android系统一样,在开源的情况下,它也面临着滞后、碎片化和糟糕的体验。
围绕软件进行再开发是编程软件行业胜败的关键。
基于硬件的教学机器人。
通过机器人套件学习编程,或者通过 PicoBoard 和 Arduino 等开源硬件平台构建机械部件、电子元件和传感器的模块化组合来学习编程。
可以以硬件为载体,实现编程程序输出显示,通过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结合来完成编程项目。
代表公司有makeblock等。
重点选择机器人领域的代表性企业。
优必选(UBTECH)成立于2001年,于2016年正式进军编程机器人市场。
不过,优必选并不主要专注于儿童市场。
例如人形智能教育机器人Alpha Ebot就需要专业垂直行业厂商的帮助。
优必选更偏向于其他商业领域,所以在少儿编程教育这一细分领域,更像是以战略防御为主。
判断标准二:从主流投资机构到BAT级行业巨头都参与其中。
上图为亿欧集团的统计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公司已经进入B轮甚至C轮。
行业已经成熟,从投资机构来看,不乏红杉资本、创新工场等知名投资机构。
企业端,不仅有新东方这样的教育行业巨头,还有腾讯这样的BAT巨头参与其中,可以说规模巨大。
不仅“远在天边”的企业和投资机构虎视眈眈编程教育,“殿堂之巅”的“国家队”也开始进军这一领域。
2020年3月底,贝尔科教集团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中创投)等机构1亿元及以上B轮投资。
在志刚看来,国家队的进入比企业方面更具象征意义。
获得国家队支持的两家厂商今年都获得了投资,目前正处于编程与考试挂钩的爆发期,可见政策利好。
另外,获得国家队的支持,意味着的资源远比金钱多。
毕竟,编程教育机构想要大规模扩张、爆发,最终还是要依靠学校、机构、国家队的支持。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市场的发展。
谁先抢占更多校园资源,谁就更有机会尽快“落地”AI。
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儿童硬件已成为流行。
所有的软硬件厂商都高举着赋能的大旗,儿童市场也不例外。
据中国行业信息网2017年发布的《-年中国玩具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近年来玩具市场相对稳定但略有增长,年收入达1亿美元。
2017年,Osmo宣布完成1万美元A轮融资,并被《美国周刊》评为年度25个最佳发明之一。
随后,Osmo陆续推出Coding、Numbers、Pizza Co(商业大脑培训)等产品,并于2016年4月进入中国,开始尝试“硬件+付费软件”的商业模式。
当然,这样受欢迎的益智玩具在国内也有不少“追随者”,比如葡萄科技、小牛科技、万趣科技、神奇魔镜等。
这些产品的硬件大同小异,软件多以拼音、算术为主。
、绘画等内容。
这些产品都是从模仿Osmo开始的,有的还探索了新的方向,比如葡萄科技推出的儿童机器人电脑、成长手环,甚至开始尝试动漫IP。
但或许Osmo的高度太高了,令人难以仰视,也有类似的产品希望将孩子们从iPad的世界带回来。
从全球来看,AI智能玩具的代表是Cozmo情感机器人和Fantasy Workshop的Dash机器人。
这两个都是纯粹的教育机器人。
产品集视觉避障、文字识别、语音指令、玩具形态于一体。
价格合理(1000元左右)。
好消息是,如今国内不少创业团队已经开始从虚无的机器人梦想转向务实的AI智能玩具赛道(如小溪、五菱等)。
这个领域有很多想象空间,包括IP内容、语音指令、大师模式、情感互动、习惯养成、电子积木、AR游戏……无论是语音、AI、视觉还是AR、MR、玩具产品对新技术非常感兴趣。
接受率非常高。
由于玩具体积较大,孩子们总是需要更多新奇、好玩的产品。
但遗憾的是,资本对玩具市场始终不感兴趣。
技术门槛低,市场碎片化,增长空间有限。
国内市场还没有很多好的体验标杆,更谈不上饱和。
来自各个传统五金企业的产品,这一品类较为抢眼。
比如儿童智能音箱。
儿童数据等等。
此外,国内儿童玩具行业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品牌。
品牌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人性的竞争。
正如可口可乐前总裁所说,你找不到一个不表达或不包含人类基本情感的成功的全球品牌。
世界著名的《凯蒂猫》、《泰迪熊》,国内经典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熊》等,都代表了一定的形象和情感主体。
AI儿童市场的掘金点:精细化运营、AI技术、流水线模型。
无论是家庭伴侣AI机器人、编程AI教育,还是AI玩具市场,市场潜力都非常广阔,但如果想要依靠AI作为杠杆,想要撬动整个儿童市场并不容易。
。
在志刚看来,战略规划应该遵循:运营精细化、技术人工智能化、模式管道化。
运营内容第一,技术第二,商业模式简单粗暴。
不要搞大数据,靠交叉价格补贴。
越纯洁越好,支付账单的父母就越有信心。
从“玩具思考”到“思考玩具”的转变 在我们小时候,玩具更多的是一种玩伴,一种娱乐工具。
毕竟那是上世纪80、90年代,还没有互联网的概念,玩具也“死了”。
就连一些教育拼图也大多属于古典时代,玩具与我们没有任何交流。
而如今的新一代,尤其是2016年左右出生的孩子,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AI、VR的原住民,天生就有互联网意识。
今天是人工智能的又一个时代,发展迅速,竞争激烈。
父母希望孩子拥有与时俱进的新思维。
在志刚看来,玩具消费仍然是感性多于理性。
如何激发人们的情感,从“玩具思维”向“会思考的玩具”转变,是玩具行业在品牌塑造方面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编程无疑是起点。
“玩具思考”和“思考玩具”之间的桥梁,玩具不应该只是玩具。
更像是一个锻炼你思维的玩具。
在以前的时代,老男人老女人都得学英语。
下一个时代,每个人可能都得学一点编程。
下一个时代可能是我们需要和AI时代、机器时代沟通的时代,所以你需要学习编程。
编程是跨学科知识构建非常好的工具。
消费者不一定是上帝,上帝才是最后买单的人。
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基本规则是产品经理是有经验的用户。
然而,儿童产品不可能有有经验的用户(虽然我们都曾经是孩子),甚至没有用户(儿童AI产品这个行业还很新,很多策划/设计师还年轻,不是父母),导致规划者对用户了解不够。
。
医生中,最难做的一定是儿科医生了,因为看病需要看、听、问、悟。
医生需要与患者沟通,询问他们的病情。
然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么听不懂,要么表达能力差,很难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
医生只能依靠经验,单方面开药。
因此,儿科医生比其他医生的要求更高。
产品体系和构成要素复杂,各种原理/原理、知识/教育系统相互交织、融为一体。
虽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简单而幼稚”的儿童产品,但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
水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教育体系、儿童发展原理、产品世界观。
背景、交互原则、视觉风格、激励系统、数值系统相互交织,其中大部分必须在产品规划的早期阶段构建。
儿童AI产品的难点还体现在消费者和支付者之间的身份隔离。
一方面,开发要考虑到消费群体(孩子),也要考虑买单家长的感受。
不要太上瘾,否则消费群体(儿童)不会买单,粘性就差。
如果你太上瘾了,父母是不会买单的。
因此,要真正践行“寓教于乐”,做好孩子和家长的好榜样,关键是要平衡好这两个完全对立的阶层。
目前,编程教育和专注于智能的AI硬件的开发,以及能够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此外,儿童市场的消费者和付费者分离,营销也要面对付费群体的集中。
在这一点上,褪黑激素是行业第一。
褪黑素广告主要针对年轻人,并对这些群体进行反复轰炸。
“祛魅”战役:操作第一,AI第二。
在AI儿童市场,AI固然重要,但AI并不是第一位。
市场需要一次“祛魅”,消解AI的魅力,回归运营层面。
按照产业周期,整个人工智能可以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
技术层是算法平台,应用层是人工智能对各传统行业的渗透和应用。
通过总结海外科技巨头近一年来的表现发现:在AI基础层(算力支撑),英伟达和Mobileye的AI芯片利润持续呈现爆发式增长,英特尔斥巨资资金并快速改造AI芯片;亚马逊、微软的云计算业务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AI技术层方面,算法领军者(谷歌、IBM)拥有深厚的技术基础,持续引领AI时代前沿,加速各行业数据资源变现;在AI应用层方面,Facebook、苹果的语音/图像/助手等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但垂直领域存在巨大的蓝海空间。
从行业周期来看,儿童AI市场处于后技术战场,是商业落地场景而非技术场景。
所以,重点是运营,AI技术只是一个工具。
我们要做好技术,但不能只注重“技术理论”。
否则,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技术沙文主义”。
除了技术之外,内容同样重要。
产品型号管线 还记得几年前,市场上突然掀起一波“免费硬件”热潮,尤其是红炮周鸿祎。
但过了一段时间,老周出来反思,发现免费硬件的逻辑行不通。
虽然硬件完全免费,但硬件利润微薄,甚至部分亏损。
从软件中获利以及通过用户覆盖来实现广告货币化非常流行。
智能电视、智能音箱如此,对于以小米为首的硬件利润始终保持在5%以下的所谓“互联网公司”更是如此。
正如所说,这种模式在很多领域都是畅通无阻的。
毕竟,正如李彦宏所说,“中国人根本不关心隐私”。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泄露,用户开始关注数据泄露问题。
用户的焦虑源于不信任。
一次不熟悉的精准营销电话就足以摧毁数据保管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可信度。
公民的身份、通讯、网络行为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被各类机构和企业收集和存储,产生了可能的泄露源。
公众的焦虑形成了“塔西佗陷阱”,它既来自于隐私失控的现实,也来自于信息收集中的信息不对称。
如果孩子的信息被泄露,那就更不可想象了。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儿童智能手表的定位系统存在漏洞,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紧接着,儿童智能产品大幅下滑。
因此,在志刚看来,鉴于用户群体的特殊性,应以儿童AI硬件或软件作为管道。
与其通过管道产生的数据和内容赚钱,简单粗暴的商业模式更加稳健,并且避免了系统性趋势。
儿童市场潜力巨大,淘金者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