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CES Asia:未来的可穿戴设备会被意念控制吗?

时间:2024-05-22 16:13:55 科技赋能

在一些魔术表演中,人类可以通过意念控制周围物体的运动。

虽然这种思想控制具有欺骗性,但通过科学的方法还是可以实现的。

事实上,当人的大脑进行思考或接受外界刺激时,会释放出具有一定能量的脑电波。

通过检测这些脑电波,可以有效地获取人的内心情绪,理解人脑给出的指令。

过去,脑电技术主要集中在医疗康复领域,但未来,脑电技术将有更多行业层面的应用,涉及到交互方式的改变,这将推动智能家居和VR行业的发展。

在今年的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出现了许多与脑电波密切相关的产品。

如今的VR产品设计师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人类和机器进行交互。

现有的一些VR设备中,通过特定技术捕捉用户的动作或面部表情来实现场景交互体验。

然而,这些技术未能获得真实的人类体验。

感情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旦这项技术未来能够投入使用,将能够改善现有机器人和VR设备的交互体验。

改变交互方式 目前,VR行业比较常用的交互技术包括动作捕捉、触觉反馈、眼动追踪、语音交互等技术。

一些VR头显厂商如Oculus、Sony、HTC Vive等都采用虚拟现实控制器作为标准交互模式。

此类交互设备显然用于一些专业性较高的游戏应用(以及轻消费应用),能够满足早期游戏玩家消费群体的基本需求。

然而这些交互方式很难准确地将人类的情感带入人机交互中。

“中国脑计划”被列入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主要研究方向是以探索大脑秘密、攻克脑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研究和以建立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类脑研究。

目前,我国已有企业拥有脑电核心算法和技术,并达到世界领先国家同等水平。

这些核心算法可应用于医疗领域、教育领域、VR领域、智能家居领域、智能驾驶领域、群体大数据等,可带动的产业发展和尚未挖掘的经济价值非常大。

大的。

“包括传感器、面部识别、眼球追踪等都是输入终端,但这个输入不能让内容感知到你的情绪变化。

比如,你看一部惊心动魄的动作片,你兴奋或者害怕,但不知道内容。

结合脑电技术,VR设备可以感知人的情绪变化,并对我们进行调整,让我们更能响应用户的情绪。

”创达云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何超表示。

过去,人机交互技术一直在不断变化和简化。

未来的可穿戴互联网人机融合方式与《钢铁侠》中描述的类似。

机器和人的脑电会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对于脑电波模式、瞳孔,包括表情和各种人工智能算法将结合起来,给人最大的智能体验。

“VR本身是缺乏内容的,而内容决定了VR未来的方向。

脑电图可以连接内容之间的接口以及人与用户之间的交互,通过我们对脑电图的识别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检测到我们的情绪包括我们的想象力例如,我们期望基于内容的主角有更多的移动方向和内容控制,这些都可以通过VR的引入来实现。

”何超表示,作为人机交互的方式之一,脑电图是通过佩戴设备来获取的,将脑电信息输入到设备中来识别人的情绪和情绪,同时进行动作控制来进行控制。

云睿智能正在尝试开发将VR内容与脑电技术相结合的产品,以提供与教育行业和游戏行业连接的开放接口。

游戏、教育团队培训等,目前全行业采用脑电技术的VR解决方案是将内容教材嵌入到VR设备中。

“用户的学习和治疗效果可以通过他的脑电数据来判断。

”何超告诉记者。

技术融合存在壁垒,市场上大多数脑电波智能穿戴产品的工作原理基本上都是依靠记录人的脑电图并判断状态。

与医疗和军事领域的传统脑电波设备相比,这些脑电波可穿戴产品体积更小,成本更低,并且更方便用户自行操作,无需专业人员。

同时,与移动互联网和一系列App结合可以增强用户体验,也为脑电波的民用化开辟了许多可能性,但其在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在于提供参考指标。

脑电技术要与消费产品深度融合,还需要克服一定的技术障碍。

虽然脑电技术研究已经发展了90年,但若要应用于行业,还必须提高脑电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准确性以及设备的便携性。

“目前脑机接口的一个大问题是个体差异。

一个人可以100%准确地控制轮椅,而另一个人可能连50%的时间都无法控制轮椅。

这是由个体大脑决定的。

” ”。

国家工程生物学会副主任委员姚德忠教授介绍。

目前,脑电信号采集设备主要分为植入式、半植入式和民用非植入式脑电电极三类。

这三种种植体采集方法具有不同的效果和适用领域。

植入式设备通常将微纳米电极植入头皮下。

由于干扰较少,采集的数据准确度较高,但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只能用于治疗和科学研究领域。

最主流的非植入式方法需要使用电极与头皮接触来收集脑电图信息。

虽然它不像植入法那样给使用者带来疼痛,但也需要在头皮上涂抹生理盐水和导电液。

,会给消费者的日常使用带来很多麻烦。

金属棒电极半植入方式使用方便且不会磨损,成本相对较低。

然而,金属对信号的干扰使得信息提取变得困难。

由于植入电极带来的不便,脑电技术如果要发展到消费级产业,就必须采用非植入的方式。

目前非植入电极采集脑电波的准确度远低于植入电极。

还有很大差距。

脑电技术现在主要应用于医疗康复领域。

一些与健康相关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引入了脑电技术。

但测试结果只能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