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备受关注的电梯投影媒体已逐渐在全国各大写字楼中崭露头角。
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后,我不禁对这个新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小小的电梯轿厢却有着巨大的形象,犹如置身电影院的视听感觉。
这种令人震惊的广告效果很难找到类似的媒体。
媒体表达只是广告效果的一部分,有效观看才是关键。
大众媒体的“效应”更多的是有效触达、号召力、传播场景、记忆强度等因素的融合。
有效触达是传播要素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将有效触达等同于效果上的理解。
那么,电梯投影媒体相对于其他建筑媒体的到达率如何呢?第三方数据监测机构通过对不同样本的市场调查,大致得到了一些数据。
电梯投影媒体的优点非常明显,但当然也有缺点。
优点是它的交流区域强制性很强,观众乘坐电梯时必须看它。
缺点是画面断断续续。
当电梯门打开时,广告商的图片必须停止播放。
因此,我们更关心的是电梯投影媒体在不同场景下能够有效观看的时长。
梯影有两种播放方式,图片和视频。
图片不受影响。
事实上,视频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频繁地中断。
即使高峰时段平均开门次数不超过六次,大部分时间都会从完整源观看视频。
即使中断再播放,也会从断点处继续播放。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要指望观众每次都能完整地观看广告。
他只有第一次接触广告源的时候才会有完整的记忆,每次再播放都会记住。
碎片化、强制记忆增强。
传统的视频媒体可以完整播放电影的片源,但没有人可以每次都盯着同一个广告重复观看。
提影每天数百次的高频次、高到达的冲击力,足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从时间段来看,来影传媒的电梯投影媒体在通勤高峰时段显然是最具优势的。
这时候更多的是为了弥补镶框海报被遮挡而无法播放的传播效果。
监测机构通过视频监控、现场统计、随机访谈等方式采集样本近百个,从高、中、低楼层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发现发布首日有效观看时长基本为10秒、20秒、25秒。
每秒三个间隔(按一分钟循环播放6个客户计算)。
尽管随后几天平均有效观看时间有所下降,但电梯投影媒体的整体表现仍然非常令人惊讶。
在非高峰时段,同样的调查方法会产生与高峰时段基本相同的有效单人观看数据。
这一结果一方面与观众在非高峰时段拥有更宽松、更私密的观看空间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使用手机的概率增加有关。
另外,很明显,现阶段覆盖的人数与高峰期相差甚远。
但从单人有效观看的角度来看,结果仍然是电梯投影媒体比轿厢内的镶框海报略好(也是新图对比)。
在测量数据时,以平均高度为30层的纯办公楼作为调查样本,可以发现几个有趣的数字。
1、人均每天乘坐电梯4.9次; 2、一般人每次大约需要55秒。
3、高峰时段,平均每次操作开门6次。
4. 关门时和开门时投影图像的播放时间对比为6:4。
5、每层门打开时,两层楼之间的画面有效播放时间为5.3秒。
最终,监测机构得出了两个汇总数据。
首先,单次乘坐电梯的平均观看时间约为14.5秒。
其次,每人每天单屏平均观看时间约为10.7秒。
任何媒体只要存在,就有它的传播价值。
因此,单纯的有效观看并不能代表性价比。
只有当价格与覆盖的人数成正比时,才能体现其实际价值。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媒体人更关注的是CPM,也就是触达千人的成本。
后来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有效的监控手段,更多的人开始关注CPA,即点击的有效成本。
但无论从哪方面来比较,电梯投影广告的效果都能凸显其性价比优势。
我们从该媒体的运营商北京体影传媒了解到,体影传媒在城市层面的典型出版价格在每帧每周1000元左右,略低于每周每帧装框海报的价格。
考虑到框架海报的静态优势和梯影传媒流媒体的吸睛优势,我们不能仅根据曝光时间来判断,而是要比较单个客户屏幕的平均有效观看时间。
参考上述来影传媒的单人单帧观看时长10.7秒,监测机构还对同一环境下的帧海报进行有效观看时长监测,同时考虑到来影的实际成交折扣和有效观看时长媒体和带框海报媒体。
莱影传媒电梯投影媒体的性价比约为框架的三倍。
总之,论媒体综合效果,来影传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有效观看效果来看,可以用清晰的数值对比。
但媒体诉求、场景化、与广告主画面的兼容性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不可否认,来影传媒的形象展示形式确实具有新媒体无法达到的震撼力,也有着传统户外媒体无法达到的精准营销手段。
其远程实时发布、LBS定位投放、数据采集应用等功能将极大颠覆广告主对户外媒体的认知。
看来,这支楼宇自媒体的生力军确实会成为广告主的最爱,相信未来它会在楼宇自媒体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